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少数几个引人瞩目的诗人之一,是新月派的主要代表,他的诗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曾经风靡一时。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徐志摩的一生极其短暂,他的创作生涯不到十年,写过散文、小说、剧本,但主要致力于写诗。他却用自己的一生在追求爱、追求自由、追求美,并创造出了许多感情真挚、意境优美、让人过目难忘的诗歌。徐志摩共留下四本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如此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我们当然不可违背,而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诗歌教学显得更为突出。《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诗歌,诗歌充分体现了新月派“三美”的主张。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寻访到诗歌之美呢?对于这首诗的教学环节,笔者有如下设想:  相似文献   

3.
《再别康桥》我们耳熟能详,以“纯真的诗感”润泽了几代人。在教学中,一般把‘鉴赏诗歌所体现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作为教学目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三美”,是闻一多对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风格特点的概括。若把目标定位为诗歌所表现的“三美”,用《再别康桥》作为例文来突破,用例不典型。要体现“音乐美”,戴望...  相似文献   

4.
[定位 ]1 .王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 ,他精通音乐、绘画 ,从而使他的诗富有诗情画意。苏东坡说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学习本诗 ,着重探索、体味诗歌的极高的艺术境界。2 .此诗是第三册第三单元近体诗八首中的第一首 ,因此 ,应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背诵、鉴赏近体诗的基本要领 ,为以后鉴赏近体诗提供帮助。[切入 ]1 .诗“言志” ,而要真正理解作品 ,必须首先了解作家 :王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他的诗作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2 .《山居秋暝》一诗美在哪里 ?竟境高在哪里 ?[探究 ]1 .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王维…  相似文献   

5.
徐志摩与闻一多同是“新月”派重要成员。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文学的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等多元思潮的影响。对新诗,无论是理论主张或创作实践,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创造。徐志摩与闻一多的诗歌同中有异,并且这差异还是很大的。就诗歌思想内容看,他们都主张诗应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在闻一多的诗创作里,始终贯穿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徐志摩的诗大多是歌咏“爱与美”的篇章,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6.
《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也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性作品,这首典雅哀愁的诗歌自发表以来就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讨论。该诗将形式美、音乐美、绘画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审美元素将《再别康桥》无以言明的意蕴之美推向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本文重点分析了诗歌作品中刻画的离别场景,从徐志摩对剑桥风景、剑桥故人及理想抱负三个维度的情感抒发着手,深刻体会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多重意蕴之美。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新月派浪漫诗人徐志摩的中英名诗<再别康桥>(Saying Good-bye to Combridge Again)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该诗体现了徐志摩从诗歌创作实践上对中国新诗进行改革创新的成果,是中国新诗发展的一块里程碑.诗人运用"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艺术原则,把美作为诗歌艺术创作的核心.隐喻与象征是该诗艺术的两大修辞手法.诗中隐喻性与转喻性的视觉意象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中西浪漫主义山水诗美学风格的结合,使该诗内涵隽永,意境述人,其艺术成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初,以胡适先生的《尝试集》为发端的白话新诗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眼前。当时间进入20年代,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作为新诗发展史上的另一重要社团——新月派,所要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作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转向“诗”自身,也即“使诗成为诗”。“如果说,早期白话诗人是从中国传统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宋诗那里,获得反叛的历史依据与启示;那么,现在新月派诗人就开始与中国诗传统中的主流取得了历史的衔接与联系”(《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徐志摩作…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6,(11):33-39
尽管新月同人一再否认自己有派,然而从他们的诗歌文化资源、诗艺主张、活跃时间、艺术阵地和彼此联系来看,新月有派毋庸置疑。新月派的前身新月社是一个松散开放的团体,虽未实现徐志摩戏剧救国的文化理想,却在客观上促成了他与闻一多及清华四子在新诗创作上的联手,由此正式形成了新月派。新月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据守北京,以《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试验格律诗歌,发表诗学主张;后期南下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和《新月》《诗刊》《学文》等杂志,发展文学之余兼及政治。  相似文献   

10.
三点导读     
美点赏析 何其芳(1912-1977年),原名何永芳,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受到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和以戴望舒代表的“现代派”诗歌的影响。1936年,他与同校好友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广泛关注,获1936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他们三人也因此被称为“汉诗人“。1938年何其芳与沙汀、卞之琳一起奔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1.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少数几个引人瞩目的诗人之一,是新月派的主要代表,他的诗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曾经风靡一时。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徐志摩的一生极其短暂,他的创作生涯不到十年,写过散文、小说、  相似文献   

12.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格律派诗歌的“建筑美”,曾被人讥为“豆腐干”、“麻将牌”、“形式主义”等,本文从新月派诗中选取大量格律诗作为例子,绘出其形体图谱并作简析,以期证明新格律派诗歌规范而灵活,凝重而放逸的形体风格。这不仅是对“建筑美”诗艺主张的误解和非议的回答,也是对新诗形体美学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司有雪 《山东教育》2002,(26):28-28
现代著名诗人兼学者朱自清先生说:“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他是在徐志摩还没有逝世前就这么说的。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徐志摩对新诗的发展,确实做出过比较突出的贡献。从徐的全部诗歌创作看,他的诗是以浪漫主义为特点的。而真正构成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和独到贡献的,是他的一部分抒情诗,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这类诗可以说代表了徐诗的主体。徐志摩是个主张以作品表现自己“性灵”的诗人。最能表现诗人性灵的诗,大概要算《再别康桥》了。这首诗也充分体现了诗人的“三美”主张———新诗…  相似文献   

14.
新月派诗人在新诗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自觉进行艺术尝试,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诗歌个性、风格,而徐志摩正是贯穿新月派前后期的重镇。他的诗歌创作集个性化与创造性为一体,从意象创造到情绪情感的宣泄以及音律和谐,都带有"徐志摩式"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也被广泛收录于中学教材与读本中,对于学生掌握现代新诗的艺术技巧和体味诗美大有裨益。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侧重于对课文逐词逐句的翻译和解释,忽略了从整体上分析诗歌意象与诗人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回归20世纪中国新诗建设初期的诗论,新月派提出的“三美”特别是“音乐美”被视为诗美之核心。徐志摩等人则十分强调音节对于诗歌美的重要意义,认为“音乐美”形成的关键正在于“音节”,并对“音节”内涵作出了创造性的拓展与发现。  相似文献   

16.
粱宾宾 《留学生》2014,(3):40-41
中国“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那首诗歌《再别康桥》,让许多中国人认识了英国剑桥大学和那里的康桥。然而那并不简单地是诗人抒发浪漫情怀的所在,而真正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大学城。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徐志摩其人其事其诗2、赏析《再别康桥》的情感与艺术特色3、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教学重点:赏析《再别康桥》的情感与艺术特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新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歌流派,她反叛“五·四”早期白话诗的滥情和散漫,提出新的诗歌理论与美学原则,并积极进行新格律诗的创作试验。本文着重阐释新月诗派诗歌理论的“三美”主张和“理性节制情感”的原则,并以闻一多、徐志摩等创作为例,阐明新月诗歌的创作特色及确立新月诗派在中国新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著名的“新月派”代表人物,以诗人、散文家著称。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的生命短暂如晨露,他的才华超群,举止潇洒,他的爱情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重要篇目。作为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现代诗歌,教学目标不仅是学会鉴赏诗歌,而且要传授鉴赏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知人论世”。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本诗的趣味与作者为人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主旨,更全面地了解徐志摩的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