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怪老师     
“吴老师可真怪!”这是我对吴老师的评价。一上六年级,我就做好了承受超大作业量的准备。谁知开课第一天,教数学的吴老师只留了5道计算题。一个月过去了,作业量始终是这么点儿。我有些沉不住气了,心里直翻腾:毕业班的学生哪个不晓得“头悬梁,锥刺骨”?能这么轻松?怪了!吴老师留的题也怪。乍一看,几道题形式差不多,可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异———每道题都各有特点,很少有重复的。一次,我在验算时,无意发现有道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就写了下来。谁料第二天,吴老师举着我的作业让全班同学看,还夸我肯动脑筋。从此,每当做数学题时,我就…  相似文献   

2.
在所有教过我的老师当中,印象最深的是小学的吴老师。前段时间,我们一帮同学去看望他。我毕恭毕敬说:吴老师好!吴老师的目光在我身上停了一会儿,然后准确地喊出我的名字。虽然过去很多年了,却似乎一切都未曾改变。小学时,吴老师教我们数学。不同于其他老师,他总是有些不按常理出牌。  相似文献   

3.
<正>吴式颖先生是20世纪50年代留学苏联的女大学生,是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外国教育史的学科奠基人之一,是我的博士导师张斌贤老师的导师。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期间,我有幸参与了《吴式颖口述史》的撰写工作,和吴老师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和吴老师频繁接触的那段时间,对我的人生观、职业观和婚姻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我非常宝贵的人生经历。本文试图描述和吴老师相处过程中的几件小事情,记录吴老师对我的人生产生的积极影  相似文献   

4.
"吴老师,你再上一会吧!""吴老师,我喜欢您!""吴老师,我做梦都会梦到您的!"……吴老师快步走过去,抱抱这个,拍拍那个,不停地说着:"孩子们,我也爱你们,我也会想你们的……"这是2014年11月23日,吴正宪老师在我校上完《商不变的性质》一课后,出现的一幕,在场的每一位老师都被眼前的情景感动着。作为吴老师的徒弟,我更是多次见证过这种幸福的场景。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是什么使仅仅  相似文献   

5.
升人初三的第一个学期,我参加了全市化学竞赛,在那次竞赛中,我发挥极佳,在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我便信心十足地对带我去参赛的吴老师说:“拿名次是没有问题的。”吴老师很高兴,立即带着我去吃饭。本来我是带着好心情去的,可谁知吴老师却抠门得很,只带我去吃一碗面便回宾馆了。校长在我们出发的时候,批给了我们300块钱,还特意嘱咐吴老师要照顾好我的伙食,看来,吴老师肯定是想“省”下这些钱了。  相似文献   

6.
重礼     
“什么?吴老师出院了?”接完高中同学谢宏的电话,我心里有点不安了。吴老师是我高中时的班主任,听说他生病住院后,我就一直想去看他,可一天拖一天,直到吴老师出院了我还没去呢!打听到吴老师新家的地址后,我决定晚上前去看望他。  相似文献   

7.
清明,我又来到了吴老师的墓前,献上一束我从野地里亲手采来的鲜花……我本不是吴老师班上的学生,只因为吴老师写得一笔特棒的楷体字,妈妈便领我到吴老师门下拜师学艺。当我走进吴老师那一间集卧室、书房、餐厅为一体的住房时,  相似文献   

8.
小作文     
<正>说实话,吴老师在课堂上读我那篇作文的时候,我还是挺吃惊的。吴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他叫吴文化,教四年级语文,还是我们的班主任。据说,他把我那篇作文当作范文,在四年级的三个班都读了。吴老师说:"这篇作文好就好在真实,有情感,特别是大部分同学都编造并不难忘的假事来糊弄我,这篇作文就格外出彩了。"这是吴老师的原话。那篇作文,我写的是关于一只乌鸦的真事。  相似文献   

9.
小作文     
说实话,吴老师在课堂上读我那篇作文的时候,我还是挺吃惊的。吴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他叫吴文化,教四年级语文,还是我们的班主任。据说,他把我那篇作文当作范文,在四年级的三个班都读了。吴老师说:“这篇作文好就好在真实,有情感,特别是大部分同学都编造并不难忘的假事来糊弄我,这篇作文就格外出彩了。”这是吴老师的原话。那篇作文,我写的是关于一只乌鸦的真事。去年秋天,麦子种下之后,我妈每  相似文献   

10.
吴老师的"难得糊涂",巧妙地转换了师生角色,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吴老师的"挑拨离间",激发了学生的斗智,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课堂之上,真正实现了虽师勿师、不取亦取的最佳教学效果。曾多次聆听吴正宪老师的观摩课。吴老师那和蔼可亲的教态时时萦绕在我的眼前,生动幽默的儿童语言时时回荡在我的耳边。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那次,吴老师讲完课后,一名学生紧紧地拉住吴老师的衣角不放,几近哀求地说:"吴老师,您还上课吗?如果不上课,中午就上我们家吃饭吧!"吴  相似文献   

