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瑑的《说文引经考证》是《说文》学中的重要著作,前人评价其仅概括为“凡《说文》之引经与今经本字同者,概不复述,其不同之字,或证通假,或明其错误,共计五百二十二条”,这是很不够的。陈瑑在《说文引经考证》中广泛引用时人的研究成果多达百余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乾嘉时期对《说文》引经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他还阐发《说文》的体例,对《说文》版本的校勘也多有评说,这些都是书中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成语“蓬筚生辉”的“筚”,又写作“荜”,许多词典没有对此作出规范。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考查成语使用的第4题用了后一种写法。我认为这种写法是不规范的,因为在这条成语里“筚”是本字,“荜”是借字。筚,《说文》:“藩落也,从竹毕声。《春秋传》曰:筚门圭窬”;《辞源》:“荆条竹木之属,可以编成篱落或简陋的门墙”。《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释义与《辞源》基本相同。荜,《说文》未载。上引其他三部词典和字典,均释为:(1)荜拨,草名;(2)同“筚”。可见“荜”是借字,而且仅是一个“字”,连语素…  相似文献   

3.
青岛大学韩玉德教授的《(韶 )乐考论》一文 ,是近年来《韶》乐研究的重要成果。但韩先生在文中提出“《韶》乐的制作者为帝舜乐正夔” ,笔者不敢苟同。韩先生说 :“关于《韶》乐的制作 ,古文献有较明确的记载。《尚书·舜典》引帝舜曰 :‘夔 !命汝典乐 ,教胄子。’《孔丛子·嘉言》引孔子曰 :‘夔为帝舜乐正。’……知夔确为帝舜乐正。”又说 :“《史记·夏本纪》曰 :‘于是夔行乐 ,祖考至 ,群后相让 ,鸟兽翔舞 ,箫韶九成 ,凤凰来仪…’史记索引曰‘行 ,曲也。’知《韶》乐的制作者为帝舜乐正夔” ,“知禹兴《韶》乐以庆贺舜用二十二贤臣成…  相似文献   

4.
夷《说文》:“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狄《说文》:“赤狄,本犬种,狄之为言淫辟也,从犬,亦省声。” 蠻 《说文》:“南蠻,蛇种,从虫(?)声。”羌《说文》:“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对以上说解,文字、训诂研究者多认为许慎怀有极严重的民族歧视心理,释义不  相似文献   

5.
许慎《说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文选》李善注引蔡邕《独断》曰:“诸侯言曰教。”《太平御览》文部九引《春秋元命苞》曰:“天垂文,象人行其事,谓之教。教,效也,言上为而下效也。”《释名·释言语》曰:“教,效也,下所法效也。”《文心雕龙·诏策篇》也说:“教者,效也。出言而民效也。契敷五教,故王侯称教。昔郑弘之守南阳,条教为后所述,乃事绪明也。孔融之守北海,文教丽而罕于理,乃治体乖也。若诸葛孔明之详约,庾稚恭之明断,并理得而辞中,教之善也。”《文选》卷三十六有三种自上对下的文体,其中“教”收录了傅亮所作的两篇,…  相似文献   

6.
正杜老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孔子拜师》一文里:"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的"驾"是否应为"架"?我个人认为,此句中的"驾"是作为量词用的。我翻阅《新华字典》时,发现字典中对于"驾"的三个注解中,并没有作量词用一说,而字典中"架"字的注解就有":量词,多指  相似文献   

7.
蒋海彬 《语文学习》2010,(7):157-158
《语文学习》2010年第1期上有夏艺老师的《“也不止像……”是否定吗》一文。夏艺老师认为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一诗里表达了“摒弃”“单方奉献性的爱情观”。依据是“也不止像……”这些句子。“也不止像……”真的表达了“摒弃”“单方奉献性的爱情观”吗?我们试着来分析.  相似文献   

8.
“怒”的词典释义情况如下:《说文》:“怒,恚也。”即“怒”就是“愤怒、生气”的意思。《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怒”的释义,基本都列有以下几项:①生气,气愤;②气势盛;  相似文献   

9.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纪实性的传记散文名篇,《种树郭橐驼传》则是“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的传记散文名篇。两篇文章虽一实一虚,但都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思想:为政和居官是否有“生人之意”、政治主张:改革弊政。但再渎《捕蛇者说》和《郭橐驼传》,却发现两篇文章还有诸多相同处:  相似文献   

10.
根据徐中舒先生《甲骨文字典》,以“口”为偏旁的甲骨文数目为56字,如:问,《说文》:[问,讯也,从口门声。];唯,《说文》:[唯,诺也,从口隹声。]咸,从口从戌,《说文》:[咸,皆也,悉也。从口从戌,戌,悉也。]。以“目”为偏旁的甲骨文数目较多,如: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