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8 毫秒
1.
儒道佛三家的静坐姿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怀谨 《精武》2008,(7):36-38
我感谢有机会参与编辑南先生的文章,使我一时悠然忘记许多烦恼,重入于少年时对武术无邪追求的境界。南先生没有选择在武术界做一代宗师,弃武从禅后,长期致力于弘扬中国文化。所以他的习武经历与武学专著更值得人们思考、借鉴。本篇是南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修习实践撰写的精品文章。划时代大师的修真力作,不是泛泛可比,诠释详明,功法正确,果然别有洞天。希望读者朋友能从南先生的旁征博引、拈提古今中对静坐、武学有所领悟。  相似文献   

2.
蒋剑 《武当》2013,(3):26-27
游民生先生是四川南充市人。武当松溪派第12代掌门人,师从武术名家李良浩、袁志明等多位明师。他文武兼备,出版了20多部关于武学的著作及10多种武术音像教学片,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武当武术名家,尤其是他的夜行刀在全国武术界是声名显赫。他是名副其实、武艺精湛、  相似文献   

3.
韩起 《精武》2007,(9):16-18
赵道新说:武术的技击性是个骗局武林向来假象满天飞,赵道新生性容忍不了假象。他是这么一种人:把一生给了武术,武术是他的情人,是他活着的理由。像武术在泥坑里越滚越脏这样的事,他看不出来便罢,发现了就不会坐视不理,他肯定要站出来大喊大叫,把武术身上的脏泥洗下去。  相似文献   

4.
吴宪民 《精武》2008,(4):21-23
听人说风云生练拳,一开始就能独立思考。勇于怀疑,勤于求证,他练传统武术时,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奥妙,传播现代武技时,摸索总结了大量的经验。随着他武艺的提高,武学素养的加深,他对传统武学的反思也越来越深刻,识见也越来越精辟,他取得的成就震动了武术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熟悉他的人认为,风云生对武术的议论精确,在教学方面的真知灼见正在取代一些人的无知与偏见。  相似文献   

5.
若愚 《武当》2011,(7):3
5月28日,泰州市孙氏武学研究会在江苏省泰州市隆重成立,来自北京、天津、河南、江苏等地的近200名孙门弟子和武术名家吴彬、郝心莲等,齐聚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泰州,共同见证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这是一代武学宗师孙禄堂武学文化和武学精神在泰州的传承、弘扬和光大,是泰州武术界蓬勃发展的又一盛事。研究会的宗旨是发扬孙氏武学,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孙氏武学产生于本世纪初,是孙禄堂先生在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卓绝的研究与实践形成的.孙氏武学首次历史性地使武术从一种搏斗技能升华为一门修身实学,孙氏武学对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对孙禄堂武学进行研究,以期更多的人了解孙式太极拳,了解孙式太极拳的武学思想,为孙式太极拳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华武术》2007,(12):11
今冬的烟台武术界将再次掀起高潮,久负盛名的螳螂拳将吸引国内和世界武术界的目光。2008年1月7日,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武术赛事之一的中央电视台"康龙武林大会"将走进螳螂拳故里——烟台,在烟台大学体育馆举办螳螂拳全国选拔赛。届时,来自海内外的武学志士将会聚烟台以武会友、一比高下。  相似文献   

8.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西北大地上,活跃着一支驰骛近百年的武术文化流派——“马氏通备武学”,它和“兰州牛肉面”、“‘丝路花雨’及续集‘大梦敦煌’”、《读者》杂志共同构成甘肃的四大拳头文化品牌。改革开放以来,马氏通备武学立足西北、辐射全国、远播世界、造福人类,将武术文化的种子传播全球,形成了举世瞩目的、奇特的世界武术文化现象。文章以对通备武学的认识和理解为主线,从通备武学的概况入手。对通备武学的发展演变轨迹作了综合、系统、全面阐述,旨在让全社会深层次了解通备武学,挖掘和创新“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俱备”为宗旨的“通备”内涵,使之在和谐社会中更显神韵。  相似文献   

9.
『武学』浅论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一“武学”一词早就被学术界使用着。在武术界,诸如《孙禄堂武学录》、《武术学概论》一类书也屡有所见,说明“武学”概念正被大家所逐渐认同。 “武学”是一个传统词汇,但它最早出现在何时,目前尚难确定,还须在浩瀚的古典文献中去仔细搜寻。按照常见辞书的解释,古代的“武学”,一般专指培养国家武备人材的武备学校而言,其制创始于唐,到北宋庆历三年(1043)形成了完备的体制。宋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功夫电影明星李小龙。李小龙以武术和功夫电影成名,他对武术界和社会各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是,从他生性好强、自强不息、自尊自爱、本色出演等方面来看,他身上有着一种"我能"精神。  相似文献   

11.
据不完全统计,六十年代至今世界各国出版、发行的各类有关李小龙与截拳道的图书、画报、杂志已有近两千种之多。在这汗牛充栋的"书系"之中,仅有十部书为李小龙本人厚著,堪称研究截拳道武术与哲学原理的经典作品,多年来受到各国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与广大读者的热烈推崇。在我国港台地区与内地各省,长期以来,也一直流传着"李小龙七大武学原著"、"李小龙六大武学笔记"的说法,然而,一说到具体是哪几本书,便极少有人说得清楚了。有的研究者,甚至把香港七十年代中后期所编译的一些较为优秀的综合性戴拳道研究杂志《截拳道精粹》、《截拳道…  相似文献   

