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些教师反映力学不好教,学生反映力学难学.其原因是概念抽象,理论性强.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或对教材不熟悉所致. 从人教社1987年新编的初高中教材可以看到,“力的概念”是逐步加深的.在初中物理第二章第一次提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初步概念;接着在“运动和力”的关系中又谈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最后在高中物理(甲种本)第一章才明确地完善力的概念:即  相似文献   

2.
一、概念的建立(一 )相互作用的二力在初二物理第八章的第一节“什么是力”中引出了相互作用的二力的概念 ,并从生产和劳动中形象概括出力的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定义的内容深入剖析 ,不难得到 :1 .定义中的“作用”是推、捡、提、吊、压、吸引、排斥等具体形式的抽象。这些具体的动作是判断是否产生力的第一依据。2 .发生力的作用时 ,一定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 )的物体存在。也就是说 ,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3.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 ,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前者叫做这个力的受力物体 ,后者叫做这个力的施力…  相似文献   

3.
<正>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象一点说,力就是"推"和"拉"的作用。力的概念最初是从人体用劲使肌肉紧张的感觉中抽象出来的。其实,不但人能够对物体用力,物体对物体也能施加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有两方面。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如运动或静止,变快或变慢;力也能使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发生变化,如伸长或缩短,弯曲或变直等形变。一、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把橡皮筋的圈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前车架上。将橡皮筋的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转动车轮,橡皮筋就会缠绕在车轴上。松开转动车轮的手,车轮就会转动。使车轮转动  相似文献   

4.
牛顿第二定律不但应用于物体受到单个力作用的情形,还广泛地应用于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的情形.高级中学<物理>读本第1册第113页就应用"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将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推广为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和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力是物理学中较重要的概念之一,与它相关的章节较多,应用也较广泛.但由于它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学生很难正确理解、掌握,这就为以后的学习设置了障碍.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并掌握它呢? 第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力总是发生在两物体之间,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单个物体谈不上力的作用.而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的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尤其是在如何更好地发挥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还存在诸多问题. 1.对教材插图的使用认识不足,忽略它的存在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教材插图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因为这些色彩鲜明的插图"个头小"、"偏安一隅",从而忽略它的存在,小看它的作用.这既是对新课改教材特色的认识不清,也没有发挥出教材插图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第一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 ,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没有物体就不存在力 ,只有单一孤立的物体同样也不存在力的作用。因此 ,一个物体受到了力 ,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力。第二 ,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物体直接 (接触 )作用 ,如手提水桶、推土机推土等 ;另一种是物体之间的间接 (不接触 )作用 ,如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力、吊在树上的苹果受到地球的吸引力等。因此 ,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生力。第三 ,当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时 ,必须在物体间有推、拉、提、压、吸等作用。如果物体间没有这种作用 ,就不存…  相似文献   

8.
一、引导学生对物理事实进行科学想象和概括 从物理事实出发,建立概念,这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如"力"的概念就是在分析大量物体间互相作用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通过推、拉、挤、压等作用方式,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这反映"力"的本质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一、力"F"必需是恒力在物理学中,力对物体做功涉及两个必要因素,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和沿力的方向发生的位移s。如图1所示,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发生的位移间存在夹角α,则功的计算式为W=Fscosα,式中scosα是力F的方向上的位移,即W=F·scosα。功是过程量,在力对物体作用而发生位移的过程中,位移s是确定的,但如果物体受到的是变力,则物体在不同位置时的力F是  相似文献   

10.
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第一章"力"时,普遍反映摩擦力难学.特别是静摩擦力,更加难以掌握.由于第一章没有能打好扎实的基础,在后面学习做功的问题时,对摩擦力做功更是混淆不清.要弄清摩擦力做功问题,必须理清摩擦力作用的特点和力对物体做功的一般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一、力的基本概念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基本特性(1)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至少有两个物体同时存在才能产生力.对某个力而言,必有明确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相似文献   

12.
王红梅 《物理教师》2005,26(5):38-38
人教社新版高中<物理>课本(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5页关于弹力概念有如下叙述:"……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如果变形过大,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变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相似文献   

13.
<正>相互作用力和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平衡力是两对看似相同而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对力。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它们的不同之处也是判断两个力到底是一对相互作用力还是一对平衡力的关键所在,就是:相互作用力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平衡力则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在多数情况下,相互作用力和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平衡力是同时存在的。如静止时的弹  相似文献   

14.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B.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C. 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D.马拉车前进,马对车有拉力,但车对马没有拉力  相似文献   

15.
备忘清单 1.力的有关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力的产生至少有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一个施力物体和一个受力物体. (2)产生相互作用力的两个物体,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相似文献   

16.
质点模型,是用一个具有同样质量,但没有大小和形状的点来代替实际物体,这是对实际物体的一种科学抽象.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不起作用或起次要作用是一个物体能否抽象为质点的依据.有些问题中的物体不满足此条件,如何将其抽象为质点,并按质点模型求解呢?  相似文献   

17.
<正>一、高中物理关于"圆周运动"的重点概述圆周运动问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由于其既存在能量守恒问题,又具有临界问题,从而为高考再创知识综合提供了理论条件.向心力作为圆周运动的要素之一并没有某种确定性,其是由力的作用效果所命名的,旨在改变物体线速度的方向,涉及的物理公式包括F=  相似文献   

18.
彝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总是成对出现的B.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有力的作用C.两物体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D.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相互作用2.下列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则物体必定受到力的作用B.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物体也可能受到力的作用C.力的作用效果不仅取决于力的大小和方向,还同力的作用点有关D.力作用在物体上,必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3.关于物体的重心说法正确的是(). A.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B.重心是物体…  相似文献   

19.
王建新 《考试周刊》2014,(34):155-156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的最后一节新课,是对前面力、力和运动、压强与浮力等知识的综合应用。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在液体中有的下沉、有的上浮这一现象出发,提问学生如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如何使浮着的物体沉下去,通过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并通过实验得到结论,然后用二力平衡条件对漂浮、悬浮两种状态进行分析。考虑到学生即将升入九年级,对他们进行  相似文献   

20.
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在国际单位中,力的单位是牛顿B.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有力的作用C.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来测定D.一个受力物体可以找到一个以上的施力物体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有()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作用,乙物体肯定对甲物体也有作用B.力是施力物体发出,被受力物体接受的一种特殊物质,力的单位牛顿是度量这种特殊物质多少的国际单位C.物体间的作用是同时发生的,甲物体作用于乙物体的同时,乙物体也对甲物体发生作用D.地球对苹果有重力作用,苹果对地球没有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