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明琴 《亚太教育》2019,(10):175-175
《装在套子里的人》主要通过展现别里科夫这个人物身上的矛盾点,揭示了专制统治对社会的压制、对人性的异化。人物形象上的矛盾点和小说情节的矛盾冲突是解读这篇小说的一个突破口,教学由此出发,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这篇小说。  相似文献   

2.
《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一个消极腐朽令人憎恶的别里科夫。他被视为一个公害,成为了世人都唾骂的公敌。但是,我却不全这么看。首先,我觉得别里科夫很可怜,他很孤独也很无助。试想:虽然在当时的那个社会里,别里科夫的所作所为也确实带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来”,无形中给世人套上了一个锁链。但是为什么在他刚刚开始“装进套子里”的时候,没有人去帮助他,开导他跳出套子?难道说在他还没有变得顽固僵化之前,他没有朋友?难道就没有人能够因为人性所固有的爱心或者同情心去帮助他、救救他?所以,我认为别里科夫会变得那么消极腐…  相似文献   

3.
教学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学生们对胆小孤僻、迂腐多疑的别里科夫深恶痛绝,但又觉得别里科夫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他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维护者,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  相似文献   

4.
【分析提示】1.内容与情节。这篇小说借中学教师布尔金 (即课文中的“我”)同兽医伊凡·伊凡尼奇 (即课文中的“你”)的谈话叙述别里科夫的故事。从开头至“显然也是苦事”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几乎没有具体完整的故事情节 ,但课文中的“我”已从多方面叙说了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特征。别里科夫的“套子”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有形的 ,一类是无形的。有形的“套子”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穿戴上的“套子” ,二是生活习惯上的“套子” ;无形的“套子”也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套子式的论调 ,二是套子式的思想。这一部分的内容 ,让读者对别里科…  相似文献   

5.
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小说风格。小说的标题叫“装在套子里的人”,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数一数别里科夫身上有多少个套子。同时,请大家注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众多的套子中哪个是最主要的套子?  相似文献   

6.
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当时的俄国被白色恐怖笼罩,沙皇政府实行专制统治,这种专制主义剥夺控制了人民的自由,人们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小说塑造了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顽固维持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中任何发展变化的“套中人”形象——别里科夫。这篇课文属讲读课文,在师生共同完成疏通字词的任务后,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能找出别里科夫生活中有形的套子和无形的套子,并准确划分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教师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性格,从而明确本文的主旨。通过…  相似文献   

7.
别里科夫是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的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小说开头部分介绍了别里科夫已在两月前去世之后。接着就说:“他也真怪。”这“真怪”二字。便是小说的“眼睛”。整篇作品便从“眼睛”这儿睁开。领起下叙述。并从始至终贯穿到底,说明别里科夫的“怪”。怎么个怪法呢?  相似文献   

8.
别里科夫竭力想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在穿着、用具、生活习惯方面都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生怕与外界接触,伤害了自己;而且在思想上也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谨小慎微,诚惶诚恐,生怕越雷池一步。别里科夫生活在双重“套子”里,他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他为虎作伥,自觉地充当沙皇专制  相似文献   

9.
对小人物,契诃夫经常用“把荒谬的事放大”的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别里科夫的婚姻事件用的就是这一种方式。—般认为新、旧两种不同的社会思想的矛盾构成了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情节冲突的基础,共同的看法是婚姻事件体现了这种思想矛盾,也就有了“套子式婚姻”的诠释。这是婚姻事件中的一个显性亮点,而从意识角度考虑,还有一个隐性亮点,即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鸟笼”意识。  相似文献   

10.
正《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作品。对主人公别里科夫死因的分析,似乎早有定论。其中,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别里科夫死于沙皇专制统治。正是由于沙皇的专制统治,导致了他内心的恐惧。再加上身心的孱弱,使得他在一次意外中走向了死亡。这样的结论似乎毋庸置疑,但是,细究文本,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第一个是沙皇专制统治的"恐怖"之处,到底体现在哪  相似文献   

11.
别里科夫是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于1898年创作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这是一个心理变态,人格被扭曲的人,而使他成为这样一个人的根源是“套子”。  相似文献   

12.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关注点放在这个可笑又可恨的主人公——别里科夫身上,传统的解读大致为:他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他封闭而守旧,胆小而多疑,仇视并阻挠新事物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绊脚石。如果只是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来表现专制统治对自由和人性的控制和扼杀,那这篇小说是否显得太过单薄?抱着这样的疑问,我对小说原文进行了一番细读。  相似文献   

13.
<正>《装在套子里的人》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小说。通过“套子”这一生动形象而又充满寓意的比喻,作者契诃夫塑造了经典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形象,并以此为基点对沙俄封建统治以及封建压抑下扭曲的人性进行了辛辣的批判。此篇小说作为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经典作品,具有极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契诃夫在小说创作中善于运用讽刺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高中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突出了其“怿”,通过这人的奇谈怪行,对其进行讽刺与嘲弄,暴露了他的保守与反动。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一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这样一段:“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我的卧室挺小,活象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全段本是描写别里科夫怎么样,但又夹了一句关于“我的卧室……”如何的描写,文意不连贯,且弄不清别里科夫是上自己的床还是上“我”的床睡觉。 查《契柯夫小说选》(下册第675—676页)原译文  相似文献   

16.
[意图、切入及设计依据]别里科夫这一世界文学画廊中的明星是套子成就的,他的行为思想诠释了套子的“威力”。因此,充分认识套子是深入理解本文的肯綮所在。教学以引导学生找套子为切入点,以期理解套子的象征意义,把握别里科夫性格的多重性及其成因,从而认识套子的内涵及作用。  相似文献   

17.
郭铭辉 《广东教育》2002,(11):41-41
语文课上,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的课堂交流正在热烈进行。小张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别里科夫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但漫画上为什么要画他“卷起裤腿”?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甲:这是因为当时下着雨,别里科夫为了裤子不被淋湿,不得不卷起裤腿。学生乙:不对吧,文章开头便说到:“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着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直穿着暖和的大衣。”为了套住自己,他可以不顾一切,怎会怜惜裤腿被打湿?学生丙:我认为,对这“卷起裤腿”漫画家是花了心思的。漫画是讽刺别里科夫在人性的欲望——结婚的冲动下思想不…  相似文献   

18.
邱群丰 《学周刊C版》2014,(5):134-134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作品。对主人公别里科夫死因的分析.似乎早有定论。其中.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别里科夫死于沙皇专制统治。正是由于沙皇的专制统治.导致了他内心的恐惧。再加上身心的孱弱.使得他在一次意外中走向了死亡.  相似文献   

19.
可笑的外表丑恶的灵魂———简析契诃夫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兰州市二十七中左映明契诃夫在1898年发表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出色的短篇小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因循守旧、顽固乖僻、害怕新生事物的典型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的俄国社会生活。对这篇小...  相似文献   

20.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著名短篇小说,也是我国语文课本里的传统篇目。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别里科夫,传统观点认为他是沙皇制度的卫道士,别里科夫真的是沙皇制度的卫道士吗?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什么叫卫道士。卫道士是指捍卫保护某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的人。例如鲁四老爷(鲁迅《祝福》)捍卫保护封建地位的思想体系,他可以说是封建思想的卫士,而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我们看不出别里科夫拥护沙皇专制制度的表现。审读全文,别里科夫所说的不过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只要不出乱子就好”。别里科夫并没有直接扼杀新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