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先锋作家在小说中普遍表现出一种对现实逃避的现象,其原因有二:一是先锋作家在面对生存环境的压迫时,缺乏直接作出真实判断的勇气;二是先锋作家内心缺乏一种清晰的尺度。针对先锋小说的局限,先锋作家的态度各不相同,部分作家选择就此搁笔,另一部分(如余华等)则是继续寻找出路。本文从以马原、余华和格非为代表的先锋作家在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逃避现象着手,深入分析其具体表现及出现原因,最后对先锋小说的出路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神秘主义是先锋小说的普遍倾向。其中包含了先锋作家对世界终极意义、真实性、人类理性深刻的质疑,由此流露出极强的悲观色彩。但其虚无主义价值观使其割断了与人文精神的联系,先锋精神就此被放逐。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文学现象,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坛上轰动一时的“先锋文学”早已烟消云散。但一直以来,评论界对它的价值褒贬不一,尤其是对它在90年代以后的存在状态更是徘徊于“终结”与“并未终结”之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从狭义上来说,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学团体,以马原、余华等人为代表的“先锋文学”已经终结;但从广义上来说,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则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先锋文学,“先锋文学”因而又是永恒存在的。  相似文献   

4.
吕伟 《现代语文》2007,(11):57-57
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余华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苦难,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存在主义哲学对余华的作品在精神内核和思想领域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80年代中期,为了追赶西方现代文学的步伐,反叛固有的当代文学创作模式,以马原为代表的一批年轻的先锋作家,在激情与想象中竖起了小说"形式革命"的大旗,从叙事和语言两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形式实验。他们在颠覆当代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异质性"的先锋文学时代。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批先锋作家在小说的叙事层面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叙事实验”,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将他们的经验引入中学生的作文实践,以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那么,先锋作家的“叙事实验”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形式探索。之后,他们显示出一些共同的流变特征:(1)转入历史题材,但叙述语感和视点仍然是"现在时";(2)从形式追求转向了对"故事"的重新寻找;(3)热衷于文化、社会生命史的题材。先锋小说的这种审美流变趋向可以概括为:作家们正在通过检验和质问人类精神质量、关爱与安抚人的心灵处境、再构与重建人性本质及其价值范式来取代对文本的建筑。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格非、苏童等人对马原的叙述策略有所发展,他们在语言实验、叙事策略以及抒情风格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凸显出中国先锋小说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余华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语言风格在先锋作家中独树一帜,在20世纪80年代被普遍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先锋作家之一。但他90年代完成的长篇力作《活着》却已明确的显示出向“世俗”转向的趋势,以余华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家的转型是各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作家世界观的转变,世俗生活的诱惑,“先锋小说”本身所带有的局限性等等都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本文以先锋派作家的创作特征为主线,首先介绍了先锋派作家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先锋派作家创作特征的研究意义;接着重点介绍了先锋派作家突出的三个创作特征:叙述形式的新颖性、小说功能的多样性、文学语言的实验性;最后介绍了转变中的先锋派作家创作特征并认为"先锋精神"存在于"先锋派作家创作特征"之中。  相似文献   

11.
关于先锋小说的先锋性,学理论界普遍认同的是其反叛意识。而先锋小说的先锋性是由其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的思想性和执着的探索精神构成的。这是因为先锋小说紧跟时代步伐,在社会变革中,认真审视社会、体制、观念,探求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并用独特的视觉、超前的思维审视现实和寻察本质,这就确保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鲜明的时代性和执着的探索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先锋小说丰富了新时期的学创作。推动了小说这一体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两个先锋队"是十六大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最新表述。全面、准确和科学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执着于实有却又陷于虚无、坚持韧性反抗黑暗现实,却又看不到未来出路和真正希望何在的先驱者们,在孤独地探寻求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一种矛盾、犹豫、紧张、对立,彷徨、两难的精神困境和心理绝境。鲁迅以其独特的充满先驱者味的"微笑"姿态超越了这一绝境。  相似文献   

14.
执着于实有却又陷于虚无、坚持韧性反抗黑暗现实却又看不到未来出路和真正希望何在的先驱们,在孤独地探寻求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一种矛盾、犹豫,紧张、对立,彷徨、两难的精神困境和心理绝境、鲁迅以其独特的充满先驱味的“微笑”姿态超越了这一绝境。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文化是20世纪创作舞台上的一道鲜明的文化旗帜。它虽然根植于20世纪中叶并繁荣于20世纪末,但早在它诞生之前,一些思想先进的学者就已经萌生了这种意识。美国诗坛奇葩艾米莉.狄金森就是女性主义文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探索、创新、研究、发展,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在各个领域培养一批跨世纪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唐炯 《凯里学院学报》2004,22(5):118-120
薇拉·凯瑟以她的小说文明于世 ,尤其是以内布拉斯加为题材的几部作品。这些作品高度赞扬了拓荒精神。薇拉·凯瑟早期作品《我的安东尼娅》中 ,拓荒精神植根于人们心间。而且人类的奋斗和对理想的追求这个主题贯穿了她的主要作品 ,如《教授的住宅》 ,《死神来访大主教》。小说中 ,凯瑟强调精神价值。她的主要人物大多是勇敢的拓荒者、艺术家、圣徒。他们一生都在追寻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在格非的先锋小说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叙事结构:"迷舟"式叙述、纯虚拟的叙事游戏和罗生门式的多重角度叙述。在格非笔下,生活是无中心的,存在是一个巨大的迷宫。他小说中的时间是碎片化的,是孤立的一个个瞬间,他不提供对生活的整体性认识,也无意于总结历史的客观规律,他对历史的表现,往往成为某种"戏仿"。他的小说往往传达出这样一种认识:人生充满偶然,意外造就历史。  相似文献   

19.
先锋小说的文本结构是合乎心灵时间,而有悖于故事逻辑时间或逻辑秩序的,因而出现了结构上的错位乃至空缺或重复.  相似文献   

20.
胡适:现代传记文学的开风气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上,胡适是一位现代传记文学的开风气者。他最早提出“传记文学”的名词,比较中西传记的差异,指出传记文学的起源、人格教育作用。他提倡写自传,传记可以“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这些观点具有现代传记文学理论上的开创意义。他同时创作了《李超传》、《四十自述》、《丁文江的传记》等传记,虽以史学价值为主,但他尝试用文学笔法写现代传记,勇于实践,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