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朱子语类》第八十、八十一卷,记录了朱熹有关《诗经》的一些基本观点,其中有对《诗序》的评价,有对“六义”的辨析,有对具体作品的诠释,不乏精辟之见。特别是有些晚年定论,对《诗集传》多所补正,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本文对《语类》的具体内容及其学术地位,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2.
辞赋作品引《诗》用《诗》之风源于两汉经学与文学互动,即使在经学衰微的魏晋时代此风仍然不减。不同风格的辞赋作品对《诗》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有着异彩纷呈的发挥,而京都赋题材的作品对《诗经》文辞的称引和化用则呈现出特殊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学术史上,胡适充当着开山人的角色。《诗经》研究虽不是胡适的用力所在,但他仍是现代《诗》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诗经》的看法基本代表了当时《诗》学界的观点,而其为回应整理国故运动进行的《诗经》整理,则为后来的《诗经》研究立下了一个新范式。胡适的《诗经》研究既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着种种不足,是现代《诗》学史上独特的一个。  相似文献   

4.
艾略特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座高耸的里程碑。通过对他早期作品《序曲》的分析以及将其与中期作品《荒原》的对比,可以看出他以《荒原》为代表的中期作品是如何在主题和创作技法方面对早期作品进行继承、发展和升华的。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贺贻孙诠释《诗经》重视抒情主体的作用.结合具体作品,贺贻孙从“情”着眼揭示诗人的创作心态与动机;强调主体构思在诗歌创作中的积极作用,突出主体的移情作用,指出不同主体面对相同现象产生、抒发的情感不同;诠释《诗经》中的代拟抒情方式.贺贻孙对文学4要素中主体(作者)的突出与强调,丰富与发展了《诗经》的文学诠释  相似文献   

6.
朱熹是理学家,又是学家,学,他提出以《诗》言《诗》,而废弃以《序》言《诗》,这是《诗经》学上的重要里程碑和转折点,是学的超越。但朱熹《诗》学又带有明显的理学色彩,有其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从感遇诗看陈子昂对武周王朝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感遇诗》中部分作品,分析了陈子昂对武后个人和吉王朝的矛盾态度,赋予他儒家正统思想和用此思想相结合的矛盾统一体的含义。儒家仁义思想决定了他政治活动的基调与方向。  相似文献   

8.
赵羽 《现代语文》2007,(6):9-10
《诗三百》自汉代以来即被奉为经典,《诗经》之说沿用至今,然而其中却有大量离经叛道地表现男女情爱的作品,《国风》中,特别是《郑》《卫》诗中,此类作品尤多。前人文字对《诗》之情”,即爱情诗的论述很多;而对《诗》之“色”,即涉及性爱的作品研究尚有不足。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诗经》中表现男女性爱的部分作品,也就是以往评论者所谓“淫诗”,进行粗浅的赏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9.
《蒹葭》与《山鬼》分别为《诗经》与《楚辞》中咏唱爱情的出色篇章,然而,这两篇内容相似的作品却向读展示了《诗》与《骚》不同体风格的差异,以及北与南不同地域风俗的差异。立足于这两篇作品,对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歌、诗化差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曹植受到《诗经》多方面的巨大影响,他对《诗经》的接受虽不拘一家,但从其现存作品来看,他经常采用《韩诗》说,表明他对《韩诗》有所偏爱,这是因为《韩诗》通达的解经方式符合他的个性特点和学术观念。曹植通过荆州学接受了由蔡邕带到中原的杜抚、赵晔的《韩诗》说。  相似文献   

11.
民国史家李景星上承清代乾嘉时期正史研究的遗韵,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批评对象,撰成史学批评专书《四史评议》,在批评体系和评论重点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四史评议》对"前四史"逐篇评论,文字简要、篇幅适中,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研读"前四史"的教科书,在评史和读史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史学批评上,李景星尤其重视评论史书叙事的生动之美、从容之美和跌宕之美,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史学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12.
胡适与儒学     
胡适出身于晚清旧式官僚家庭,受父母的熏陶,念过私塾,长期阅读儒家经典。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走上学术道路,在其学术生涯里,他对儒学有着严厉的批判,也有着深刻的反思和探索,从其学术研究中可以发现他也在为儒学探究一条可行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谈胡适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适是中国近代学术界颇有建树和影响的人物,他一生著作颇丰,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后人批判地研究与继承。关于职业教育,胡适也有论述。胡适的职业教育理论虽然并不系统完整,但仍有特色。在新世纪研究胡适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苏轼随笔集《东坡志林》中的记游文学作品。满怀对已逝友人曾经的追念。表现对生死的达观,他正是通过精神的闲适与情性的闲逸来对抗迫害、化解心灵伤痛的,这也是他多次遭受政治迫害却从不屈服的根本原因。诗话和考古札记。是苏轼学术成就的补充。反映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志林》中对名物的题咏记述也构成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志林》不论是情的阐释,还是理的透彻。无不蕴含苏轼澄澈的心性和洒脱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学术思想灵活通脱,博采众家,其中禅宗关学观念对他的思想与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将佛禅的清灵之气注入到诗歌创作之中,从而使其诗歌具备了心无滞碍的色空观念、平淡自然的艺术追求、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三个方面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关于朱子“中和之悟”的研究多偏重于考证和“知识论”的一面,而未能把它放在朱子探求为学之方的大背景下来解读,结果是我们自己关注的问题常常游离于朱子思想的内在逻辑之外。朱子对该问题的思考,重在解决个人的道德践履问题,而非单纯地构建理论体系,这是把握朱子基本为学精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栻为南宋湖湘学派的重要代表湟运枷胙跫?其史学也自不凡。他的史论具有明显的理学化的特征,在史论中强调讲学明道,申明义利之辨,解说人臣之义,论人论事无不贯穿着儒学义理。张栻盛年早亡,其文章又多有未传,然他的理学化的史学,他所发明的义理在今天仍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胡适是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位大师。上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他试图“在思想文艺上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主张向西方学习科学与民主,试图文化救国。但是他的文化救国论,根本就起不到救国的作用,而只能作为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陶渊明情结及其诗文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诗经过六百年的流传,而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苏轼向往陶渊明之隐,与其希望有用于世是相结合的。在陶醉岭南自然山水风物、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有用于世。在被贬谪蛮荒之地的时候,又常怀渊明的归隐之念,保持自己淡泊的襟怀。苏轼的晚年就这样以陶渊明自比、自励,在他的诗中时时流露出“陶渊明情结”。  相似文献   

20.
皎然《诗式》是唐代十分重要的诗学著作,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其缺乏系统研究。20世纪发表了近40篇研究文章,其中涉及皎然生平考释、《诗式》版本流变以及《诗式》的意境、风格论、诗史观等问题,还有诸多问题未曾涉及,譬如《诗式》在中国诗学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在诗学史上的地位等都未能得到深入研究,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研究构想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