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机挑选身体健康,无疾病史的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共1200名学生,每年级各300名,男女各半。采用意大利COSMED肺功能测试仪,分别用FVC、SVC、MVV测试方法进行通气功能的测定。结果发现,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肺功能指标有不同程度差异。结论:由于大一学生身体还处在生长期间,其肺通气功能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因此必须加强营养及保健:大四学生因体育活动参与时间及活动内容减少而导致肺通气功能呈显著下降趋势,必须重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建立,才能真正实施学生的健康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不同锻炼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564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16.67%的大学生从不参加体育锻炼,60.64%的大学生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经常锻炼的大学生只有22.70%;而在体育锻炼频率上男女生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1),从不锻炼者与经常锻炼者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从不锻炼者、偶尔锻炼者与经常锻炼者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另外,大学生体育人口占大学生总人数的31.49%,男女大学生体育人口占各自总人数的35.84%和24.29%。(2)不同锻炼方式的男女大学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3)大学生的总均分及各项因子分与全国青年组和国内成人,存在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4)从不锻炼组、偶尔锻炼组和经常锻炼组的总均分依次为0.66、0.62和0.54,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5)非单独锻炼组的总均分略低于单独锻炼组,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心理健康,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但性别间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湖北体育科技》2019,(1):57-60
随机抽取400名福建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研究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在不同的性别、年级以及专业类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女性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大于男性,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大于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体育类专业的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最高。通过16周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能够明显地降低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并且不同的体育运动在降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球类运动降低手机依赖程度最明显,其次是操舞类和骑车类运动,跑步和器械健身类运动降低学生手机依赖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体育锻炼类型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为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生命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男女生各90名进行中等强度的力量和有氧耐力练习实验,采用SF-36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被试18周后,大学生生命质量因子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性别,相同体育锻炼类型力量练习除生理功能和活力因子发生显著性变化外(P〈0.05),其它因子变化均不明显;有氧耐力练习除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因子发生显著性变化外(P〈0.05),其它因子变化均不明;相同性别,不同体育锻炼类型男生在社会功能、活力、精神健康因子有方差显著性差异(P〈0.05);女子在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因子有方差显著性差异(P〈0.05),在活力、精神健康因子有方差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有氧耐力练习比力量练习更能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西北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及归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西北地区高等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及其形成和制约因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有体育锻炼习惯者所占比例在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院校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非体育专业一、二年级本科生有体育锻炼习惯者比例高于三、四年级和研究生,并有显著性差异;2)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项目多集中于大众性、简单易开展的项目,男、女生在选择上有差异,男生主要锻炼项目排在前三位的是乒乓球、篮球、足球,而女生前三位主要是散步,羽毛球,跑步,许多新兴的运动项目并没有在学生中得到广泛开展;3)喜爱体育运动是高校大学生有体育锻炼习惯者维持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而缺乏时间,体育设施不完备,无运动氛围是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校在校生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趋势。方法:对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度四个年级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和等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学生较低体重比例较大,正常体重比例几乎不到半数,同时肥胖者稍多,男生尤其突出;大四男生肺活量不及格率升高,优秀率下降。立定跳远成绩不及格率最高,优秀率最低;大四学生耐力跑成绩不及格率升高,优秀率下降;学生总分不及格率大一到大三呈下降趋势,大四又上升,大四男生良好率和优秀率下降。结论:学生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大一到大三呈上升趋势,大四呈下降。  相似文献   

7.
通过教学实验法探讨运动处方式教学对特殊群体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实验前后两组分别在安静心率、舒张压、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握力等指标上有明显的变化(P〈0.01)或(P〈0.05),而在收缩压上仅实验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男女生安静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收缩压、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以及男生握力等指标值上均高于对照组(P〈0.05)。得出以下结论:运动处方式教学和传统保健课教学均对特殊群体大学生体质产生了积极影响,但运动处方式教学的影响效果更显著。运动处方式教学是促进特殊群体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一种有效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8.
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情况和特质焦虑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60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情况、特质焦虑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之间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无显著性差异,体育专业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相比也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男女大学生每周锻炼的时间有显著性差异,男生比女生每周锻炼的时间多;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锻炼时间也有显著性差异,体育专业学生明显多于非体育专业学生。结果还表明,男女生之间以及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之间的特质焦虑无显著性差异;参加体育锻炼的频数不同其特质焦虑无显著性差异。所调查的大学生的特质焦虑与留英学生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国内学生明显高于留英学生。  相似文献   

