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担任高二语文课,又是班主任,有一次我翻开王宇同学的周记,其中写道:“我们很爱看小说,还常在一起谈论某部小说如何如何。同学们谈论时,一点也不拘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是在语文课上,学习小说,只能坐在座位上听老师干巴巴地讲,机  相似文献   

2.
有些语文课,包括一些名师的课堂,听一次就够了,如果有第二次,那简直就是折磨。然而窦老师的《游园不值》,却再三地让我感动。是公开课那种近乎完美的精致让我着魔吗?单纯地从教学论的角度讲,公开课也无非就是这些因素: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生成,等等,只不过窦老师发挥得更自然更妥帖罢了——顺便说一句,有人把公开课贬得一钱不值,但我以为公开课对于优秀教师的成长,对于广大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我曾经说过,优秀的公开课是多种“营养素”的集合体,教师们只要把其中的一种吸收到日常的教学中,课堂就会有质的飞跃。是…  相似文献   

3.
一、案例背景 我有幸参加了中国青基会希望工程教师培训中心举办的139期希望工程教师培训班,听了一堂三年级语文课,有了一些感悟。 二、案例概述 (一)课文内容简介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家是什么》,讲的是一个洛杉矶的百万富翁指着一处豪华别墅对记者说:“那不是我的家,那是我的房子。”一个叫热拉尔的卢旺达难民在内战中亲人离散。他在绝望中冒着生命危险辗转数地,终于找到了自己5岁的女儿。他将女儿紧紧的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课文最后说:“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教育中经历的一些事往往难以忘怀。一次语文课上,我正津津有味地讲着《桃花源记》,发现一位同学正对着天花板发呆,目光呆滞,面无表情,对老师的讲课毫不在意。为了提醒她,让她集中精力听课,我说:同学们注意听讲。  相似文献   

5.
那一双眼睛     
那一双眼睛它并不出奇但它却充满着神奇的力量常常鼓舞我、提醒我第一次看到它是开学的第一天我胆怯地躲在妈妈的身后这时那一双眼睛流露出的是亲切使我忘记了陌生和拘谨在一次运动会上我参加跑步比赛心里十分紧张这时那一双眼睛流露出的是鼓励使我忘却了比赛的压力在一次语文课上我禁不住漫画书的诱惑爱不释手地看了起来这时那一双眼睛流露出的是严厉使我惭愧不已那双眼睛很平凡也很神奇在那双眼睛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下我们茁壮成长那一双眼睛!(315322)$浙江慈溪市新浦镇中心小学@岑央科  相似文献   

6.
石颂德 《湖南教育》2005,(20):20-20
那是孩提时代的事。上小学三年级时,我的班主任姓胡,是个相貌平平的中年汉子,脾气怪怪的,可心肠极好,教书也很有一套。那几天,我们的课文中第一次出现了“诚实”这个词,他便不厌其烦地旁征博引,反反复复地向我们这些十来岁的孩子阐释它的含义,大讲特讲它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完全不在乎我们是否听了进去,是否心领神会了。这天上午有一节语文课。上课铃响之后,胡老师夹着讲义走上了讲台,脸色严峻地说:就在刚才课间十分钟,我们中有一个人从校门内那株石榴树上摘去了一个大石榴,是谁摘的,有胆量承认吗?”全班同学面面相觑,都没有吱声。“那好,我再…  相似文献   

7.
那还是孩提时代的事。上小学四年级时,我们的班主任姓胡,他是个相貌平平的老头,脾气虽怪怪的,可心肠奇好,教书也很有一套。那几天,我们的课文中第一次出现了"诚实"这个词,他便不厌其烦地旁征博引,反反复复地向我们这些刚刚10岁出头的孩子阐释它的含义,大讲特讲它之于人生的至关重要,完全不在乎我们是否听了进去、是否心领神会了。这天上午有一节语文课。上课铃响过之后,胡老师夹着讲义走上讲坛。脸色严峻地说:"就在刚刚课间10分钟,我们中有一个人从校园里那株石榴树上,摘去了一个大石榴,是谁摘的,有胆量庞认吗?"全班同学面…  相似文献   

8.
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中回忆道: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他先把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他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田老师那优美的诗歌,动听的故事,在孩子的心里,不啻于是一顿丰富的精神大餐。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语文学习是一项充满体验和情趣的活动。在"情趣"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中回忆道: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他先把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他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田老师那优美的诗歌,动听的故事,在孩子的心里,不啻于是一顿丰富的精神大餐。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语文学习是一项充满体验和情趣的活动。在"情趣"  相似文献   

