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王朝的治边思想基本继承了汉唐王朝"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思想,两代王朝在西南边疆驻军、移民、屯垦。特别清雍正以后,迫于人口压力,移民规模浩大的问题,建立了比明代卫所制度更为重要的汛塘制度,更进一步地促进了西南边疆的开发。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农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大理地区更是如此。农业生产是对自然生态环境有目的地改造,大规模的无序开发必然引起大理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白族名家大姓在滇西盐井区域的开发中,促进了人口、经济和文化这三大过程的整合与变化,使偏于滇西一隅的白族盐井地区民族社会进入了“略与中夏同”发展层面,为祖国西南边疆各民族的融合与国家认同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3.
历代王朝对云南地区的开发,经历了两千余年的过程。研究这一问题,应注意历代王朝治理云南的思想与治策,云南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影响,各族人民在边疆开发中的贡献,交通业在经济开发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云南各经济部门的地位和排序变化等问题。云南的开发历史曲折复杂,堪称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南京国民政府政治视野中的西南边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中国实现了由传统王朝国家政治体制向近代民主政治体制的跨越,中国边疆地区的社会政治形态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西南边疆的社会政治生态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而其在南京国民政府政治视野中的地位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不同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重要性的认识变化较大。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认识的变化,是传统与现实多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体现。南京国民政府虽然认识到边疆的重要性,但其政治视野的中心是重塑统一的中央政治权威与一党专政的政治目标,其对西南边疆重要性认识的演变是其政治目标在具体社会政治变迁过程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秦、汉王朝为经略西南夷地区,以蜀郡焚道(宜宾)为据点,由此开凿"五尺道"、"南夷道"南下入滇,为秦、汉王朝在西南民族地区推行中央集权起到积极作用.川滇古道,历代相沿,成为中原王朝开发西南边疆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6.
朝贡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王朝(中原王朝)同边疆民族、中华帝国同周边各国(藩属)之间互动的方式之一,在密切中央与边疆、中国与藩属邻国的关系方面作用显著。明朝前期1是整个明清时期朝贡体系建立并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对整个明王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处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封建王朝治边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统一王朝均重视治理边疆地区。历朝治边多有重要的认识和丰富的实践,在某些方面还形成了悠久的传统。妥善处理中心与边缘的关系,采取较灵活的国家结构形式,设置方便管理的边疆政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治边政策,注重开发边疆与获取边疆的资源,是统一王朝治理边疆重要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边疆的社会政治生态与社会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边疆的社会政治生态是追求中央权威重构的南京国民政府的重要社会资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边疆,从社会政治生态上可分为甘宁青与新疆两区域;而西北边疆地区的民族与宗教关系复杂,对西北边疆的社会政治影响最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人关于西北边疆的社会舆论,具有政府意识与民众认识重合并轨的迹象,推进了西北边疆建设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为了将西南地区建设成为巩固的对日战争大后方,曾对西南边疆进行全面开发。政府各部门、教科文组织和众多的民众团体都跻身边疆建设,一度形成了开发西南边疆的热浪。基督教会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兴办战时边民教育作为当时开发边疆运动的组成部分,具有显明的特点。无论从了解基督教传教史的角度,还是从分析国民党战时边疆建设运动的成败得失,总结开发边疆的历史经验的角度,都有必要对战时教会兴办边民教育的历史加以考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明清王朝对西南边疆的控制与影响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儒家文明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思想与制度得到全面的发展。大理地区文化、政治、经济基础较为雄厚,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尤其是水资源丰沛。水资源对农业生产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水利建设成为大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明清两朝均对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引入水利社会的研究概念,目光转向基层,从中可看出民族地区大规模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有着重要的社会关联,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专题指导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少数民族的发展概况;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民族融合;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辖。还包括中国古代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等基本知识。 传说约4000年前,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构成了以后华夏族(汉族前身)的主干成分。以后,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形成。 