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楚辞》互文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楚辞》中互文的三种主要形式:单句互文、双句互文、隔句互文,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楚辞》注释中,注释家们对互文有不同的理解,通过探讨互文与变文同义的关系,认为互文与变文同义是两种修辞效果不同的修辞手法,但二者异中肌,应注意区分二者的异同,以便更准确地把握《楚辞》及其互文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周易》的表现形式颇为特别,除文字外,还有卦爻符号,而文字又与卦爻颇多关联,在修辞上形成一定的特色。本文将《周易》“互文”分为爻内互文、卦内互文和卦际互文三类,以揭示其应用特点。本文认为研究《周易》互文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助于正确理解《周易》卦爻辞的含义,解决一些训诂问题;二是对探讨互文的起始及其形式变化有参考价值,并有助于明确“互文”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3.
崔彦超 《文教资料》2007,2(8):75-76
本文探讨托尔斯泰晚年代表作品《复活》与圣经的互文问题。在《复活》中作者大量引用了圣经中的原话、人名及一些圣经的典故,据克里斯特娃对互文的定义,可以认为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引用的一些圣经典故、原文等是对圣经的互文。这些互文又可分为人物形象、叙事模式和主题等三个主要方面。同时这也就决定了《复活》与圣经在思想上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葛灵知 《海外英语》2011,(10):257-258
《仁慈》是著名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九部作品,它与《宠儿》有着明显的互文关系。该文试图借用朱莉雅·克里丝蒂娃的互文性理论来分析这两个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通过剖析小说的情节与角色构建、主题意象以及其运用的写作手法,探讨这种互文手法对于理解小说主题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影片《阿甘正传》是电影艺术与美国当代文化互文的产物。从影片的人物形象互文性、情节互文性、主题互文性、表演互文性等方面切入,研究影片《阿甘正传》的互文性特点,便于发掘互文性对于这部电影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浅论互文与变文山西\史晓川互文,是古汉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唐人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也指出:“古人之文,有参互而见义者。”由此可见,互文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  相似文献   

7.
日前笔者阅读了俞泽峰、梁秀慧两位先生的文章《苏轼〈赤壁赋〉的互文性解读》①(以下简称《解读》),受益匪浅.然而,其中的一些观点,笔者实不敢苟同,现提出就教于两位先生. 一、《解读》认为,《赤壁赋》中“这‘明月之诗’‘窈窕之章’与《诗经》中的《月出》篇存在互文关系”;又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此处‘一苇’又与《河广》篇构成互文”.这样的互文关系又赋予了《赤壁赋》怎样的意义呢?《解读》认为: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不能离开其他文本而单独存在,在此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文本网络.因此互文理论与文学作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分析《失乐园》和《伊甸之东》与圣经之间的互文.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8期钟志清同志《互文——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修辞格》(以下简称钟文)一文已经拜读,多有启示,但有两点想提出商榷。一互文是一个历史概念,是一个多义词。首先要分清作为修辞格的互文与作为训诂法的互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前者是从表达角度说的,后者是从训释角度说的,如王念孙父子就常把互文作为训诂之一法。作为训诂法的互文,有许多说法,①下  相似文献   

10.
《瓦尔登湖》中文译本所参照的文本即"前文本"不是被机械地模仿与重复,而是与《瓦尔登湖》英语原著产生内在的文本关联,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徐迟、王光林、戴欢三位译者对《瓦尔登湖》的互文还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翻译的互文还原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故都的秋》的语言风格置于互文性理论的视野下,从文章篇内、篇外体现出来的"有标记互文",系连文本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无标记互文",得出《故都的秋》隐性的语言风格特征:真切细腻。  相似文献   

12.
《诗经》共有互文76例,其中诗句互文2例,章内互文23例,章间互文51例,本文一一疏证,为之表出.  相似文献   

13.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这两句诗出自《孔雀东南飞》,历来被认为是互文修辞的范例。《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1期董鸥老师《“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是互文吗?》一文,从互文的定义和生活的情理出发,认为这两句为互文的观点并不妥当,而应为“枝枝相交通。叶叶相覆盖”的词序倒置交错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互丈性理论视阙下,先分析了《锦瑟》中丰富的互文性现象,继而对刘若愚和许渊冲两名译家对(《锦瑟》的翻译进行互文分析。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活动,诗歌翻译中,译者不仅要充分识别原诗中的互文指涉符号,理解其互文隐喻的复杂性,同时还要把这种互文指涉符号输入译入语文化,为译文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5.
杨树达先生的《中国修辞学》中的“参互”修辞方式与所谓的“互文”修辞格并不完全相同。杨氏在“参互”一章中所采用的四十个古例不能“一揽子装”,它们可以分为三大类:互文、互体、省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的对象是中国文学中传统的互文。互文是中国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现行《大学语文》和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文、诗词里就有不少篇章中运用了互文,互文因其存在历史悠久,使用源远流长,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基因。掌握互文修辞方法,即获得了阅读传统文化典籍时"解码"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7.
《风雅颂》不仅与《诗经》构成了互文性关系,还与《圣经》文本和“梁祝化蝶”典故形成了互文性关系。这种互文性关系不仅在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更在于小说对原典的“误读”和“修改”,即小说中丑恶现象和美好的《诗经》世界的背离、杨科对耶稣形象的解构、玲珍和杨科之间的关系与梁祝之间美好的爱情对比形成了反讽的美学效果。这部小说说明了如今的社会已没有神圣、崇高和爱情的立足之地,表明了作者对城市和乡村的双重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8.
《蝴蝶梦》主人公“我”与吕蓓卡在性格和行为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体现在叙事手法上:一是二者构成并置关系,形成鲜明对比;二是二者与《简·爱》中的两个女性分别形成互文关系:“我”与简·爱形成互文关系,吕蓓卡与疯女人伯莎形成互文关系。“我”和吕蓓卡构成并置关系,使二者迥然不同的性格跃然纸上,而“我”、吕蓓卡与《简·爱》中人物的互文关系,则使读者更能深刻理解不同的叙述者角度对人物形象会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理解叙述角度对“我”与吕蓓卡性格塑造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将《故都的秋》~([1])的语言风格置于互文性理论的视野下,从文章篇内、篇外体现出来的"有标记互文",系连文本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无标记互文",得出《故都的秋》隐性的语言风格特征:真切细腻。  相似文献   

20.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