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后与三奶夫人信仰都起源于福建,前者是倍受航海(河)的水手与商人信仰的水上保护神,而后者则是助产保赤的妇婴保护神,两者的信仰群体、作用功能、神祗地位及社会影响等均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天后与三奶夫人信仰随移民传播到广东东部客家地区之后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民们常常把她们混同在一起,如紫金的不少天后宫供奉的都是陈林李三奶夫人,其中的林夫人却不是林九娘,而是天后林默娘,显示出当地三奶夫人信仰与天后信仰的混融;并且天后的航海保护神的角色已相当淡化,而三奶夫人的助产保赤、治病救人的功能却得到了强化与彰显。  相似文献   

2.
义民庙遍布台湾,代表台湾客家人的一种文化现象;韩国的义冢也不少,充分体现着韩国人的文化观念。此两者的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都很相似。顾其行事脉络,反映了浓厚的传统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但从后来的演进和如今的社会功能而看,两者之间又显得有差异。从对台湾义民庙与韩国义冢的比较中,足以看出客家人与韩国人的文化观念之一斑:客家人与韩国人同样保持着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文化观念;相对而言,台湾客家人对其他思想的包容性强,韩国人对儒家思想的保守性强;台湾客家人善于应变,韩国人流于顽固;台湾客家人追求现实的功用,其文化观念为华杂,韩国人追求观念的理想,其文化观念为纯朴。  相似文献   

3.
客家传统文化继承了中原儒家传统文化的基因,对梅州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到观念层面,对该区域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继承和强化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人文意识,在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共同作用下推动"客都"梅州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其某些陈旧的教育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又成为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梅州教育发展的束缚。梅州教育要继续走向辉煌,必须革故鼎新。  相似文献   

4.
阐述汀州天后宫妈祖信俗的发展历程;论述汀州天后宫民间信仰活动的价值取向;探析民间信仰场所在政府管理下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融入民众生活以及民间信仰场所规范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酷的社会现实,迫使客家先人在保留中原正统儒释道信仰的同时,渴求众多神灵的庇佑。这一方面使客家地区的神明崇信异常丰富复杂,呈现为多神,乃至杂神崇拜的状况;另一方面,也使得客家的神明信仰具有更加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功利性特点。通过对粤东梅县神明崇拜系统做一般描述和构成分析,讨论客家民众在追求神圣价值背景下的某种世俗意愿的表达,以及出于现实功利目的考虑对崇信偶像和拜祭活动的策略性运用,以引起人们对客家人精神特性和客家传统社会特质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始建于元泰定三年的天津天后宫是妈祖文化在北方传播的中心,是天津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地理位置与漕运是妈祖落户天津的主要原因;其次,宋元明清各朝数次的加封,无疑加快了天后信仰的传播。天津的皇会在妈祖本土化的过程中起到直接推动作用,民俗传承的功利性选择决定了天后宫的庙貌延革。  相似文献   

7.
梅州客家人的祖先多系中原华胄,深受宗法观念影响,近代又多到海外谋生,因而,今天客家人的观念、礼仪既有对传统宗法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有侨乡风情的韵味,体现了客家人传承与创新的睿智。其中,尊宗敬祖、勤劳能干是最具鲜明特色的风俗,将此与中学历史教学结合,以增进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一、将史料与当今客家地区"尊宗敬祖"现象相结合,深入理解历史概念"宗法制"的内涵所谓宗法制,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客家祠堂是客家宗族祭祖的首要重地,也是客家人的情感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明作为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的重要地区,拥有大量的客家祠堂,其堂号、楹联、建筑格局反映了客家人崇祖观念之深;其族谱、祠碑、楹联反映了客家人移民道路之艰;其祖训、功能反映出客家人耕读思想之重;其选址、布局反映出客家人风水文化之盛。客家祠堂是研究与理解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9.
清领台湾时期闽粤两省的客家人与福佬人在原乡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冒险来台讨生活。伴随他们来台的是原乡的祖籍神,福客移民希望在新拓之地得到祖籍神明的庇佑。随着移民在台湾的拓垦,原乡的祖籍神在台湾传播开来。福、客族群在拓垦过程中的错综复杂关系,最集中、最完整地体现在民间信仰。来自原乡的祖籍神是福客族群在协作拓垦时期的共同守护神,是族群关系紧张、族群意识高涨的标识,反映了福客族群的最终融合。透过客家民间信仰在台的变化,可以看到其背后福客族群关系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5,(10):9-14
三山国王是广东潮州福佬人与客家人共同的信仰,随着粤东客家人在台湾的拓殖,三山国王信仰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在岛内广泛传播,成为台湾客家人重要的信仰资源与文化力量。三山国王信仰也因环境变化而再创,其信仰群体、神像形态、神像名称、宗教功能、宗教仪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江西于都县盘古信仰中盘古山、盘古祠、女娲庙等文化遗迹一应俱全,构成完整的盘古信仰体系。盘古帝庙最初功能为始祖神盘古信仰,后来融入作为地方保护神的文官武将、土地神、药王神等神像,并日益融入客家民俗生活,体现客家人的多神信仰内涵,构成客家人多元一体的信仰特色与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2.
广西博白客家地区流行的鸡歌是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学样式。可从鸡歌的内容和演唱环境,分析鸡歌蕴涵的客家精神;客家鸡歌体现出客家人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社会风尚,反映客家人勤劳务实、诚实守信等优良传统;鸡歌体现了客家人幽默风趣、乐天知命的性格和敬祖孝宗、崇信鬼神的精神特性。  相似文献   

