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很多小学生的习作既不"得心"也不"应手",很多教师对于习作原理认识不足、习作指导措施不力等问题,遵循系统论、相似论和脑科学等先进理论,从剖析习作心理和客观规律出发,提出构建小学习作教学系统,并从增强习作的动力、丰富习作的内容、落实习作的操作、用好习作的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为习作教学插上了有力的双翅。  相似文献   

2.
目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习作语境不完整、习作目的不明确、习作指导不合理以及忽略了习作对象等,这些问题违背学生习作的本质,即表达和交流。因此,本文以交际语境写作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习作教学策略:强调语境意识,将“空泛的习作任务”转化为“完整的习作语境”;树立“交际意识”,从原来的“为分而写”转变为“以说促写”;明确“指导意识”,从单纯的“文章指导”到习作“全过程指导”;强化“读者意识”,从“作者中心”到“读者中心”。  相似文献   

3.
一、习作评价中存在的问题1.定性多——缺少建设性打开学生的作文本,“没意义”“不具体”等评语经常出现在学生的习作评语中。反过来想想,我们教师的评语是不是也“太平淡”“不具体”“没意义”呢?可以说,很多的评语建  相似文献   

4.
现今大多数城市小学生学习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两点一线,路上还有长辈护送,想要“出点格”都不太有机会。因此,一旦遇到习作,很多学生会觉得没有新鲜事可写,对于那些“习作困难户”更是如此,每每拿起笔老半天憋不出一个字来。“写什么”不仅是习作困难生的坎儿,也是习作水平一般的同学犯怵的事儿。难道“金色的童年”真的沦落到如此灰暗的地步吗?并不见得!  相似文献   

5.
一、习作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定性多——缺少建设性 打开学生的作文本,“没意义”“不具体”等评语经常出现在学生的习作评语中。反过来想想,我们教师的评语是不是也“太平淡”“不具体”“没意义”呢?可以说,很多的评语建设性的意见少,指导性不强,使学生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6.
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目标来看,小学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从小学三年级起,学生就开始学习习作。由于现行语文教材没有以往教材那种循序渐进的习作教学目标,很多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不知从何人手。其实,人教版现行语文教材的编排具有“单元整体”的特色,从单元导语到课文,再到口语交际与习作,每一个语文活动都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展开,尤其是综合性学习,更是单元习作的铺垫,与单元习作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进入三年级,语文写作内容从看图写话转变为习作,很多学生往往不知道要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对习作产生了畏难心理。如何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我认为,随文小练笔不失为一种好的训练方法,它能让学生学习一些写作方法,随时发现素材并及时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从而逐步提高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8.
长久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一线教师的一大难题,学生们也往往谈“文”色变,怕写作文。原因何在?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我们评改习作时,对学生习作要求过高,给予的评价过低。学生往往花费很多心思来写的习作,却换来教师一句“语句欠生动”“内容不具体”“与主题无关的话太多”等否定性的批语,这对学生来说无异于一次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小学生害怕作文、厌写作文的现象由来已久。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95%的小学生不喜欢作文。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多次带领学生从正面强攻“习作”这个“堡垒”,没有成功的迹象,使学生挫伤了斗志,失去了学好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在学生没有学习习作以前,他们不会也不可能对习作有“喜欢”或“不喜欢”之说,只是后来他们通过自己真正的接触和学习,再加之我们教师的“严禁抄袭”、“独立完成”等条条框框的束缚以及教法的陈旧乏味,使学生们逐渐对它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以至于到后来开始软拒和排斥学习习作。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下水文”是根据学生习作命题,教师亲自动笔写一写,用来指导学生习作的范文。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没有写“下水文”的意识和习惯,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认为没有必要,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里,随意找篇范文也不是件难事;二是不知道从哪儿下手,缺乏写“下水文”的经验和技巧。针对教师们光说不练的普遍现象,我们开展了教师“亲身下河…‘亲口尝梨”的“下水文”实践活动,下面从三个方面说说教师如何写好“下水文”。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突出语言的“人文性”,即要突出文章的情感性。而很多语文老师,在应试作文教学的影响下,给学生习作写评语通常是:“语句通顺,内容具体,首尾呼应……”,要么就是:“语句不通顺,内容不具体……”,学生看着这样千篇一律的评语,习惯了,厌了,麻木了。久而久之,再也燃不起他们写作的欲望。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鼓励性的语言,让评语充满着浓浓的情感性,充满着人文性。例一:指导习作《我爱秋天的田野》。我给一位学生的习作评语是:巧瑜同学,你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把深秋里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记录下来,从公路两旁的“柏树”、“水渠”写到天空…  相似文献   

