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注:“[以]以为,认为。”我们认为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辨“以”     
《战国策·齐策一》中有这么一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徐公。”查现今选本、辩书、专著,发现绝大多数均将“皆以美于徐公”中的“以”作“以为”、“认为”解。当然,中学课本也不例外,即:“[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宾语‘我’。”由此可见,这一说法是极为  相似文献   

3.
<正>广东省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17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相似文献   

4.
在对事物的认识上,我们感情的亲疏远近往往左右着我们对其认知的正误深浅。换句话说,我们的感情亲疏远近为我们戴上一副有色眼镜,我们眼中的事物无不染上我们的主观色彩。所以,我们必须摘下“有色眼镜”,客观地对事物进行评价,那种“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战国策》中有篇很出名的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邹忌从身边三人对自己的不同看法中悟出“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的原因,以此讽谏齐王,使齐国成为一代霸主。由此,不难看出感情亲疏在认识事物时所起的作用。倘若邹忌未能客观…  相似文献   

5.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这样几句:“吾妻之美我,私我也;妾之美我,畏我也;客之美我,欲有求于我也。”三个“美我”之中,教材只对第一个提供了解释:“认为我美。”即把“美”看作形容词意动;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相关的译是:“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把三个“美我”都解释为“认为我漂亮”。  相似文献   

6.
在阅读中,要确切地理解语句的意义,除了根据文本本身提供的信息“以文解文”,有时还要根据事之常理,“以理解文”。这虽是一种参照的思路,但也有其重要的价值,下面举例来说。例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相似文献   

7.
本期话题湖北一考生观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本期《历史纵横》节目又和您见面了。本期我们探讨的话题是“买镜”,你先别纳闷,让我们先看看以下几个短片,请看大屏幕:场景一:一位君主正端坐在龙椅上,两旁文武百官垂手侍立,阶下一男子正在高谈阔论,镜头拉近,好一美男子,浓密的眉毛,炯炯有神的眼睛,听他道:“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只见君主微笑着点头,下令曰:“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镜头转换:数月后,京城内外一片和平盛世的景象,君主龙颜…  相似文献   

8.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5题。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相似文献   

9.
“妻之美我者”之“美”意动说辨正狄小雨《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一文,节选自《战国策·齐策》,该文以其语言精炼,叙事生动,且极富说理性的特点,长期以来,一直为诸多教材所选用。就笔者所知,对于其中“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中的“美我”,各种教...  相似文献   

10.
一、下列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坐谈,问之客日——指代“吾与徐公孰 美”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指代“徐公”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指代妻、妾、客 “皆以美于徐公”这件事 D.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指代齐 威王广纳贤言这件事 二、加点词语中,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三、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i 。 【 】 A.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皆…  相似文献   

11.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齐策》中的名篇 ,编入高中语文第一册。全篇虽只有三百多字 ,但可学的东西很多 ,如进谏的艺术、剪材的巧妙、语言的适度等 ,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结构层次的别致。全文结构层次的鲜明特点是从头至尾的一种“三”型结构 ,人物是三个人或三方面的人 :妻、妾、客 ,宫妇左右、朝廷之内、四境之内 ;事件是三个事件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 ;私王、畏王、有求于王 ;上赏、中赏、下赏 ;时间发展是三个阶段 :朝、旦日、明日 ,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事件发展是三个过程 :熟视之 ,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 ,又…  相似文献   

12.
徐珂《清稗类钞·冯婉贞》上的句子:“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远”是形容词,“我”是代词,按照汉语习惯,代词一般不受形容词的修饰,因此,形容词一经置于代词之前,便活用为动词了,而且无例外地活用为及物动词。典型的例子如《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上的“我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等等。“美我”都是动宾结构,意思是“以我为美”。这种词类活用的现象,称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还有使动用法,这种用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确很美,不仅美在结构,美在形象,更美在故事。故事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邹忌的讽谏之美。古代臣子,进谏帝王,是很冒险的事。邹忌的进谏从客观上说,也有“犯上”的可能,甚至落下斩首之罪。然而,故事却隐去这些内容,让邹忌的规劝讲得娓娓动听,充满喜剧色彩。故事开始叙写了邹忌的“三问”和妻、妾、客的“三答”,情节虽然简单,但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并初步表现了邹忌自知自明的性格。紧接着写邹忌夜深人静,独自的“三思”,悟出妻、妾、客答话的三个原因:“私”“畏”“求”,进一步表现了邹忌不盲自大勇于反…  相似文献   

14.
中学古汉语中有很多自称谦词,现集说如下:寡人“寡德之八”的简称,意思是少德的人。古代国君谦称自己。例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磨难不辱使命》)。寡常用于称自己的君王或称自己的妻子。例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齐桓晋文之事》)“寡君之以为我死且不朽”(《之战》)。孤古代诸侯自称时谦称。例如:‘邓违表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之战》)妾古代女子对自己的谦称。例如:“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以乐羊子委》)。窃“私下”的意思,第一人称谦敬副词。例如:“窃自恕”(《触龙说赵太…  相似文献   

15.
一、理清思路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从整体上了解文意.因为只有从整体上了解了文意,才能品味语言,探究结构,把握文旨,鉴赏技巧.要从整体上了解文意,就要从理清文章思路入手.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预习和质疑的基础上,我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妻、妾、客对邹忌与徐公谁美的问题各持什么态度?邹忌从中悟出什么道理?2.邹忌在进谏时说:“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中的“此”指的是什么?3.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意见,结果如何?妻、妾、客都认为邹忌比徐公美,而邹忌通过窥镜自视认为不如徐公,从中悟出他们是或私、或畏、或有求于自己,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往往被蒙蔽;由私事比国事,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所以邹忌讽谏齐威王要纳谏除蔽;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意见之后,齐  相似文献   

16.
疑义共析“渡河”解宋淑琴汉乐府中有一篇题为《悲歌》的作品,很有名。其中有两句诗写道:“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学教研室古代文学组选注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把“欲渡河无船”一句注释为“比喻没有回家的办法”,显然是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与研究》八二年第九期所载《“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一文,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原意,析证“妾之美我者”和“客之美我者”中的“美我”不是表示“从主观上、心里头认为邹忌长得比徐公美”,而是表示只不过“因为某种原因而口是心非罢了”。这一说法剀切中  相似文献   

18.
“骏发尔私”新解高光晶⒇(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长沙,410081)《诗·周颂·噫嘻》说:“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是农夫,播彼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毛传》:“私,民田也。言上(周王)欲富其民而让于下,欲民之大发...  相似文献   

19.
刘金生 《语文知识》2006,(11):36-3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2004年6月第1版)在讲到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臣是凡人.偏在远郡……”其中的“臣”乃“巨”之误.“巨”指三国时的苍梧太守吴巨。这句话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卷六十五:“(鲁)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土,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平!…由此可知“臣”当为“巨”无疑。教材应当及早予以更正.以免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相似文献   

20.
<正>《龚自珍全集》中之《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为著名篇章,龚集诸本于此篇题下皆注“戊戌十一月”,当系原稿所注本篇写作的时间。而篇附后载林则徐答书,末署“愚弟林则徐叩头,戊戌冬至后十日”,一似此为林作答之日期者。考“戊戌冬至后十日”,为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1839年1月1日)。据《林则徐集·日记》(1962年中华书局版),此数日内记事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