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通过健身桩的锻炼,逐步对站桩中运用意念活动统帅周身有了一定的认识,下一步就要从事技击桩锻炼。技击桩是学习技击的基本功。它是在健身桩的基础上运用意念活动使全身建立争力,进而使身体与外界建立争力,求取拳劲——“浑元力”。传统意义上讲,“浑元力”是指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的意力达到平衡均整的状态。求得“浑元力”的桩法叫技击桩。  相似文献   

2.
峨眉拳初探     
现流传于河南境内的峨眉拳,原称"玉女拳"。其产生的缘由,发展的路径,决定了它利用距离、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的技击特点。研究此拳,有助于现代人对古代技击文化有更为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3.
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特性,更是内家拳的精髓之所在。内家拳是相对于外家拳而言的,与外家拳相比,在技法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战不过攻防,术不过奇正,形不过虚实,都是为了制人而不受制于人,但在技击原则上二者却有着明显的差别。文章通过对内家拳的五大技击原则,即不争先、以柔克刚、后发先至、柔化圆活、贵化不贵抗进行阐释和剖析,力图进一步深化其技击性,为内家拳的练习者在技战术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简化武当拳”一经问世,即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人们在练习的同时,想进一步了解“简化武当拳”的技术和技击特点,本文就“简化武当拳”的技术和技击特点加以分析,认为其显著的技术特点是拳法自然;拳法阴阳;拳法圆柔。其技击特点主要是: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静待动,以柔克刚;以小制大,以体为用;以慢制快,以虚待实;轻灵虚无,一无所有;无所不有,无中生有。全凭心意用工夫。  相似文献   

5.
张春 《精武》2007,(3):40-40
天下武术门派林立,但纵观其术,无非是用身体去打人。各门各派的打法不尽相同,就看习者能不能活学活用,不要因为具体的招法而限制了自己的思想。练武之用,一是强身健体,二是技击。前者如套路,后者如散手。因为目的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要求。练套路时,要求眼到手到、眼随手走,而技击讲究身法要快速灵活。在技击中,如果也要做到势正招圆,在双方拳来脚往的快速攻防移动中是肯定来不及的。虽然套路练好了也能拆招为攻防练习,但却会因平时练习时形成的动力定型约束了练习者的灵活性,练成了死招数,从而降低了应变能力。因此,不能用训练套路的方法去训练技击,反之也不行。  相似文献   

6.
翟维传 《武当》2001,(2):15-16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对练的内容之一。是在熟练太极拳架,掌握了一定的太极拳理,具有一定的太极基本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二人技击性训练的一种方式。是学习听劲、摸劲到懂劲的一种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7.
静磨剑 《武当》2008,(1):37-37
武当内家拳技击要诀乃武林前辈所总结出的技击法要,为内家拳术的技击理论指导。武当内家拳技击要诀分为心法诀和技法诀。  相似文献   

8.
文启恩 《武当》2003,(5):40-41
蔡李佛拳,乃广东名拳之一。该拳集蔡家、李家、佛家三种拳法之精华于一体,风格独特,内容丰富,技法全面,长短桥并用,大小马兼备,步法灵活,擅腿法。动作快速连贯,攻防紧密,刚劲有力,技击性强。  相似文献   

9.
陈式太极拳与五祖拳技法身形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陈式太极拳与五祖拳长技击、身形上的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找出它的异同点,以利于习武时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10.
向运彩 《武当》2008,(7):28-29
任何拳术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如拳论、拳架、作用等。那么八卦掌的特点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拳术理论的实用性,招法技击的实战性,修身养性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螳螂拳,属于象形拳的一种,因模仿螳螂捕蝉的戏纵擒打动作而得名。六合螳螂拳(又称马猴螳螂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称为内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称为外三合,内外结合称为"六合"。六合螳螂拳一种以实练、实打、实用为一体的拳法,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六合螳螂拳不但具有攻防技击性,而且具有健身观赏性和娱乐性。而六合螳螂拳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攻防技击性。  相似文献   