12.
路娟 《考试》2009,(7):81-81
针对目前作文教学中小学生写作文时存在“无话可说”和“形容不出来”的问题,语文习作教学必须从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和广泛阅读书籍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教、学、评是构成小学语文课堂的核心要素。要高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就需要教师将“教—学—评”一体化原则应用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在“教—学—评”一体化原则的引领下,教师需从目标出发、按照严谨周密的逻辑推动小学语文习作课堂的目标设计、评价方案设计和引导活动设计工作,让教学成为目标达成的手段,切实扭转“活动导向误区”和“灌输式学习误区”,解决语文习作课堂流程单一、效果不佳等问题,切实优化学生的习作探究体验。  相似文献   

14.
陈莉 《文教资料》2005,(22):182-183
作文批语是教师对学生习作作出的一定评价和指导。它的作用是引起感知、诱发思维,同化和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作文批语中渗透情感,是真正发挥作文批语功能的有效策略。现实教学中很多批语偏重于理性说教,如“用词不当”、“语句不通”、“中心不明确”、“材料不典型”、“语言生硬”等用语,会使学生望而生  相似文献   

15.
正如“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一样,习作评价也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教师不能搞全权垄断,越俎代庖。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就写作评价提出的四条建议,“绿色习作评价”在我校诞生并潇洒上路了。它从评价目的、评改过程、评改主体、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几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呵护学生的习作热情,真心诚意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一、绿色评价:变“纠正错误”为“寻觅优点”习作是学生的自我表白和交流,面对一篇篇作品,老师不去做“难伺候的婆婆”,也不老做“医生”,而是积极采用多种激励措施,鼓励…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习作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作例文”既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互为补充,又在习作教学中起着指导、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学生掌握习作知识、借鉴写法提供了文本借鉴。如何充分发挥“习作例文”指导学生写作的作用呢?笔者认为,要最大程度地发挥“习作例文”的作用,教师应该从文本教学的角度看待习作例文,从“教什么”与“怎么教”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习作赏评课精彩纷呈 记者:最近,您的“一个有魅力的人”习作教学视频在教师中广为流传,深受好评。这节课出现了很多精彩的习作片段,在写作前您做过指导吗?这样的赏评课.从批阅作文到课堂呈现,需要多长时间来做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8.
陈淼 《学周刊C版》2014,(9):169-169
习作讲评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习作讲评课目标庞杂,主体单一,方法茏统,效果甚微。本文尝试从变“设法挑刺”为“赏识激励”;变“漫天撒网”为“重点捕捉”;变“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演一台戏”等方面重点突破,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和水平,让习作讲评课上出实效,彰显智趣。  相似文献   

19.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很多小学生要么不愿意写作文,一堂课下来,捧着作文本无从下手;要么写出的作文空洞无味,不具体,不生动,习作后看着老师批注的只言片语草草而过,提不起修改的兴趣,毫无成功感,习作变成了一种负担。如何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已成当务之急。叶圣陶先生等多位语文专家历来倡导“大语文”教育,主张语文能力训练应课内外结合。  相似文献   

20.
习作例文是习作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想象”习作单元的习作例文教学,本文从选材典范、儿童视角、个性表达等方面解读习作例文的价值定位,并从聚焦写作要素、搭建写作支架、把握教学时机等层面探寻习作例文的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