12.
《精武》2010,(4):23-25
搜读武林未见书,奉献给读者朋友分享,是我在《精武》首倡的"和我一起当主编"的办刊思路与具体措施之一,实施以来,颇受好评。就像热心读者来信而言,"刊布晚清民初的武学作品,既强调了历史记忆的重要,也满足了读者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能够得到读者的肯定,这要感谢众多慷慨无私的秘笈提供者,是你们继承、发展中华武术文化精神的淑世情怀和传统,是你们的责任心与挚爱之情,才使昨天罕见的、原汁原味的、具有学术价值的珍稀秘籍不再为某个门派、某个人所独占,而是服务于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精武》杂志有幸,得到了武术界一如既往的支持。精武编辑有幸,能为读者呈现最有价值、最震撼的,适珍藏更宜实用的经典武学作品。这是我们在编校过程中颇自豪且最惬意当心的。还是那句话,只要能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只要能更好地为中华武术文化走向世界服务,无论怎样辛苦,我们都愿意把心交给读者。  相似文献   

13.
关于武术概念的界定问题,在武术界争论已久,至今尚未定论,依然在相关刊物中进行着争论。文章依据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事物概念认识的理论为基础,主要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等,跳出以往研究成果中对武术概念界定的常用方法,用传统的思维观念来对植根于传统中的武术概念进行阐释。分析了当代武术界定的演变和发展,推论了当前武术概念界定应该拥有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武术?"是武术界外经常追问的问题,也是武术研究的本源问题。关于此问题的答案,在武术界内外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众多的武术定义中,1988年和2009年形成的定义具有代表性,并一度成为武术学界的共识。但是,从回答武术界外提问的角度,武术的定义还应更加凝练,即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武术的内涵和外延。文章从武术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即中国性、传统性、文化性、技击性、艺术性、体育性出发,提出"武术是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技击艺术与运动"的新定义。  相似文献   

15.
六祖半 《精武》2007,(10):52-53
说"惟真"是武术界的宋祖德,他绝对当之无愧,且毫不逊色。这些年,"惟真"在新西兰吃的是奶酪,向武术界吐出的却是口水。凭借这些不堪入目的八卦口水帖,他在武术  相似文献   

16.
从武术价值功能的演进看武术新分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文章对武术由单一技击功能向多元价值功能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现今武术已形成技击、健身、艺术三大价值功能鼎立的局面,按武术价值功能的主导因素将武术分为技击武术、健身武术、艺术武术三大类,以建立完善的学科发展体系。以理论指导实践,有助于理清武术错综复杂的脉胳,解决武术界长期存在着的许多争端,使武术更好地沿着竞技和大众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简讯     
《武当》2003,(4)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下发通知,推荐张文广先生(我的武术生涯》一书作为武禾馆校的武德教材。 张文广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教授和教育家,他德高望众,技艺高深,为国内外武术界同仁所敬仰。《我的武术生涯》一书的出版发行,是武术界的一件大事,对推动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简讯  相似文献   

18.
胡海牙  蒲团子 《武当》2006,(12):24-26
这篇文章是胡海牙老师1956年参加北京武术表演大会后所作,前几日老师整理旧文稿,检出示我。虽已是半个世纪前的作品,但我觉得还是很有价值,一是对当时武术界的一些分析,可以做为今日研究武术者参考;一是老师所提出武术界中的一些弊端,今日亦常有看到者;一是文末代表当日武术界同仁所陈述之愿望,虽然有些在今日已实施,但也有在今日依然成为问题者。故我恳请老师将此稿发表,供喜好武术者参考。经老师同意。遂抄寄《武当》杂志。此文作于五十年前。其中部分内容当然要受时代所限,望诸读者能注意及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马雷石  李昌 《精武》2007,(8):55-56
"礼失求诸于野",在今天武术界大师、泰斗、技击家帽子漫天飞,让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难辨真伪的时候。本刊编辑的这篇"乡下把式"的文章,或许能满足一些执著追求民间武术"原生态"读者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20.
2017与2018年的新媒体反复报道了"徐、雷、丁事件"。事件促使武术界、新闻界开始关注武术的现实处境。"徐、雷、丁事件"属于忽略掉各项规则的跨界格斗竞技,其中的非体育特质十分明显。"徐、雷、丁事件"折射出中国媒体、民众意识以及武术界对跨界竞技事宜认知的不成熟性。武术和格斗术在中国都称作"武术"或"武功",两者最终营造出以表演为主导的"伪"武术以及以格斗为主导的真武术两种形态,而格斗术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语境中一直以隐性传播的方式存在。出于文化惯性的压力,真"伪"两种武术很难彻底分家,混沌化的武术更像一种文化遗产,很难成为独立的竞技项目,自然也很那兼容于奥运会项目群。中国武术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一种混沌化的形态中,是属于一种超越于体育范畴之外的文化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