12.
六合拳论     
郭强  成守海 《武当》2007,(9):34-35
六合拳法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是锻炼人的精神、意念、内劲与身体四肢百骸合一,以技击为宗旨的拳术。由于六合拳动静结合,内外双修,刚柔相济,从而要求在演练与技击中要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六合统一,故为之六合拳。  相似文献   

13.
张君 《武当》2008,(10):18-19
提到太极拳,提剑“劲”,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句话:“太极用意不用力”。然而,深谐太极拳理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不用力”,并不是否认太极拳中力的存在,而是强调太极拳中所用之“力”并非“拙力”,乃是太极之“劲”。太极拳的核心是技击,而技击的核心是劲力。劲力的运使和发放是技击能否制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采用了典型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从字门拳与太极拳的文化渊源、技击、拳理、功法等系列的差异性分析,探寻两者的特殊性与相似性。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字门拳动作更小巧紧凑,手法穿插走圆,整体练习快慢相间,招式上比太极拳更具变化性。在技击上,太极拳强调螺旋劲和挥鞭劲,字门拳强调吞、吐劲,字门拳偏向于勇猛进攻,以攻为守,动作短而毒。而太极拳偏向于以守为攻,虚实相生,防守中暗藏杀机。功法养生上太极拳更注重丹田为核心循经络而运行全身,达到周身上下合为一体。而字门拳也强调养气炼丹,调节周身血液循环,但在筋骨、经络的内在修炼上未及太极拳系统全面。  相似文献   

15.
我习峨眉拳     
张春 《精武》2006,(8):60-60
峨眉拳始为道姑所创,为出家女子的一种防身拳术,迄今已有四百余载的历史。该拳招法精绝,技击性强,拳理奥妙,以后发制人为根本法则。手、眼、身、法、步自然灵活,动作小、变化大,借力使力,以巧打人。这期,我们请一位习峨眉拳的武友来谈谈练功体会。  相似文献   

16.
许多初学太极拳的人,刚刚学了架势就急于想了解各个招式的用法,以为太极拳是技击性很强的拳种,其招式也一定很特别。我认为这是不明白太极拳技击与拳理、拳法和招式间的关系,对太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技击术,经过太极先辈几百年的技击实践,逐步形戎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它那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妙技,不知迷住了多少武术爱好者。由于近百年来,太极拳不断向养生保健方向转化,追求技击妙技的人少了,技击中能够随心昕欲地使用太极拳法的人更是凤毛鳞角。今天的太极拳爱好者,只能在书本上领略前辈们神奇的太极功夫,  相似文献   

18.
史明 《武当》2001,(11):21-23
形意自创派以来,历经前辈先贤数代的心血凝聚,形成了独特的技击风格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初习形意拳,先以五行拳入手,五行拳为其入门拳。形意门中有“五行为体,八字为用“之说。劈拳乃五行拳之首拳,也是五行拳之母拳。  相似文献   

19.
拳式三尖相对 技击攻防兼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黎标 《武当》2010,(6):23-24
形意拳是著名的内家三拳之一,在武林中有着独树一帜的拳论和拳法。“三尖相对”是“形意拳八要”之一,它是指导形意拳套路演练和散手技击的重要拳术理论。所谓“三尖相对”,就是指手指尖(拳架的前手)、鼻尖、脚尖(拳架的前脚趾),在拳式动作演练过程的定式时,使它们三者的位置保持在同一个垂直面上。  相似文献   

20.
宋琰琪  盛世勇 《武当》2000,(7):21-24
泰拳虽然雄踞世界拳坛,有“称霸世界五百年天下无敌”的神话,但试观泰拳技击术,究其搏击方法,亦与我国武术外家拳的技击术大同小异。但是我国武术大多没有泰拳精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