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玉清 《精武》2011,(1):60-71
一、八卦掌总诀 八卦掌,走为先,变化虚实步中参。 收即放,去即还,指山打磨游击战。 走如风,站如钉,摆扣穿翻步法清。 腰为纛,气为旗,眼观六路手足先。  相似文献   

2.
阴阳八盘掌简述阴阳八盘掌又称阴阳八盘转环掌,为八卦掌的一派,其技法在通常所知的走圈练习基础上,又加入了层次分明的桩法、腰肩法、掌法、腿法、步法、身法、手法和盘拳过手的走法等各阶练法。此拳法名中的阴阳意指天地,八盘暗合八方。一直对八卦掌的历史和技法抱持极度关心的日本中国武术研究专家松田隆志,对阴阳八盘掌的研究也  相似文献   

3.
向运彩 《武当》2012,(9):29-30
一、明劲练之总以规矩,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明劲者,即拳术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炼精化气,易骨经之道。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天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气血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有易骨,易  相似文献   

4.
●第三进展阶梯:上下相随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关于上下相随,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这是有关上下相随重要性的论述,这是拳理。但是,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在杨式太极拳秘传的方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行散出之后,肩气圈主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  相似文献   

5.
冯振旗 《中华武术》2004,(11):38-39
八卦掌的特点是用掌不用拳,用法有“搬、拦、截、扣、推、托、带、领、拧、翻、走、转、缠、穿、刁、钻”十六字要决;另外还有砍、点、拿等法。身法除闪展腾挪之外,还要求身如游龙、形似飞凤的以动取静的游击战法。综上所述,八卦掌的特点可以归结为32个字,即“走圈练步,扣摆穿翻;轻灵敏捷,伸缩多变;回身似猴,换步鹰翻;简洁开展,势势相连”。  相似文献   

6.
房颖 《精武》2007,(3):F0002-F0002
程廷华所传掌势为董海川之真传,全名为“无极拳游身八卦连环掌”,亦称程派八卦掌,因其传人主要在北京南城一带活动和传练,故又称北京“南城派八卦掌”。其特点是桩功全面,不但有行桩,还有站桩,其行桩多达二十七个,分八形上中下三盘二十四个,及天、地、人三才三个行桩,八形取狮、蛇、熊、龙、凤、鸡、麟、猴。出掌为龙爪,虎口撑圆,拇指外张,四指内抱,食指上顶。步形讲究屈腿蹬泥,换势走摆(掰)扣步,多走双摆双扣,动作舒展,潇洒稳健。掌势运转曲线圆活,螺旋拧翻,八形贯穿,动势主刚辅柔,势尽复始,掌有穿插,善用塌削。练时讲究天时地利,尤其是内功的修炼,讲究按时辰方位而作,用时讲究五形生克制化,走化沾打,游身绕进,背身击敌。其大小拳械有百余路。在八卦掌各流派中流传最为广泛。其传人遍及全国各地及海外。  相似文献   

7.
卢艳彬 《武当》2013,(10):31-32
(上接第5期)三、拧旋走转在运行中以阴阳为体,刚柔为用,是先后天八卦掌追求的目标。八卦掌拧旋走转的内功与道家内功为不二法门。道家“转天尊”之功,既练形又练体,既练外又练内。然八卦掌从高功夫着眼,从道家内功中加以提炼,集其精,求其速,取其与武术相匹配之功而练之。功久,可感悟到其奥妙所在,拧旋走转之功更具实效,练至极处,则身无虚肉,体轻神爽,此乃阴阳之功成就之。小腹乃下丹田之境界,丹田气足,小腹大而实。然下丹田者,乃人命之基,气之根,力之源,产丹之沃田。丹田之气充盈,必遍灌全身。练功中运化得当,必然炼得“真金”。可达至高境界。丹田之说,出自于道家。“丹”者,阴阳之合和,阴阳之精华,元气之结晶。从“丹”字结构来说,是日与月相叠,是阴阳重合之象;  相似文献   

8.
闻玄真  马志鸿 《武当》2004,(4):25-25
一、身手歌诀八卦掌卦上走,人在圈上变身手。圆中圆圈中圈,身手圈上旋丝扭。旋缠劲处处有,变幻莫测玄中修。动江河静山岳,自身中正通经络。首练功气为重,神气意力合为宗。呼吸吐纳导引术,松静圆活气灌行。八卦掌腿为精,里摆外扣步法清。行如龙坐如虎,机灵若猴,换式盘旋似苍鹰。  相似文献   

9.
卢艳彬 《武当》2013,(7):29-31
蹬、踢、摩、探、踩,是八卦掌拧旋走转中脚下的五种劲,是八卦掌功夫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五劲"作用下,走转中以空入定,以定生慧,以慧生意,以意带形,动中生静,静中养气,动中炼气,以气帅形,以神帅气,充分展示出八卦掌以阴阳为体,以刚柔为用之功。  相似文献   

10.
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指派生物的本源。太极拳是以太极之理立论的一种拳术。古代方士以双鱼形太极图表示太极之理,以此图解释拳理、拳技。古人认为阴阳两者相互不离、相互消长、相互转化、产生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万物中都包含此理。太极拳运动始终贯穿着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结合吐纳、导引,要求呼吸、意识、动作三者紧密配合,才能达到气沉丹田、开合鼓荡。学练太极,不能不懂道为何物。那么什么是道?身心平衡即为道。身心不平衡属阴阳失调。情绪不好或过分高兴都会造成身心失衡。“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即讲此理。一个人如…  相似文献   