9.
1、准备活动前、后的肺活量差别较大,准备活动后的肺活量比准备前的增大。并呈显著性差异本测试反映呼吸机能的指标选用的是肺活量,肺活量是人尽最大努力吸气后再尽最大努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反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是评价肺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0.
崔迪 《精武》2012,(32):15-15,17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某中学学生柔韧性及力量素质的研究分析,反映该校学生的柔韧性、力量素质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身高、体重均明显增加,初三女生体重明显高于一、二年级(P〈0.05);初三学生的掷实心球成绩较初一、二学生明显提高(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身高、体重均与柔韧性、力量素质呈显著的中相关(P〈0.05),说明随体重、身高的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得到三者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0.042X1+0.042X2—11.193(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中学生身高、体重、柔韧性及力量素质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但伴随性别、年级差异,身高、体重是影响该素质的重要因素,本文及时掌握了中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变化情况,以期对今后体育教学及营养干预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石家庄学院04、05级非体育专业学生部分身体形态指标和机能指标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石家庄学院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和机能能力整体与全国同龄人平均水平相比,差异不存在显著性;但在男女生的肺活量、女生的800m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异表现出高度显著性。建议:高校要重视体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同素质敏感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特征,在体育教学融入运动处方干预,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方法:随机抽取鹿泉市第二中学高二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2班实验班,3、4班为对照班。实验前首先对实验对象进行耐力素质测试,而后实验班实施耐力运动处方教学,对照班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授课,经过8周的教学后再次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耐力素质测试,观测运动处方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班经耐力运动处方教学后男、女生测试成绩提高显著高于对照班。其中男生成绩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女生成绩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学生耐力素质敏感期实施耐力运动处方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耐力素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学生体质监测结果中肺活量体重指数不及格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实验的方法,研究有氧运动对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经过8周有氧运动的实验组大学生实验前、后在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台阶试验指数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按照以往方式生活、学习的对照组大学生各项数值变化很小,揭示了有氧运动对改变大学生体质的良好效应。  相似文献   

14.
对三、四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调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638名大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其结果显示1/3的被试符合国家体育人口标准.1/3的被试还没有通过大学体育达标;被试体育锻炼认识明确,但是锻炼行为滞后,二间存在差异;体育锻炼的内容丰富,跑步和达标内容居男女同学中的前三位;锻炼动机是复合式的.健身防病、健美形体和体育达标居前三位。本就此提出思考:加强三、四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各种内部外部激励机制去增强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5.
以东北石油大学大一、大三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和课外体育锻炼意向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学生业余时间的体育锻炼参与行为,并进一步探讨体育课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满意度及体育锻炼意向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学生对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评价较好,学习满意度较高,且体育课教学质量和学习满意度均会影响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意向。因此建议教师要通过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满意度来进一步影响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意向,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外体育锻炼中。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方法,依据行为改变理论,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现状,探索在手机成瘾研究领域中,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提供体育锻炼干预的解释机制。随机选取600名大学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现状,女生比男生更为明显、大一、大二比大三的同学更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城与乡学生之间没有差异;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体育活动参与呈负相关。结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现状从人口学变量分析,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存在差异;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体育活动参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体育锻炼与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关性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了高中学生和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SCL-90各因子均分都高于国内常模;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高中学生相比差异存在着显著性;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出现心理不良反应的明显高于高中学生;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由差到好排序为:二年级、一年级、三年级.提出运用体育手段加强学生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灾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是治疗地震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对广东省5所普通高校2007-2009年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数据库共计54 000名大学生肺活量、台阶试验108 000人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广东省高校学生肺功能低于<标准>评价体系中整体健康水平,而心血管功能高于<标准>评价体系中整体健康水平;2)广东省高校3年度中每个年级学生肺活量、台阶平均成绩比较,2007、2008级在2007、2008年度表现出新生良好的心脏机能能力(P﹤0.01),2009级学生在2009年度表现出新生良好的肺功能能力(P﹤0.01);(3)广东省高校三个年度学生肺活量、台阶平均成绩按性别比较,女生肺活量、台阶成绩均明显优于男生(P﹤0.01).  相似文献   

19.
体育锻炼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小军 《体育学刊》2008,15(4):72-75
为了解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与体育锻炼前后心理健康反应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了高职学生和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SCL-90各因子均分都高于国内常模;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高职学生相比差异存在着显著性;中职一、二年级学生出现心理不良反应的明显高于高职学生;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由差到好排序为:二年级、一年级、三年级.提出运用各种方式积极参加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体育锻炼是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运动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江苏省3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1)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认知评价取向与意向性取向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认知评价取向与人际交往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运动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运动量与认知评价取向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1)女生认知评价取向水平与意向性取向水平高于男生;大一学生的知评价取向水平高于大二和大三。(2)运动量与认知评价取向之间存在负相关,体育锻炼水平越低,认知评价取向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