13.
妈祖信仰因海运航线而北传青岛口,在明成化年问青岛口便建成青岛天后宫,并以神之名保护各港往来商旅。妈祖信仰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进入青岛口,被当地民众接受崇拜,天后宫中香火不断,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却逐渐被同庙的多神信仰所同化,职能逐渐宽泛,不司专职。再加上德人来青后带来的天主教信仰的影响,青岛天后宫的地位在中西传统的信仰较量中日渐衰落,趋于弱化,正确认识青岛天后宫的信仰境遇对于青岛这座沿海城市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15,(7):21-24
从区域音乐研究的角度梳理梅州地区的仪式音乐,其中传统仪式音乐中的"歌"与"乐"体现的是客家人的族群认同,而新型仪式音乐中的"歌"与"乐",体现的是客家人在当下中音乐审美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莆田学院学报》2017,(3):13-18
在介绍巽寮湾妈祖文化遗存的基础上,论述了巽寮天后宫从一座普通庙宇成长为享誉珠三角乃至妈祖文化界的著名天后宫的过程,并分析了宫庙复兴后所呈现出的多功能聚合状态。巽寮天后宫的复兴机制体现为庙宇重建、圣地分灵、传播妈祖文化、经营地方、媒介合作等五个方面,旅游市场的资本注入是其复兴的动力。巽寮天后宫的个案,部分地呈现了当下民间信仰复兴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台湾的客家人,多为从粤东梅州迁徙而至。历史以来两岸客家族群一直保持不同形式的互动。从移民初期的民间信仰互动,到清代中后期直至民国时期的以宗族为单元的寻根问祖成为两岸互动的重要形式;1980年代以来,两岸民间活动则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历史以来两岸客家人的互动交流印证了两岸客家人同根同源的史实。当前在两岸交流上应该加强原乡客家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加快民间交流互动的力度,不断推进两岸关系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7.
梅州市作为世界客都,是世界客家人的发源地,具有得天独厚的社会文化优势。本文将在市场营销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梅州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并提出梅州旅游资源开发可采取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8.
民间故事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集体创作的文化财富。它以日常生活为基础,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的产生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的生产条件和经济基础之上,体现了整个社会的现状。民间故事是浓缩的现实生活,它植根于整个社会的制度和信仰之中,代表了一个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标准、审美趣味和宗教信仰。从文化的视角对日本民间故事“三个兄弟谭”进行分析,可以探索出日本社会的原始的价值观,民族的精神形态,民俗文化和信仰等要素。  相似文献   

19.
为了加深对客家民间信仰和地域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客家研究的层次与水平,赣南师范学院主办了“客家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客家研究中心承办,于2007年11月23日至26日在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举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巴西等海内外专家学者近百余人出席,提交会议论文81篇。11月23日上午在赣南师范学院图书馆科报厅举行大会开幕式,赣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客家研究院名誉院长林多贤教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副校长孙弘安教授主持开幕式,随后进行大会主题演讲。一在大会主题演讲中,韩国大田大学文智成教授通过对台湾新竹枋寮“褒忠亭”和韩国“七百义冢”的研究,指出“褒忠亭”和“七百义冢”在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上的转变与客家人和韩国人的文化观念不同有着密切的联系。台湾客家人善于应变,追求现实的功用,对其他思想的包容性强,文化观念复杂;而韩国人流于固守,追求观念的理想,对儒家思想的保守性强,文化观念淳朴。由此他提出客家民间信仰研究应对不同文化现象在文化演进过程中的变化加以关注。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河合洋尚博士通过对日本学术界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梳理,发现日本客家研...  相似文献   

20.
《嘉应学院学报》2019,(4):21-24
梅州有数量众多的"非遗"项目,作为梅州客家人所创造的"非遗"文化,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各类"非遗"项目中可以反映出梅州的文化特征,分别为:迁徙性、包融性、山居性、敬畏性、朴实性、创新性。梅州之所以形成这些文化特征,是在自然环境、生活环境、民系性格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