10.
一次语文课上,当我正激情飞扬地讲《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时,坐在第3排的孙晓霞和陈玉蒙同学却在低头悄悄说话,尽管声音很低,还是让我听到了。孙晓霞平时成绩中等,由于淘气,昨天刚挨过批评,并信誓旦旦地向我保证以后不再重犯,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上,老师正绘声绘色地讲着《孔乙己》,这是一节公开课,教室里除了我的同学外,还坐满了从县城来听课的陌生的老师。今天语文老师讲得格外精彩,可能为了加强效果,老师还使用了投影,把画得很形象的孔乙己肖像投放到墙面上去放得很大(后来我知道那是幻灯,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  相似文献   

12.
《新作文》2006,(Z1)
假如我有五天光阴。写这个题目需要相当大的立志,因为没有人知道五天的时光可以实现多少愿望。对我而言,五天的光阴不短不长,足够我讲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我总是不停地讲,可是没有一次能够讲完,所以我这次从头到尾地重新说给你听。  相似文献   

13.
刘红 《江苏教育》2008,(13):113-114
第一次让我知道它的,是我的学生。语文课上,我们学习《爷爷的芦笛》,那是讲强强独自在暴风雨的夜里如何战胜了恐惧,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在发表感言的时候。一个男孩子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闪烁着智慧的思想,自然获得了我的赞赏。可更多的声音嚷了起来:“老师,那是歌词,不是他的。”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中往往有些常识性的词语,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广泛范围.对于这一类词语,过去我在讲课中常常忽略,认为这不体现语文特点,不必多讲.上学期,我在改学生作文中发现,有的同学把本地区解放前的农民写作“农奴”,把抗日战争当作打美帝.这些情况说明了讲语文课不能忽略对常识性词语的解释.否则就会影响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要进行启发式教学也有困难.当然,这不是说,一篇课文中所有的常识性词语都得讲述.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我的做法是:一、同全文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多讲些.例如《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一课,文章一开头就出现“五四”这个词.它虽不体现语文特点,但和全文关系密切,所以有  相似文献   

15.
杨红春 《湖南教育》2002,(10):49-49
换位,顾名思义,就是交换位置。所谓换位思考,就是把自己和对方交换位置进行思考。这种方法,若用来教育学生,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一、移花接木法学生甲在语文课上不做笔记,转过头和别人说话,被任课老师发现。任课老师批评他,他就在课堂上和老师顶起来了。作为班主任的我将他喊到办公室,随便地问:“你成绩较好,平时有同学向你请教过问题吗?”甲答:“有。”“那你告诉人家吗?”我问。“有时讲,有时不讲。”“你跟他讲时,他不听怎么办?”我又问。“没出现这种情况。”他答。“万一出现了这种情况呢?”我问。“那我就不…  相似文献   

16.
在那些“过来的人”看来,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一定会有不少的烦恼。要不然,今天上语文课,老师绝不会以“成长的烦恼”为题,让每个学生“把你遇到过的烦恼列个清单,选择自己最苦恼的一件事或几件事”写一篇作文。当然,这也是语文课第一单元写作练习上的要求。成长的烦恼,成长的烦恼,自己在成长中究竟有什么烦恼?一时,还真的难住了我。可以说,和上一代人比,我们确实是幸福的,“吃讲营养,用讲高档,住讲宽敞”,都赶上了。平时在家,爸爸妈妈虽然也因我在学习上“不够自觉”,不知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良好环境,一次次对我“忆苦思甜”,甚至大发…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让我知道它的,是我的学生。语文课上,我们学习《爷爷的芦笛》,那是讲强强独自在暴风雨的夜里如何战胜了恐惧,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在发表感言的时候,一个男孩子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闪烁着智慧的思想,自然获得了我的赞赏。可更多的声音嚷了起来:"老师,那是歌词,不是他的。"  相似文献   

18.
<正>如果你问学生,上语文课最不愿意做什么?我相信你会得到一个非常一致的答案,那就是写作文。学生曾戏言,上语文课,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最怕写作文。由此可见,学生对写作文,存在着多么大的为难情绪,作文教学,老师又是多么的无奈。在这里,我针对这一现状,谈谈我对作文教学看法。一、分析现状、究其原因从主观上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动笔,懒得动笔,任凭老师如何的在讲台上眉飞色舞的讲写作的立  相似文献   

19.
(一)陈老师: 前一段时间,我在课堂上表现得比较散漫,但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已经改正了不少。上次语文课上讲话其实是情不自禁。您讲《雷雨》那篇课文时,我有点兴奋过废,一时兴起,就跟高扬  相似文献   

20.
粉红色的雾     
它曾使我在一节语文课上“一鸣惊人”。当我有些腼腆地把它说出,当作“口头描绘有特色的一景”提问的回答之初,我其实还未认真思索过它的审美价值,但从喜欢写诗的语文老师那惊喜的目光中,从同学们期待一见的神态中,我为自己家乡拥有它而自豪——那就是家乡粉红色的雾……我的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