中国古代史的复习,要充分注意有关民族史的内容,包括各少数民族的分布范围、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它们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复习时可采用空间方位与性质归类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分东北、北、西北、西南、东南几个方位掌握边疆的民族分布和历代王朝对边疆的开发和管辖。然后,再按性质归类掌握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的和战关系。 论从史出。没有牢固的史实,就无法阐述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土司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的一种特有的统治方式。它是在统一的国家内,由于边疆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而对其采用的一种符合本民族地区实际的管理模式。自古以来,每一个王朝在草创时期,对整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以"羁縻政策"为主。待到大局已定、国力殷实之后,便从稳定边疆局势的实际出发,设法推行边疆与内地一致的政治体制。清末川边改土归流,就是清朝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四川边地的统治力度所采取的一种政治体制改革,它是国家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所采取的非常手段,带有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论两汉王朝西南边疆开发中的“各以地比”之治理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以地比”之治理方略,形成于西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之地,丰富、完善于两汉时期开发西南边疆的进程之中。此套方略的基本内容是,北方中原王朝在稳固掌控西南北部蜀地的基础上,与蜀人一同治理巴地,并依托北部的巴蜀人对西南中、南部进行治理和开发。该方略切合西南实际,卓有成效,对后世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汉代为例,探讨了边吏在疆域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在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过程中,边疆地方官吏在其中的作用是值得关注的。边吏在古代中国疆域形成中的作用大致上可以从边疆行政建制的建立和完善、边疆地区社会稳定、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等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优秀的边吏可以实现王朝疆域的拓展,或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统治制度、汉文化的传播来密切边疆和内地的关系,进而巩固王朝的疆域;相反,昏庸的边吏则会引起边疆统治秩序的混乱,甚至导致王朝对边疆地区经营的失败,不得已而放弃对一些边疆地区的经营,由此而引起王朝疆域的缩小。  相似文献   

15.
国民政府时期边疆教育政策的推行使得边疆地区仅有世俗文化传承而基本没有现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历史走向终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开拓性意义.国民政府时期的边疆教育政策是为贯彻国民政府的边疆政策和教育政策而由国民政府所创制并被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系列特殊性和优惠性的少数民族教育法令措施.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和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从国家政策层面为边疆地区教育事业的推行提供了政策制定上的合法性依据.新式教育普及政策则从教育政策层面为边疆教育政策的确立和完善提供了又一个合法性来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地区采用了既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即"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这两种治理政策始终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并在边疆治理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起到不同作用。虽然两种治理政策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是基本上没有舍它而独存,而是互为参用,均对中国古代边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河西学院学报》2016,(6):108-112
古代甘肃地区是一个多民族栖息的热土,同时也是从中原地区汉族移民边疆地区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从秦朝到元代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级阶层的汉族移民通过多种方式迁移到甘肃地区,为甘肃地区的开发建设、中原王朝边疆的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甘肃地区汉族移民呈现出持续性、不巩固性、类型来源的多样性和强制性与自发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闽粤客家掀起了倒迁入赣的移民浪潮,这一现象引起了史学界尤其是客家学界的高度关注。但是,因受研究角度的局限,学术界普遍忽视了这一历史现象对赣南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基于此,本文以环境史学的理念为指导,对此问题进行了重点考察,并得出了以下认识:明清时期闽粤客家的倒迁引发的赣南地区尖锐的人地矛盾,以及伴随移民而来的新的生产方式,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空前的破坏,自然生态和人们的生态意识因此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明清云南边疆对外贸易与国际区域市场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间的商贸活动,在原有官方贸易发展的基础上,边民贸易空前活跃、边贸市场不断拓展。清末,云南在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国际区域市场中扮演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前沿、核心角色,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文山学院学报》2016,(2):104-108
文山地区的土司制度发展到明清已经腐朽不堪,清康熙六年(1667年)开始在文山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领主制,加强中央王朝对云南边疆地区的统治,改变了文山地区封闭落后的状态,对文山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