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伊犁白话报》作为中国新疆第一份现代白话报纸,具有丰富文化价值。虽然"本省新闻"数量留存不多,从现存的报纸残卷来看,让我们回顾1911年6月期间,新疆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和社会动向,从新闻价值和文化价值而言,是很有意义的。通过梳理这些本地新闻,既能了解该报的本土视域与国内国际新闻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能感受到《伊犁白话报》的"本省新闻"与刊登的国内国际新闻相互呼应,具有强烈的年代感。  相似文献   

2.
正报纸是一种新闻文化产品,是一种蕴涵新闻信息和文化价值的特殊商品。工业产品需要品牌,而且品牌有大小高下之分,作为新闻文化产品的报纸呢·要不要品牌,品牌如何构成,怎样打造·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报纸品牌的构成现代报纸(不含中国唐代的邸报)200年的历史,稍稍晚于机器工业的兴起。  相似文献   

3.
面对社会转型期报业改革的挑战,地方性党报如何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市场规律与本地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和凸显与之相契合的信息品质与文化内涵,尽可能提供源于本土并为本地读者关注和需要的高品质信息,采取符合本地读者阅读习惯和文化心理的传播方式,同时保证报纸优良的印刷与外观以及合理的价格,切实培育能够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传播市场,拥有更为忠实和广泛的读者群体,应当是党报进入报亭之后,新闻传播业界实践与新闻传播学界探讨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吕晓峰 《今传媒》2016,(9):84-85
现代报纸一般包括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基本构件。简单来说,副刊与其他三个报纸构成要件的区别在于:新闻提供事实,评论提供意见,广告推销商品或观念,而副刊提供娱乐与知识。本文将结合对副刊定义、演进过程,传播意义与文化特征,编辑方针与运营策略,现实问题与发展趋势等问题的探讨,分析中国当代报纸副刊的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新闻出版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中。报纸编辑作为相关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报纸编辑的内在修养直接反映在报纸的内容当中,从而影响了新闻报纸的传播效果。本文以此为视角,分析探讨报纸编辑的内在修养如何影响新闻信息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在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获得和发布信息的渠道与方式,有了太多的选择,一切的一切,都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报纸正在失去时效性这一新闻优势,就算是立足本土,也不太可能在第一时间发布独家新闻,每周定期刊发的副刊就更显滞后,往往被动地漏报、迟报当地有价值的文化新闻。我们的副刊记者编辑,都曾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跟踪关注已久的文化事件被网络、电台电视、各级报纸乃至本报新闻版面抢先播报,而陷入再报则有拾人牙惠、重复报道之嫌、不报则有失副刊文化报道责任的彷徨中。  相似文献   

7.
《申报》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中文商业报纸。也是中国第一张具有近现代意义的报纸。从新闻评论、专栏文章、副刊专刊、读者服务以及围绕报业为中心创办年鉴、月刊、丛书等新闻文化事业等方面,都是近代报纸的典范。该报在史量才经营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在“九·一八”事变后,成为舆论的重镇。  相似文献   

8.
当代报纸传媒的立足与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新闻策划。一方面,从阅读兴趣看,由于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除了报纸、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等媒体外,现代互联网络媒体提供了即时信息服务。受众除了关心一些突发性的新闻信息外,更关注新闻的“背后”。另一方面,从报纸媒体的特点看,以文字描述为主要手段的报纸新闻信息发布,必须要求通过分析性报道获取受众的关注。因此,在信息开放时代,报纸作为一种媒体的优势,已不能简单地在“独家最早发布新闻信息”的传统要求里,而应该更显著地体现在对“新闻信息的深入挖掘之中”。新闻报道的策划,就成为深入挖掘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新闻漫画成为我国报刊上一种重要体裁。它夸张幽默,同时又能尖锐表达对时事的观点。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漫画相比,我国新闻漫画的本土性体现在中国时事的新闻内容和中国风格的艺术形式上。中国办报时间最长的报纸《大公报》是解剖新闻漫画本土性的典型样本。  相似文献   

