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97年11月24日,是中国报纸副刊的生日。这一天,《字林沪报》创办了附张《消闲报》。办刊的意义从名称上就能看出来,“既歇息,则闲矣,则当有消闲之法矣。一篇入目,笑慨开,虽非调摄精力之方,要亦可为遣闷排愁之助也”(《释消闲报命名之义》)。后来,娱乐消遣就成了各报创办副刊的宗旨。  相似文献   

2.
在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研究中,不论是“传播学鼻祖”威尔伯·施拉姆还是赖特等后继者们,都强调了大众传播的娱乐消闲功能。文艺副刊,作为中国报纸这一大众传播媒体独具特色的重要部分,承载着文化启蒙的重任,从未缺失过“消闲”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副刊,指的是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学术论文等的专页或专栏。这种以刊登创作为主的文学副刊,是中国在世界新闻史上的一个独有的特色。我国的副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两个世纪。最早的副刊性文字当属1861年11月于上海创办的《上海新报》。创刊不久,就有随感、杂谈之类的短文断断续续出现。至于最早的副刊,则是上海英商中文报纸《字林沪报》自1897年11月24日起逐日随报赠送的“附张”——《消闲报》,用专门版面来集中刊载诗词、小品、乐府、传奇之类带有消闲性质的作品。发展到今天,副刊已成为报刊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当今信息时代,报纸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王欣 《编辑之友》2012,(9):112-113,119
本文以中国报纸副刊发展的第一阶段清末时期为研究背景,以清末副刊的消闲性作为研究对象,将副刊的消闲性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系统地分析了清末消闲性副刊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报业、社会产生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娜 《青年记者》2007,4(12):55-56
从1897年11月24日,上海《字林沪报》办的中国第一份报纸副刊《消闲报》创刊,中国报纸副刊走过了一条百年求索的漫长道路,这期间,副刊所更替的不仅仅是名称,更有其由外到内的深层次蜕变。本文以中国报纸副刊发展的四个大阶段为顺序,一窥中国报纸副刊功能的嬗变。  相似文献   

6.
从1897年第一张报纸副刊——《字林沪报》附张《消闲报》问世,到目前报纸副刊形态的多元格局,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报纸副刊走过百余年的发展道路。百余年来,报纸副刊以其独特的文化传播方式,丰富大众精神生活,推动思想文化革命,传播新文学,已经成为滋养民族文化的一条血脉。  相似文献   

7.
在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研究中,不论是传播学鼻祖威尔伯·施拉姆还是赖特等后继者们,都强调了大众传播的娱乐消闲功能。文艺副刊,作为中国报纸这一大众传播媒体独具特色的重要部分,承载着文化启蒙的重任,从  相似文献   

8.
报纸副刊自产生以来,一直承担了娱乐、消闲、教化、宣传之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市场经济的成熟和网络浪潮的冲击,带来的是信息社会的巨大变革,人文环境、世道人心以及受众的阅读指向都发生了大的改变,新形势下的报业生存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报纸脸面”“留客工具”的副刊,该走向何处?是众多从业者思考和关注的问题。纵观近些年有关副刊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9.
名副实不副到现在还有不少人把副刊称之为“报屁股”。有些副刊的编辑同志,听到这个不太雅的名字,就会有些不舒服,有一种低人一等之感,仿佛无端被人奚落了一通似的。我看问题出在两方面。言者是相沿成习,用旧的观点看新的报纸副刊;听者也是心中有鬼。副刊之被称为“报屁股”,也是由来久矣了。唐宋时代的“邸报”,大约还没有副刊,也决不会发表李白、杜甫和三苏的诗、或者柳宗元、欧阳修的散文小品。我国报纸最早的副刊,据说是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一日,上海的英帝国主义者办的字林西报上辟了一版叫“消闲报”的副刊;三年以后,上海同文报也开辟了“同文消闲录”。名曰“消闲”,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的开始,存在了百年之久的报纸副刊伴随着经济大潮,内容突破了传统纯文学的框架,延伸到文化、生活、休闲娱乐、汽车、房产等领域;大众倾向日甚,尤其是周末版、星期刊、周刊突出了社会性,强调了可读性和娱乐性,副刊由此变得异彩缤纷.  相似文献   

