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报章文体的出现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报章文体打破了文言文体的格局,开启了一代文风,影响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的"新文体"是由古体散文演进到现代白话体散文的一种过渡形式。从以"报章文字"为主体的"新文体"到"白话文"这一文体形式的演变,在中国文学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具有至为关键的过渡作用,而这一演变形式也标志着现代性文体的全面确立。  相似文献   

3.
前苏联解体后,随着报章本身由训导向对话功能的转变,俄语报章政论语体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口语成分在报章中的出现是报章语言变化的一个典型特点,其在报章中修辞功能也使报章语言具有了新特色。  相似文献   

4.
近代报刊与中国传统文学、文体学有着渊源关系,颇具传统文体学特色。报刊中关于"报章文体"的言说则是具有文体学价值的理论突破。报刊本身因栏目及其分类受到传统文体学分类方法影响也呈现出鲜明的文体学特征。同时,作为传播新学重要工具的报刊极大地冲击了八股文体,孕育了诸多新文体,将以小说戏剧为代表的俗文体不断推向历史舞台中心,促进了古今文体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日本明治启蒙文学的“文体改良”运动促进了晚清向新文体的转换,梁启超也受到森田思轩翻译文体的影响。1902年,梁启超将森田思轩译《十五少年》转译为《十五小豪杰》。《十五少年》被称为“明治时期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名译”;《十五小豪杰》被誉为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文体”,两译本在各自译入语文化中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通过译本对比,考察日译本对梁启超翻译文体选择的影响,探讨了译者在翻译文体创新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由于不同的文体在渗透交融之中展现着更为丰富的艺术魅力,所以,运用跨文体思维来设计教学,对于提高教师的文学修养,扩大教学视野,强化课堂教学影响力,无疑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方法.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三首叙事诗《氓》《孔雀东南飞》《琵琶行》,都具有戏剧化叙事、戏剧性场景和大量运用戏剧化人物动作语言等特点,就可以围绕叙事诗的戏剧性特点,运用跨文体思维,简明解说文体分界与文体交融现象,并以叙事的戏剧性为核心解析文本,以课堂教学为基点进行教学延伸与可能性链接.运用跨文体思维来设计教学,也不只局限于叙事诗这一种文体,在许多文体的教学中都可以适当运用.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6,(7):77-82
《尚书》是先秦典籍中文体较为集中且对后世文体影响深远的一部上古文献。以往关于《尚书》文体的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尚书》文体进行分类及其篇章的归属;为《尚书》文体各体释名;研究《尚书》文体对后世文体的影响。近年来,学界将《尚书》文体研究提升到了文化的层面上来考量和阐释,这开创了《尚书》文体研究的新途径和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文源五经"是《文心雕龙》文体论最重要的论点,具体到《诗》,刘勰讲"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在"论文叙笔"部分,《文心雕龙》实际考究的与《诗》有关联的远远超出上述四体。《文心雕龙》对《诗》的文体特点的总结和论述,鲜明地体现了刘勰的宗经思想,也恰当地见出了《诗》的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体学的遗产,源远流长;中国古人对文体的研究已初具文体学的规模,本文打算对我国古代这份珍贵的文论遗产作些梳理和探讨,以期引起更多有识之士的重视。1 “文体”一词,最早见于汉代贾谊的《新书·道术》,语谓:“动有文体谓之礼,反礼为滥.”在这里,“文体”指的是文雅有节的体态。后来王充的《论衡·正说》谈到:“夫经之有篇也,犹有章句也。有章句犹有文字也。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  相似文献   