10.
王德生 《青年记者》2012,(20):121-122
深度报道是近年来新闻界流行的报道样式,指系统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报道方式.深度报道源于西方,是报纸和新闻杂志为应对广播、电视的冲击而推出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学的研究,是从介绍和研究外新史开始的。从1915年3月《申报》连载朱世漆撰写的《欧西报业举要》开始,我国外国新闻史研究已经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其间可分为三大时期,即1915至1949年、1949至1978年、1978年至今。三个时期,特点各异,涌现了一大批外国新闻史研究专家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从转变报刊语言、确立副刊地位、推动女报发展、革新期刊装帧以及注重广告造势等各个方面,论述了包天笑与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肯定了他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对我国近、现代报刊事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杨保军 《新闻界》2020,(1):39-45
在当代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学科层面,实际存在着多种名称或概念(有些准确,有些模糊),诸如新闻学、党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学)等,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但又互有区别。最基本的关系是:党报理论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立场和基本方法。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就是以中国新闻现象、新闻活动特别是以"党媒"新闻宣传活动、新闻舆论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党报(党媒)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新闻学。其中的"中国特色"是当代中国新闻学的特征描述,"社会主义"则是当代中国新闻学性质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与新闻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的价值取向上虽有相同之处,但重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玉烛宝典》一书大量引用《礼记.月令》的文字,而这些引文与现今通行的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之《礼记》多有不同。对比这些差异,可以发现阮本的一些错误,同时也可发现《玉烛宝典》作为一部成书于唐前的古籍的文献价值和其文字特征。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journalists defend their boundaries and epistemic authority in the face of the challenges from 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 It investigates the issue through exploring 51 Chinese journalists’ views of UGC producers and journalism. The interviews reveal that in this case study, Chinese journalists’ commitment to their social identity as ‘people of work units’ (danwei ren), i.e. their identity is defined by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journalists and news organisations, forms the ground of demarcating the boundaries between journalists and UGC producers. As a result, this group of Chinese journalists reinforces their conventional journalistic norms and identity as ‘organisational men/women’ and keeps old-fashioned journalism alive. In the meantime, however, they are aware of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within which they practice, and therefore they reflect on their work and (re-)define what journalism i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This case study shows that the boundary work of Chinese journalists interviewed in the study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boundaries are contextually bound. The boundary work of journalism is not only about defence but also about adaptation. It offers a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both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journalism as well as the boundaries of journalism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近30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遴选出在问题意识、研究视角、论证方法等方面较为创新的新闻学研究原创文章,并从媒介转型、新闻从业者研究、新闻与社会记忆研究、技术视角下的中国新闻业、作为公民与用户的受众、新闻基础理论研究、报刊史与近代政治以及新闻学科建设与反思等八个话题对相关文献加以回顾。研究发现,2019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主要呈现为四个特征:一是围绕新闻行业生态变革的重要研究议题涉及面较广,比较亮眼的研究是以新的理论视角观照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实践;二是对中国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受众的不少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学取向,阶层特征、群体分化、角色冲突以及管辖权成为主要的概念切入点;三是新闻理论研究兼顾对经典新闻理念的反思与新兴新闻实践及其理论化现状的引介;四是报刊史研究注重在专门史与近代政治史的脉络和问题框架中组织材料与观点,试图开拓研究视野从而避免内卷化的学术意图比较明确。  相似文献   

17.
由包和平研究馆员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研究>一书,发展和完善了民族文献学的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是民族文献学的奠基性著作.该书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将文献学的基础理论同民族文献学的原理紧密结合,解决了我国民族文献学研究领域所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本文从完备的体系、新颖的内容、精辟的论述、流畅的行文等方面论述了该书的特点及学术价值,并指出其美中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胡钰  陆洪磊 《新闻大学》2020,(2):32-43,120
当代中国新闻学研究大多为质性研究,一定程度上存在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单一、规范性不够的困境,宏观论述与微观观点较多,中观研究图景缺乏。作为质性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致力于构建原创性中观理论,是以科学范式主导质化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本文梳理了扎根理论的产生、发展与应用,分析了它在中国新闻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认为这一方法与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具有高度的结构性匹配,对于提升当代中国新闻学研究的规范性、原创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胡智锋  刘俊 《新闻大学》2020,(2):44-54,120,121
新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改革开放之前,以配合意识形态宣传为主导;(2)改革开放至新世纪前后,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开放化的面貌;(3)21世纪以来,进入本土化、多元化、前沿化发展的快车道。在未来,新闻传播学的发展突破,需要在建构"新闻传播学"和"中国新闻传播学"两个主体性方面,打开学科的发展思路:(1)从建构"新闻传播学"的主体性角度讲,需要注意"无"和"有"、"非独立"和"独立"、"非成熟"和"成熟"的三大问题;(2)从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的主体性角度讲,需要注意本土实践的独特性、国情的独特性和文化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根据在英国发现的刊物原件所作的考证,推断1833年由马礼逊创办的中文期刊——《杂闻篇,》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期刊、第一份用铅活字排印的期刊、澳门历史上第一份中文期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