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刑法单位犯罪的规定面临效益与公正性之困境。基于单位犯罪立法所具有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和行政法律与刑事法律共同调整经济活动的特点,我国对单位经济违法行为的控制模式应当从刑事处罚的双罚制模式转换为对单位实施行政处罚,对单位行为的具体决策、指挥者予以刑罚处罚的二元制裁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刑法修正案(八)》禁止令入刑的基础上,《刑法修正案(九)》关于从业禁止的规定客观上进一步强化了我国刑法的预防性措施,促进了我国刑事制裁体系和行政制裁体系的结构性调整。但《刑法修正案(九)》关于从业禁止的规定也造成了从业禁止制度与我国犯罪二元结构、刑罚体系、预防措施体系和行政性从业禁止体系的结构性矛盾,打乱了已有法律制裁体系的平衡结构。我国应当在从业禁止制度现有立法的基础之上,提升从业禁止的刑法地位,将从业禁止措施规定为资格刑,并进一步明确职业的范围和从业禁止的期限,积极推动我国刑事制裁体系的结构优化和功能完善。  相似文献   

3.
刑事法治建设的核心是刑法立法与刑事司法两者的动态平衡问题。1997年刑法修订以来,立法机关及理论界试图通过完善刑法立法来解决刑法适用的可操作性和公正性,收效甚微。理想刑法的构建就是以实现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和谐为重要使命。本文透过变动的法条,着眼于刑法理论及其价值哲学等问题相对稳定的特点,探究刑法背后的价值问题,从刑罚目的重构、刑法人权保障价值之完善、刑法的谦抑性在我国的适用三个方面展开构建理想刑法的几点畅想,最终发挥刑法在我国刑事法治建设中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国家安全行政处罚体系完善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国家安全行政处罚体系由申诫罚、财产罚、人身罚三方面构成,从立法上看,该处罚体系很不完备。建议从立法上增加国家安全行为罚,增加警告的制裁效果,扩大行政拘留的适用范围以及增加行政罚款,以期完善国家安全行政处罚体系,推动《国家安全法》的修改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为了遏制野生动物行政违法刑事化趋势,“两高”2022年出台了新的《关于办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从司法规则层面较好地控制了刑事过度化问题。然而,野生动物保护刑事过度化问题至今依然存在:一是立法过罪化,具体表现为刑事犯罪与行政违法完全重合、刑事立法超越行政立法保护的野生动物范围;二是司法过度化,具体表现为拓宽犯罪行为圈、降低主观明知认定要求、随意扩大对象范围、犯罪标准行政违法化等。刑事过度化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治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行为过于依赖刑事手段,司法机关过于注重形式入罪忽略实质出罪,行政前置法规范不完善等。应当通过限缩刑法制裁范围、合理规制犯罪行为、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等途径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对于不能犯的认识及其是否具有可罚性,不同国家的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相差很大.在我国刑法体系中,无论从立法层面,还是从学术研究层面,均没有对不能犯给出合理而全面的解释,使得对不能犯的认定与判断难免出入人罪.我国应在尊重刑法规范的基础上修订现行<刑法>,增设不能犯条款,以便在认识及处理不能犯案件时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7.
一事不再罚是行政法中的重要原则,高校学生纪律处分可以借鉴这一原则。适用此原则,关键是认清何为一事,何谓不再罚,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同一事不处两罚。学校纪律与行政法、刑法出现规范竞合时,行政(刑事)处罚不能代替纪律处分。  相似文献   

8.
郭薇 《考试周刊》2007,(45):143-145
学术腐败现象在当今的学术界日益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律规制的缺失,没有统一的学术行为规范,知识产权法力度过小,缺少必要的行政制裁,刑事制裁涉及面过窄,几乎等同于无。要遏制学术腐败,加强法律的规制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主要从立法角度探讨加强制裁学术腐败的可行性措施,行政法方面完善学术规范,强化学术惩戒制度;民法方面加强学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实施细则,加重法律责任;而在刑法方面引入学术犯罪概念,严厉制裁学术犯罪行为,从而寻求制约学术腐败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发布意味着我国对于涉兴奋剂违法行为的惩治在行政处罚外增加了刑事制裁,以构建涉兴奋剂违法行为的规范体系.在规范体系的"内循环"上,《刑十一》内容的适用要和行政法规相协调,区分对应的实行行为类型,基于对情节严重的刑法解释来厘清行政处罚和刑事制裁的界限,并在惩罚强度从重到轻的逻辑进路上,划分出层次分明的双层并列式规范体系,完善刑法和行政法规的衔接.在规范体系的"外协调"上,一方面,国内规范要吸取国际条约的价值理念,并且参考其规范文本的叙述,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分类标准和判断标准上,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要保持一致,完善我国对涉兴奋剂违法行为的判断标准,保障体育比赛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0.
各国刑事立法及刑法理论逐渐承认单位犯罪概念,单位承担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从个人责任向法人责任过渡。企业合规由经营管理策略衍生至刑事合规领域,成为影响单位刑事责任的重要因素之一。刑事合规的刑法理论依据主要表现为预防义务之履行与主观过错之减轻。我国单位犯罪在认定依据、处罚模式、刑罚标准等方面尚存疏漏。在刑事合规背景下,应要求企业履行监督义务,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统一规定双罚制模式,增设刑罚种类。  相似文献   

