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世纪西方课程实验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西方课程实验经历了活动课程、结构课程、人本主义课程三次实验高潮。探索西方课程实验的历史发展有助于总结课程实验的经验与教训 ,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民素养培养的缺位;偏重西方政治学理论、中国本土政治学话语权缺失、对中国社会现实政治问题的解释力明显不足等等,仍是目前高校《政治学》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政治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公民素养的培养应成为《政治学》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探索独有特色的政治学范畴体系等,这些都是高校政治学课程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一些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改革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日渐密切,教育政治学走出发展的低谷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国家与教育不平等、课程与政治、文化政治与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体现了西方教育政治学的最新进展,这些进展无论就研究方法、理论深度,还是研究内容都对我国教育政治学研究有独特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方隐性课程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始于20世纪初,而隐性课程则是当今西方课程领域中崛起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当代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把隐性课程正式纳入课程之列加以考虑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目前隐性课程已成为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本文试图探讨隐性课程对我国课程改革特别是课程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一些作用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从知识观视角看后现代课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是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对西方社会和全世界都极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潮。本文通过后现代主义独特的知识观这一视角,分析其在课程上的三方面影响:课程内容、课程与教学、课程评价,从而对我国当今课程改革提出反思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种以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的革新性课程,指的是综合两个或多个相关独立学科的课程设计、课程模式和课程结构的多元课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课程综合化成为美国公立学校改革的重点。20世纪50年代,教育改革主要关注的是数学和科学的相互结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转向历史的视角,把跨学科的教与学以及课程的综合作为中等水平教育的重中之重。20世纪  相似文献   

7.
更新课程观念 搞好课程改革(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观念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基本认识、工作方针和原则,它指导人们的课程实践活动和课程改革,通常包括什么是课程,以及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形式、媒体、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回顾20世纪的课程改革历程,不难发现,关于课程的许多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课程理论自20世纪诞生以来,成为西方教育改革的热点.美国施瓦布的课程理论是"二战"后世界课程改革的主线,其思想脱胎于泰勒的课程原理,逐渐从结构课程走向实践模式乃至校本课程,对世界课程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西方师生关系观:回溯、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生关系及其地位问题是各国课程改革中的关键问题之一。20世纪西方师生关系及其地位问题曾出现了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学生中心”师生关系观和“教师中心”师生关系观,它们在20世纪西方教育发展史上摇摆不定。考察20世纪西方师生关系观,不仅有益于当前的教学改革,而且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也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课程论先后出现了活动课程论、结构课程论和人本课程论,它们的基本走向就是由偏重学科知识体系向偏重学习主体转变。西方课程论的嬗变凸现了西方课程论的心理学走向,这是社会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观念变革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它预示了西方课程论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课程研究的问题展示了不同历史阶段课程研究者所面临的紧张状态。在课程时空存在的历史中,课程从计划性维度走向非计划性维度。在计划的视野下,课程研制者将流淌的时间简化为空间的平面。随着课程参与者的不断争取,每一个课程参与者都在不同的时空里实现了课程研制,从而构造出一幅分形存在的计划。同时,这种努力将问题领域拉到非计划维度,研究者开始关注课程实施,关注超越时空的空白课程。课程评价领域也发生着同样的价值转向:从目标核准的评价到动态生成的评定。而所谓的课程存在的时间化历程正是人的优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课程代价是从课程本体出发把握代价与课程发展的关系,为课程设置提供一种理性的新视野,促进课程可持续发展。课程代价具有复杂性、隐蔽性、滞后性和可控性,课程代价是以课程进步为前提的代价,评估课程代价应采用要素投入的二重性方法。课程代价的观点,对课程设置健康有序地发展有启示。  相似文献   

13.
A new study in Melbourne, Australia, has investigated curriculum change in religious educati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literature on curriculum change in education in general. Amongst its several findings, it was ascertained that clear information and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about a curriculum change in religious education is just as important as it is in any other field of study. In the absence of such inform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leaders who were responsible for implementing the curriculum change in religious education made certain curriculum accommodations, and emphasised particula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for teachers that were not in keeping with 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 of the change. The implications for ‘top down’ curriculum change, such as those mandated by Church authorities or state authorities, are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调研、归纳综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形式从其内涵、特征以及具体的运用步骤方面进行剖析,以期为我国中小学推行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校本课程实施给学校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从校本课程开发方式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学科化、教材化、活动化、师本化等误区。走出校本课程开发误区的对策有: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为校本课程合理定位;多类并举,规范实施,提高校本课程的科学化水平;加强课程监管与督导,提供专业支持与指导,推进课程开发常态实施。  相似文献   

16.
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的课程领导:理念与策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课程领导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意在突破传统课程管理的局限,强调合作与交流、民主与开放,与校本课程的理念基本一致。通过观念与实践两个层面的革新,为课程领导创设运行机制,促进校本课程乃至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根据课程理论对物理学重点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作为整个课程的一种表现形态和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日益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但重视程度不够。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相互关系入手,探讨了隐性课程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不容忽视的特殊功能,以及改革、完善显性课程,探索、重视隐性课程、发挥隐性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学科课程已有较长的历史.通过阐述学科课程发展的历程,分析学科课程的组织原理,从而对学科课程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反思.传统学科课程注重文化的复制与保存,虽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但其局限性也是存在的.它秉承哲学的实体思维方式,将学生视为"实体"而忽略其主观能动性;它将知识视为"实体",学科课程的组织就是对实体知识的组织,而忽略了学生与知识的主客观有机结合.学科课程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20.
纵向梳理和分析20多年来我国学前课程在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实践及其所蕴涵的价值取向,讨论了我国学前课程改革的总体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