11.
宣焯山 《精武》2007,(3):46-47
序形意拳术之史,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盖无意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下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平静,后天藏诸动也。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运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之一气生焉。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以为之序。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达摩老祖师,迨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同一全体功用。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病能愈,弱者能强,男女老少皆能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练习时,身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阴,手背为阳;大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虎口朝上为阴阳拳。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若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如练至功深圆满之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气矣。  相似文献   

12.
皮传琼  杨伟丽 《武当》2014,(10):22-24
(接上期)七、关于上下相随原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动,如是方可为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矣。” 讲解:“神领,眼到,手到,足到,身到。”这就把上下相随具体化了,形象化了。走架时,每一个动作都要“一领四到”,协调完整。即《拳经》上说的“一动无有不动”。推手时更要做到“一领四到”,才能有粘黏连随,不丢不顶的圆活之趣。  相似文献   

13.
我于1974年从师学习刘凤春刘氏八卦掌。八卦掌为内家拳之一,练习内家拳有这么一种说法:形意拳的手,八卦掌的脚,太极拳的腰。八卦掌的脚的关键是走圈,为了保证八卦掌走圈练习正确、无误,少走弯路,给练习者一个明确的练习方法、规范的动作要求和严格的训练标准是十分重要的。我记得年轻时从师学习八卦掌时,如果在练习上有一点未能达到师傅的要求,师傅会说“挨打了”,并马上告诉我为什么挨打,并纠正我的错误。师傅经常说:差之分毫,谬以千里。  相似文献   

14.
初学八卦掌应以定势八掌为基础,左右走转。待功夫上身,动作达到标准后再进行其他套路的训练。 八卦掌的运动特点是沿着八卦图线循环往复,不停走转。里脚(靠圆心的脚)直迈似圆的切线,外脚迈扣合圆弧,重心在后如坐椅,前腿虚探需自如。迈步过程中,两腿不离胫(胫骨),两脚不离踝(踝骨),形成剪刀股形。脚迈出时脚面绷直,脚底与地面平行,前踊似趟水,落地似踩泥,平稳而有力,俗称“趟泥步”。身随掌转,步随身行,拧肩调臂,拧裹钻翻,腰为主宰,发力在根(脚)。走转时,心气沉静,灵活应变,气沉丹田,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15.
卢艳彬 《精武》2006,(4):7-9
一个人不能练习推手,不能对搏和技击。但是,八卦掌秘传推手对搏功法却能一个人采用特殊运动形式,使自己始终处于实战对搏中。此功法是练八卦掌特有“活劲”的主要功法之一。八卦掌秘传推手对搏功法分定步与活步。此为定步推手对搏功法,是活步推手对搏功法的重要基础。定步非不动步,而是因势而动的幅度不大而已。练功要求:双掌始终粘在一起相互激烈搏击。防守和反击必须在身法、步法和精、气、神、意、劲的作用下进行。身如游龙,掌似闪电。动则虎啸龙吟,静则如山似岳。瞬间前步变后步,后步变前步。前手变后手, 后手变前手。行功中体会身体上下的矛盾劲、左右矛盾劲、前后矛盾劲。两掌劲力既对抗又含蓄。功法特点:体现了八卦掌走中打、打中走、走中防、防中打、打中变、变中化、化则变化莫测的技击特点。练功宗旨:水火相济,阴阳互易。练意练神练气不用力。行功中不可想象某式生某力,否则,就完全背离八卦掌秘传推手对搏功法的总体要求,要揣摩劲由法生,达到无形无象。练此功需劲力不断,意念不断,功防不断,动作不断。掌随身变,身随步翻,以气帅形。修习其他拳种之人学练此功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吴剑锋 《武当》2013,(1):7-9
内家三拳,一般指形意拳、太极拳和八卦掌。以圆为基本特征的内家三拳,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圆运动风格,而且形成了一套圆运动理论拳法。虽然三拳在演练风格上各有特点,但拳理拳法同出一源,总离不开一个“圆”字。布学宽先生生前常说:“太极拳划圆,八卦掌走圆,形意拳打圆。如能三拳交替习练,用心体悟圆理,对健身有益,对技击有用,千万不要忽视。”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八卦拳都是内家拳,其理相通,取名同出一源,都是由古代太极八卦图取义得名。要知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必先知太极之含意。“太”是大字加一点,所属指事字,盖大之有加焉。“极”,本是指屋极,取义为顶端或最高点。“极”又加“太”字组合,说明此量至广至大至精至微至中至正。太极即太虚。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相似文献   

18.
佚名 《精武》2009,(10):39-39
所谓坐功者,阴阳也。拳谓太极,亦有含阴阳也。调和阴阳,聚于祖窍,久而不舍而成丹凝结神气,充塞通身,斯为拳。此拳也,不同流俗,不比凡工。如有志此功者,当与丹功并进,动静双修,工比兼并,自有补益。神是气之领导,气是力之生母。  相似文献   

19.
祝大彤 《武当》2003,(7):13-14
松肩 在太极拳套路中,无肩难以成为拳,每势每动也离不开肩,肩的重要性显现在拳套路之中。拳家在盘拳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肩也是呼吸的总“气门”,寒肩气上浮。太极拳不像  相似文献   

20.
高继寿 《武当》2015,(3):22
学练传统太极拳,修炼太极内功,不是仅靠练好拳架就能得到的,需要有明师指点,在做好各项身法,外三合,备五弓的前提下,需要布气、行气、运气。"以意导气,以气催形"。不仅要气沉丹田,更要气沉脚底。只有气沉脚底,才不是打半截拳,才能贯穿,才能"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才能"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要做到气沉脚底,先要气沉丹田。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练功的人,"气"是在胸间,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