11.
情节犯的立法模式,可以对严重破坏社会的犯罪行为加以制裁,也可以缩小与限制刑法调控社会矛盾的范围,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关系。情节犯的立法体现了我国刑事政策的内涵,与刑事政策是相关联的。刑事政策对情节犯在司法适用上具有指导性、灵活性和调节作用。正确认定情节犯并对其指导意义进行阐释,可以分清是非,明辨犯罪类型,领悟刑法准则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劳教制度废除之后,对原本由其规制的行为进行分流是当下劳教改革的必由之路。由此,某一劳教类型应该以何标准来决定其究竟是分流至《治安管理处罚法》还是《刑法》,成为劳教改革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当前法益理论日益呈现自由主义趋向的情况下,刑法作为保护法益最为得力的部门法,理应侧重于对个体法益的保护,而治安管理处罚法由于其命令做出之普遍性的行政逻辑,因而更适合用于保护超个体法益。以此为标准,可以确定劳教改革的不法类型界分标准,并对几种典型的劳教类型进行具体分流。  相似文献   

13.
"吸毒入刑论"是刑法工具主义思维下,面对毒情日益泛滥和戒毒效果不佳的非理性选择,无论从危害行为的入刑条件、刑事制裁的实际效果,还是域外禁毒的立法经验等方面加以考量,都无法得出支撑其正当性的结论。关于吸毒管制的理性立场并非是对以往禁毒立法的颠覆,而是对《禁毒法》立法目的的回归。因此,对当前吸毒管制立法体系和工作理念进行深入反思,坚持行政手段规制吸毒行为、立法保障吸毒者合法权利、建立戒毒工作社会化体系、落实戒毒措施执行的医疗化,其可能取得的社会效益,远胜过"吸毒入刑"带来的弊害。  相似文献   

14.
刑法学派的不同立场对刑事立法和司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综观我国的刑事立法现状和司法困境,当前的刑事立法应当坚持刑法理论上的主观主义,以解决“立法爆炸”和“刑罚威慑”问题,并且维护一个稳定的刑法典,促成人们对刑法规范的信仰和遵守;而当前的刑事司法则应该坚持刑法理论上的客观主义,以解决“保护人权”和“限制国家刑罚权”问题,使刑罚权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地运行。司法机关与立法机关之间应当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分工在法定权限内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与制约,对不属于自己权限范围的事项不能越权,最终形成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良性互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刑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刑法的品格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责任的法律,应以法律属性为其本质,并受制于刑法规范之性质。刑法规范既是行为规范,又是可罚规范;既是禁止规范,又是命令规范;既是假设规范,又是评价规范;既是制裁规范,又是裁判规范。刑法具有伦理法、成法、公法、实体法、强行法、国内法、刑事法之品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单位犯罪呈上升趋势 ,其原因一是市场经济环境为其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二是行政管理上的漏洞 ,三是立法不完备和打击不力。单位犯罪的刑事防治在坚持“两罚制”原则的同时 ,要加强审理程序的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贯彻《TRIPS协定》刑事措施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贯彻《TRIPS协定》的间接适用方式符合《TRIPS协定》的基本要求和我国的国家利益,应予坚持。我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刑事立法中的定罪量刑情节、刑罚设置与非刑罚处理措施等符合《TRIPS协定》刑事措施的最低要求,美国等国的指责毫无道理。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水平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具体包括继续严密知识产权刑事法网,增设新罪名,改革罪状设置;立法保护与司法保护并重,共同构筑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体系;积极开展国际、区际刑事司法合作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单位犯罪呈上升趋势,其原因一是市场经济环境为其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二是行政管理上的漏洞,三是立法不完备和打击不力。单位犯罪的刑事防治在坚持“两罚制”原则的同时,要加强审理程序的立法。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刑法理论关于犯罪概念和特征的论述已经蕴涵犯罪本质多元论的思想。在刑事立法领域,犯罪的本质是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前者是犯罪的社会属性,后者是犯罪的制裁属性。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犯罪的本质是刑事违法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性不是犯罪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比例原则具有限制国家公权力与保障公民基本人权的功能,其在刑法中的适用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比例原则虽缘于行政法,但在刑事领域中,其与刑事立法理念、刑罚思想、基本原则等具有“家族共通性”。一方面,通过衡量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合比例性,比例原则可缓和刑法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完善刑法体系内部保障机制;另一方面,作为立法理念和限制自由裁量权的方式,比例原则可以“公设规范”和“方法论”形式实现在刑法中的普遍适用,对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