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界定弱势群体概念,分析我国对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社会对弱势群体权利保护。构筑加强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的基本框架:构筑多层次立体化的法律体系,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倾斜保护;运用宪法司法手段,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采用多层次的保护途径和方法,保护弱势群体;在法律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扩大弱势群体的参与机会。  相似文献   

2.
段莹 《考试周刊》2009,(25):239-240
文章提出了弱势群体具体范围,分析了对弱势群体进行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从完善《宪法》规定,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宪法保护;增强弱势群体在法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参与;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司法救济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弱势群体基本权利法律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弱势群体问题也日益凸显。对弱势群体权利进行保护,既是人权保护和法律正义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笔者提出对弱势群体权利进行保护的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援助和自我保护五位一体的制度构建,以探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美国为典型的“法制化”国家对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立法体系较为完善且管理部门职责明确,以德国为典型的“补助化”国家实施减免税收的政策并对弱势群体展开全方面的社会救济,以瑞典为典型的“福利型”国家在全国统一推行各项针对弱势群体的就业保护计划.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护之特色,我国在关于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律规定还存在缺失且急需补足,应尽快地适用新的法律环境和运用新法武器,通过加强立法、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以及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功能,维护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特别是重点破解各类特殊群林的就业安置难题,从而全面促进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法律援助又称为司法救济,是司法机关为弱势群体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过程中为其提供的相应法律救助途径,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利的重要途径。经过几十年时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已经初步探索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制度,但是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去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将可行能力作为区分弱势群体的标准可以包容多维信息内容,该标准作为平等保护原则的运用可为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措施提供正当性依据。中国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阻碍实现司法救济权的可行能力的因素包括司法救济权在法律中的缺位、实体权利配套保障措施的缺位、起诉条件的严格限制、诉讼相关费用的高昂以及法律援助制度的不完备等,针对这些障碍应通过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司法救济权、改革诉讼费用和律师费用以及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构建等措施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弱势群体问题也日益凸显,并有逐步发展的趋势。对弱势群体权利进行保护,既是人权保护和法律正义的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通过拟对弱势群体的法学定义和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理基础的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对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被害救济是对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权利缺损所给予的补救。在原始社会,私力救济是当时被害人唯一的权利救济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和法律出现,公力救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被害人公力救济中存在犯罪人赔偿范围过窄、执行难、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尚未确立等问题,需要进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
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公务员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救济制度仍存在诸多不足.本文从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的现状入手,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引入了司法救济,完善司法保障和救济程序,使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进一步法制化。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进入社会转型期,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长期不平衡,导致社会弱势群体的出现并呈日渐增多的趋势,这种现象对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必须从立法、执法和司法等方面实现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为其构筑体系化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纳税人权利的保护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税收征管效率。近年来,纳税人权利的保护问题已经得到理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本文从纳税人权利保护的法律意义入手,分析了我国纳税人权利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保护纳税人权利的法律举措:强化立法;认真执行好现有法律法规,遵守公认的法律原则;税务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治税,还要强化司法救济;建立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我国现行立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状况,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权的权利性质既是一项宪法权利,也是民事权利,提出义务教育权的司法救济方式应包括民事救济、刑事救济、行政救济,并且当受教育权在普通诉讼得不到救济时,应该能得到宪法的救济,我国还应完善受教育权的宪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与消费者权利体系中的其他权利相比,消费者知情权具有基础性、普遍性、涵盖性和创新性等基本属性,但其法律救济途径尚待拓宽。为此,应通过完善立法、规范广告、拓宽司法救济途径、加强经营行为的舆论监督等措施,完善我国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4.
目前弱势群体的许多基本权利受到侵害而无法行使诉权,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条件和程序比较混乱,诉讼释明引导明显不足。在对弱势群体进行司法救济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后,提出应当确立宪法司法保护机制、扩大救助范围、明确救助条件和程序、建立诉讼保险制度,并就如何正确行使释明权,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诉讼引导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期引起全社会对如何完善弱势群体司法救济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社会权以保障人的尊严与价值为本质,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平等权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国家负有"最核心义务",以保障公民最低生活水平,但社会权的实现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我国市民社会逐渐形成,社会力量不断壮大,加大社会法立法、加强社会权的非国家行为者义务有助于解决社会权权利事实不清与国家资金短缺问题。我国社会权司法救济必须解决宪法重实体轻程序、从宪法高度构建公民诉讼权、扩大诉讼法受案范围、改革司法制度、保证司法公正等问题。在我国,社会权最根本的救济途径就是建立可操作的宪法诉讼与违宪审查制度,但在我国宪法诉讼与违宪审查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是社会权司法保护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阶层的人权现状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层越来越明显,而农民工已发展成为人数众多的一个特殊群体.但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的权利现状不容乐观,大量侵犯农民工权益案件均呈现出阶层性歧视、低工资、工伤和职业病高发等共同特征,这表明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弱势阶层.为加强农民工人权保护,需要从农民工的阶层属性出发,突出农民工人权保护的阶层特征.从这个视角出发,在立法层面上,应通过法律的立改废活动,承认农民工的权利主体资格,对农民工阶层给予特殊的法律制度安排;在执法层面上,应强化政府责任,突出政府在保护弱势阶层中的特殊责任;在司法层面上,应建立针对性的司法保护渠道,给农民工阶层的权利保护以及时的救济;在社会组织方面,应发挥工会等社会组织对农民工阶层权利保护的社会责任,从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农民工阶层人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修订的《公司法》扩大了股东知情权的范围,规定了股东知情权的行使方式,明确了对于侵害股东知情权行为的司法救济渠道,从而解决了对于股东司法救济缺少法律依据的问题.但是,由于法条对该项权利的规定过于简单,导致该项权利在权利的界定、适下用范围、权利的实现方式和法律救济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我国的立法现状和实际需要入手,对我国《公司法》中的股东查阅权的权利主体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弱势群体并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泛指生活状态、生存状况、适应能力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人群.弱势群体以虚拟的形态存在,是最容易被边缘化和被歧视的社会人群.在我国,弱势群体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法律保护的主要对象之一.为了有效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我国建立了弱势群体法律援助机制,利用法律武器充分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但是从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法律援助机制发展实践来看,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加以完善和解决.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作为法治社会内在要素的司法审查已经介入到大学自治的传统领地.大学生受教育权的有效实现和充分保护,要求高校建立正当的管理程序.学生受教育权受到侵害后的法律保护不仅要有事前救济,而且也要事后救济.对管理权力的谨慎行使是保证学生受教育权的有效渠道,有限的司法审查介入是大学生受教育权利保护的最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社会急剧转型,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弱势群体问题备受关注,其权益亟待法律予以保护。很有必要分析弱势群体从何而来,法律为什么要保护弱势群体,我国现有的法律在保护弱势群体的问题上还存在什么样的不足,以及如何加强我国法律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以促进我国法治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