10.
培养较强的的文体翻译思维能力是本科英语专业《笔译》课程教学目的之一。因此,在《笔译》课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首先对文体的概念以及文体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笔译》课程教学中文体意识的培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原文理解阶段文体意识的培养以及译文表达阶段文体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中期,《豫报副刊》是河南文艺发展史上值得一提的综合性文艺副刊。它是一种具有进步倾向的刊物,且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支持该刊的筹备和发行,并关心和帮助该刊的青年作家。鲁迅在该刊发表4篇《通信》,着重批评国民性问题,号召青年大胆讲话、勇敢前进。鲁迅对《豫报副刊》的影响和指导,使该刊发挥了更大的战斗作用,也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2.
著名大报属知识读物和重要的纸面文化,它是文化的体现;大报是国民"亲文化平台",是获得有质量、有价值信息的孔道。推进文化大发展和提高生活品质需要大报及其正能量,资深大报理当保持高文化品质,其各种信息都不能粗糙。大报科普、文章等常有差池,会降低其影响力,也将失去读者。誉满中外的大报,必须完善细节、有"文化",要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13.
苏轼词风多变,婉约者动人清新而深沉,豪放处雄奇如天风海雨,气势磅礴。他的诗不受陋习成规的束缚,形成"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富有理趣的"东坡体",如天地奇观,富含哲理,饱含才气。他开创豪放流派之先河,开宗立派,让人耳目一新,而其婉约诗词也同样独树一帜,读之极尽缠绵凄婉。然而其人生道路是坎坷多舛的,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造就这位旷世奇才;其人生的指导思想也是复杂的,儒释道三者兼而有之。苏轼不愧为宋代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相似文献   

14.
自林纾"五四"前夕声称庚子年曾为《杭州白话报》写作"白话道情",迄今无人查证,致使其本来面目长期以来不为人知。1901年《杭州白话报》刊发的署名"竹实饲凤生"的六种"道情",应是林纾之作。襄助《杭州白话报》,创作"白话道情",以白话开民智,以通俗文艺振民气,且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是20世纪初年的壮年林纾确曾有过的一段白话文学创作经历。《杭州白话报》"白话道情"之考论,还原了林纾作为晚清开风气之先的启蒙白话报和白话文学先驱者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明代评点大家孙鑛的《文选》评点著作——《孙月峰先生评文选》表现了他的复古思想。孙鑛在《文选》评点中提倡精腴简奥的理想文风,以之为衡量选篇的标准,并提出实现理想文风的两条途径:掌握为文之法和对作品进行反复锤炼。《孙月峰先生评文选》也因表达了评点者的文学思想和批评主张,凸显了评点的文学批评价值,成为《文选》评点史上质量最高的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6.
莫言和爱丽丝·门罗分别是中国和加拿大国内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以长篇小说见长,门罗则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他们以讲"故事"人的身份用不同风格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词表达各自的文学"故事"观。两篇演讲词超越地域界限和性别视角,在母亲主题,成长地域环境的影响,追求独立自我的写作风格,对写作理想的执着追求等四个方面传达出共同的"故事"理想和不同的写作态度,展示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表现两位作家对人生共同的追求精神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7.
新新闻主义在新闻史上如昙花一现,但是,它毕竟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深刻的。它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的写作手法都对后面的新闻报道产生影响。写作手法上它突出作者本人的观点和主观感受,并用第三人的观点来描述事件,注重对话、内心的独白等等。但同时,新新闻主义却忽略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忽视了新闻是不能用文学手法来创作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冀中一日》写作运动是文学史上意义重大却没有引起学界重视的大众文学写作运动。它开创了现代中国新的写作形式"一日体",集中呈现了大众文学写作的诸多问题。孙犁对这场运动的介入,以及《冀中一日》的重新发现和利用,都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文学话题。  相似文献   

19.
在德勒兹的著作中,哲学家的名字和文学家的名字总是如影随形,这不仅是德勒兹个人的写作风格,也是他致力于"批评与临床"计划的一种策略。"生命"作为德勒兹文学理论的内核,不仅具有医学意义,更具有哲学意义,即文学是关乎健康的事业。同时,德勒兹将疾病与文学作品结合起来一同考察,建构了文学症候学的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文学批评观是针对轻浮绮靡的齐梁文风和当时对同部作晶褒贬不一的背景提出的.他的文学批评的客观标准是贯穿于“六义”到“六观”之中的系统批评观。“六义”是宗经的效果.“六观”是考察方法.两者都不能独立成为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刘勰认为,要正确评价作品。要综合从“六义”“四事”“三准”“六观”这个系统中表现出来的批评方法。“六义”“四事”“三准”“六观”互相联系、互相阐释.它们围绕的核心“情、事、辞”就是刘勰真正的文学标准。刘勰不论是谈文学创作,还是谈文学批评,都是从“情、事、辞”的角度来衡量的。并以其它文学批评元素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