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的归隐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那就是形隐而神未隐。他的归隐当中包含着极为浓重的入世思想,归隐是入世的一种变相追求。  相似文献   

2.
沈辽与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士人不同,他既在精神上与陶渊明契合,又在形迹上仿效之,最终走上了归隐的道路。沈辽与陶渊明的归隐都受道家委运任化思想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但沈辽参杂着道教的以归隐求长生不老的思想,这与陶渊明坚持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与无神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张碧 《文教资料》2007,(3):52-53
陶渊明的诗文中有大量“鸟”的意象,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其人格特征。陶渊明虽具有一定儒家入世思想,但总体来讲,仍以归隐居主;在生活理想方面,他追求恬静安适的个人生活;人生观方面,他抱着任真达观的态度,摆脱功名世俗之累。这几个方面的人格,都从他笔下“鸟”的意象得到不同体现。  相似文献   

4.
魏晋玄学对陶渊明归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的归隐历来引人注目,对其归隐进行探讨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但大多仅从儒家思想出发。魏晋时期玄学思想炽畅,处于那个时代的陶渊明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本文在玄风盛行的大背景下,结合其时仕时隐的经历,并与玄学名士对比,探索玄学对陶渊明归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而举足轻重的人物,是田园诗的鼻祖,出生在政治动乱的年代。在官场上他三次入世又三次归隐,尔后留下了一些自然质朴,耐人寻味的佳句。就他的归隐原因作一点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之前的隐士虽已有零星的诗歌创作,但他们多为坚守儒家"穷则独善其身"教义的苦隐者,尚未出现真正把归隐生活和诗意人生相结合的"隐逸"诗人。陶渊明则是第一个把归隐生活与诗歌创作、诗意人生相结合的诗人,陶渊明则在归隐之后,他的精神寄托主要在做诗。陶渊明在诗歌的世界中,构筑了一个诗性的精神城堡。陶渊明归隐于诗的生存样态,为他以后的士人提供了一种精神范式。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一生除受释道思想影响外,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从小接受儒家经典熏陶,也曾出仕,归隐后仍关心民生,实践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出入世的准则。  相似文献   

8.
杜甫与陶渊明都曾胸怀大志,都因理想破灭而辞官,而且杜甫心仪陶渊明,诗中大量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并一再表现出归隐的念头,二人的经历及情趣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但二人辞官后的心态有着本质的不同.陶渊明对现实彻底失望,坚决归隐,追求个人的自由,守护心灵的安宁,完全是出世的心态;杜甫则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忧患社稷民生,渴望供职朝廷,是积极的入世心态.因而,杜甫并非陶渊明的继踵者.二人出世入世的不同心态深刻反映出晋宋与李唐时代精神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新论长廊     
也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巫大成在《韶关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撰文认为,从形式上看,陶渊明是个隐逸之士,但实质上,他并没有归隐,确切地说,他是“归田”,因为归隐应该是与世基本隔绝,而陶渊明是从官场退隐到农村,是从狭小的官场投身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是从上层社会逐渐接近下层社会,这对官场来说是“隐”,对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来说是“归田”、“返自然”,而且他仍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这恰是他与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代是一个政权更替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陶渊明以其平淡自然质朴的风格开辟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他对自然的追求和理解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可以说归隐将他推向了文学的殿堂,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而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动机也是后人迷惑、探求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舍弃来自不易的县令,而选择归隐呢?本文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为官中的自我矛盾和田园诗歌中一一探究。  相似文献   

11.
张玉忠 《甘肃教育》2008,(13):60-60
陶渊明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归隐中度过的。归隐后的陶渊明独爱菊花,菊花是他咏唱和赞颂的对象,更是表现他性格特征和美学意义的一个典型形象。诗人归隐后对菊花的咏唱体现了极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他以归隐田园并躬耕垄亩的方式,在乱世中找到了一条保真守性的途径并为后世所景仰.本文联系陶渊明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他的复杂思想,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于从弟敬远>来分析陶渊明归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初中教材中的重要古代作家陶渊明的归隐原因作了一些解读,因为作者个人认为只有正确理解陶渊明的归隐原因,才能正确理解陶渊明,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对陶渊明的归隐原因理解,本文从外部原因和内在原因作了一些探讨,以此想说明,陶渊明的归隐是他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人格操守下的必然选择,而并不仅是大家一直认为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相似文献   

14.
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一般都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陶渊明"乌托邦"的社会理想.然而,从这篇散文中,我们还能看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归隐的体验.在写作年代上,<桃花源记>写于陶渊明对归隐已深有体会的晚年;内容上,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归隐的感受;此外,其朴拙平淡的表现手法也反映出他朴素的田园隐逸生活.可以说,<桃花源记>正是他归隐体验的艺术概括.  相似文献   

15.
王树雄 《甘肃教育》2014,(20):90-90
正《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是中学课本传统的入选篇目。教这些篇目,总要碰到一个问题,就是陶渊明归隐的原因。一般都认为,陶渊明归隐,是不满意司马氏的政治黑暗和官场腐败,他不愿"为五斗米来折腰向乡里小儿"。有些人也意识到了老庄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但却仅依据陶渊明的某些诗句,如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四》。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等,看到他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在思想上宗儒或宗道不是他选择归隐的根本原因。他的归隐既受时代风气、家世渊源影响,更是“称情”的需要,是他对人生的一次积极主动的选择。她归隐后虽贫而乐的生活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对人际的超越与关怀——再论陶渊明归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陶渊明归隐的存在方式和情感体验等方面,阐明他归隐田园这种对人际的超越正来自他对人际的深切关怀,既挚爱人间又超脱人世,既然绝俗又平易近人,既身在世中又不染世累,是他归隐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儒释道开始合流的时代,陶渊明的"纯孺"思想显得曲高和寡,而在动乱时代的诗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从而陶渊明毅然地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归隐后的生活虽并不总是美好,他的心境有时也并不平静,然而,陶渊明终究是过上了适性的生活.归隐田园是他获得内心平静的无悔选择.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淡泊处世,宁静致远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字渊明,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名门望族,但到他的时代家境已日渐败落。他从29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  相似文献   

20.
《中华读书报》载文指出,一般认为,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是诗人不能适俗的个性决定的。但事实上,陶渊明所述辞官归隐的种种理由都很难成立。他说为贫而仕,实际上是掩人耳目的言辞,意在消弭当朝权贵对他在政治上的警觉。他的曾祖父陶侃曾是桓玄父亲桓温的将军。陶渊明早年在政治上很有抱负: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因此,陶渊明的出仕,尤其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