11.
吴老师是我读高一时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从小学到中学唯一一位教我语文课的女老师。那时候,吴老师刚从师范院校毕业,年龄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个子跟班里的一些女同学相比还显单薄。  相似文献   

12.
从心开始     
昨天去学校图书馆借书,在学校的大门口遇到邵军。他很夸张地喊着“吴老师,吴老师”.从马路的对面跑了过来.离着老远就向我伸出了手。他跑到我跟前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吴老师,我上线了,我达到了本科线。”“我看过你的分数单了,考得不错,恭喜你呀!”我用另一只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吴老师,这可得谢谢你啊,谢谢  相似文献   

13.
打赌     
李发胜 《湖南教育》2005,(15):45-45
芙蓉中学是一所偏远的水乡中学。陈老师是这所学校九年级甲班班主任,吴老师是九年级乙班班主任。陈老师任教甲乙两班语文,吴老师任教甲乙两班数学。他俩的爱人也分别教这两个班的物理和化学。一天,两位班主任在一起闲聊,各自估计本班可以升重点高中的学生。吴老师谈完后,陈老师说:我看你们班李明大有潜力,升重点高中有把握。”吴老师问:何以见得?”陈老师说:“从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出,这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特强。”吴老师听了朗声大笑:“陈老师,你真看得起李明是不?”陈老师胸有成竹:我对李明充满信心。”吴老师:“那好,我打赌他考不起重点高中…  相似文献   

14.
今天,吴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十分有趣的作文课。上课铃响了,吴老师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漂亮的包,圆鼓鼓的,好像装着小皮球一样。他神秘地说:“同学们,猜猜我这包里装了什么宝贝啊?”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的说是苹果,有的说是皮球。这时吴老师说:“大家别吵。让我看看哪位同学坐得最好,就请他上来摸摸这包里的东西。”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希望老师请自己上去摸摸。最后我被吴老师选中了,别  相似文献   

15.
“老师,吴博洋向我身上倒水了。”洗手的时候,我班最矮的小不点陈晨满头满身是水,哭哭啼啼地向我告状。我一看,禁不住火冒三丈,现在天气仍然寒冷,水倒在身上是容易感冒的。“吴博洋,你过来!”我的声调禁不住提高了八度。吴博洋听到我的喊声,怯怯地慢慢走了过来。我一边给陈晨换衣服,一边斥责吴博洋:“怎么回事?向小朋友身上倒水。小朋友感冒了怎么办?过来,快向陈晨道歉。”“老师,我……”吴博洋很委屈  相似文献   

16.
一天上午,我想随堂听小吴老师的语文课。第一节课时,我打电话到三年级语文组,经询问得知小吴老师当天上午第二节课执教《拉萨的天空》一课。这是一篇新课文,我并不熟悉。在处理好事务后,我于第一节下课前十分钟赶到三年级办公室.借小吴老师的语文书把课文看了两遍。三年级其他班级的老师听说我要听小吴老师的课,也随同我一起前往听课。小吴老师课前准备很充分,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步骤环环相扣,教学流程自然流畅,但是我始终觉得学生学习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似乎教师牵引得太多,并没有真正地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我一边听一边思考:假如这篇文章让我来上,我该怎么上呢?下课后,老师们纷纷回到办公室。  相似文献   

17.
吴正宪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带给了我们数学教学的一种享受。它不仅让我们欣赏到吴老师的教学艺术,从中也体会到吴老师的教育思想,听后深受感动。下面我从新课标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这节课,吴老师从实践的角度对新课标进行了解读。吴老师的很多教学行为已经超越了数学教学本身,它们体现了很多重要的数学教育思想;吴老师还把很多教育理念运用得非常纯熟。所以说,吴老师的数学教学实践是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教育的宝贵财富。这节课体现了吴老师在智慧课堂上  相似文献   

18.
自我读书起 ,就认识了不少的老师和同学 ,回忆起来 ,中学的老师和同学更让我想念。上中学的第一天 ,班主任吴老师是第一个站在我面前的老师。由于吴老师平时对我们说的话特别多 ,因此同学们便给她取了一个不太雅观的绰号———“小麻雀”。这个绰号很快就在全校流传开来 ,常常使她陷入尴尬的境地。吴老师一直很信任我 ,常常找我谈话 ,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我好好学习。可是由于当时我太贪玩 ,一直没有去理会她说的话。初二下学期她让我当语文科代表 ,使我终于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渐渐地我开始认真学习 ,篮球也很少去打了 ,我的学习因此进步很大…  相似文献   

19.
打“电话”     
打“电话”放下“我是老师”这块招牌我认为吴老师的做法欠妥。虽说吴老师让小玉接电话前有所铺垫,但还是具有强制性的,所以小玉极不情愿。如果我是吴老师,我就和幼儿一起进入角色,不当旁观者。首先到墨墨家串门,看到墨墨哭不要追问原因,而要岔开话题,关心地问:“...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我经常遇到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科任老师也是如此反映,全班作业量有时交不到一半;也常看到其他老师为类似的事,把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请到办公室里交流、沟通。有的经过老师的教育,或是老师采用了一些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