11.
自1897年11月中国第一份报纸副刊上海《字林沪报》的《消闲报》创刊,我国的报纸副刊已走过了百余年的漫漫长路。这期间副刊经历了多次内容、形式和功能的转变,研究报纸副刊的专家学者也把这一百多年的副刊发展史分成了四个阶段:《消闲报》创于U至“五四”时期;“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1]。  相似文献   

12.
石娟 《编辑之友》2010,(3):98-100
一副刊是报纸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1897年11月第一张具有副刊意义的附张——《消闲报》出现起,从最初的附张、报尾、报屁股到后来的自有其独立的地位,[1]副刊在报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13.
李文健 《东南传播》2015,(3):112-114
以1897年《字林沪报》副刊《消闲报》的出版发行为标志,用专门版面刊载诗词、小品、乐府、传奇之类带有休闲性质作品的成型副刊,逐渐为报界所接受并渐趋发达。而在天津,报业的持续发展也为报纸副刊的产生和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早期的休闲性文字,到各报的"余载"版面,再到各种类型的专刊大行其道,天津报纸副刊日渐成熟,并在1930年代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副刊亦逐渐成为报纸吸引读者、扩大销量最主要的竞争手段。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最早的副刊是1897年11月上海《字林沪报》出版的附刊“消闲录”,从创立至今报纸副刊经历了三次大的繁荣。  相似文献   

15.
王豫屏 《新闻窗》2008,(3):123-124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一张报纸对于快节奏生活的人来说,新闻是他主要关心的对象,但是,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去品味的还是副刊的内容。因此,副刊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种类,依然能够形象地反映我们时代进步的声音,传递人民对社会的呼唤和需求,同时,也是广大读者对报纸审美娱乐功能的需要。在报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如何尽可能地发挥副刊潜移默化的功能,让人们在一种轻松娱乐中体验到美的享受?在此,有必要将副刊对读者的影响和作用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杜京 《传媒》2015,(10):32-34
副刊是中国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区别于新闻版面和栏目的传播形式.中国报纸的副刊起源于清末,早期报纸副刊的内容主要是小说、杂文、笔记等,多为闲情雅致的“消闲文字”.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运用报纸进行革命宣传,开始将副刊用于配合新闻版面的宣传报道.  相似文献   

17.
申沁宇 《传媒观察》2014,(10):56-57
正"副刊"是伴随着近代社会的转型而产生的一种特别的文化传播载体。在中国,它经历了从十九世纪初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上的一些文艺性文字,到最早的报纸副刊《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报》诞生,再到如今让人眼花缭乱的各色报纸副刊;从可有可无的报纸"补白"到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演变过程让我们看到,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是促使  相似文献   

18.
张蓓 《编辑学刊》2011,(3):66-69
1897年《字林沪报》创办了副刊《消闲报》,这是中国报纸的第一份正式副刊。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密切依托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特定的历史社会状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儿童副刊以儿童为主流读者,旨在传播有别于传统蒙学的新式教育思想,培养"国家未来的主人"。  相似文献   

19.
报纸副刊及其个性实现写在中国报纸副刊百岁之际四川工人日报徐琳基从上海《字林西报》1897年11月24日开始随送“附张”———《消闲报》算起的话,中国报纸副刊已产生整整一百年了。副刊是报纸正页的补充,是一张报纸内涵的延伸和扩展。它补偿了新闻某些内容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报纸的副刊起源于清末.最初称为副张或附张。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出版附张《消闲报》,随报附送.是最早的副刊。现在,副刊已成为我国报纸的一大特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而且能够开阔视野,启迪智力,增长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