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过于重视与国民党的合作,忽略了对相关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导致中共在南京、武汉国民政府相继背叛革命后孤立无援,遭受巨大损失。1931年局部抗战爆发后,在空前的民族危机下,中国共产党调整了“打倒一切军阀”的政治任务,开始逐步团结有抗战意愿的地方实力派。政策的调整使中国共产党团结了相关地方实力派坚持抗日,促进了他们民主思想的发展。在全面抗战时期,龙云在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的感召下,实现了从割据自保到坚持团结抗战,再到大力支持抗日民主运动的政治立场转变,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统战策略调整的巨大成效。整理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历史经验,对应对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中共随即开展了同地方实力派杨虎城、东北军张学良等的统战关系,谋求建立红军、西北军和东北军"反蒋抗日"合作格局,推动和领导抗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依据当时国内国际形势,提出"逼蒋抗日"方针,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二二事变",导致东北军内讧。中共尽力维护红军、东北军、西北军三方合作关系,共同应对蒋介石国民党政治、军事压力,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实现"联蒋抗日"。  相似文献   

3.
抗战初期,山东抗日根据地以军队政治动员的方式募集给养,也尝试与地方实力派组建联合政府统筹解决钱粮。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开始独立自主地建立政权,逐步走上政府征收钱粮的正规化道路。政权工作的滞后造成山东的财粮秩序长期混乱,直接影响了中后期山东财粮工作的优化升级。山东复杂的政治生态导致国共两党共建抗日根据地的设想最终破灭,借助与地方实力派的合作获取钱粮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路线的转变过程,分析了党的抗战线由“抗日反蒋”转变为“逼蒋抗日”的原因和条件。指出中共瓦窑堡会议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是抗战路线转变的前提条件,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中间势力的调解和敦促以及对地方实力派统战工作的需要,促使中国共产党抗战路线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是中共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略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化。中共制定“逼蒋抗日”方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新的根据地。二是中日民族矛盾经,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要求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是日本加紧对华北进攻,危害英美在华利益,英美开始反击日本。四是国民党蒋介石为了维护自身和英美在华利益,对日政策逐渐改变。五是国民党军政大员和地方实力派中,有些人开始转移到抗日上来。六是国共两党代表有联系和接触。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的统战思想经历了从最初的“民众大联合”,到建立与资产阶级民主派等其他各阶级的联合,到明确阐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及联合策略,再到坚持和维护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这四个阶段的演变,从而奠定了中共统战思想的基础。李大钊的统战思想,代表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最高水平,集中体现了中共把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早期成果,在中共的统战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八年二月,在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时刻,八路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彭雪枫同志,奉党中央之命,由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山西省临汾抵达河南省确山县的竹沟镇。在竹沟期间,他参与河南省委的领导工作,任省委军事部长和统战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发展地方武装和对国民党西北军及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雪枫同志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坚持发展抗日武装,积极开展统一战线,为打开河南抗战的局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张皓 《历史教学问题》2002,(4):63-63,60
邓正兵同志的博士论文《广东地方实力派和地方主义研究 (192 7-193 6)》 (以下简称邓著 )由武汉出版社出版了。邓著以 192 7-193 6年间广东地方实力派的活动为透视点 ,着力探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国内同行专家在其答辩时即指出此文开辟了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领域。其中关于广东地方实力派与中共关系的论述 ,篇幅虽然不长 ,却对李济深集团、陈济棠集团的反共联共活动进行了真实而又合理的描述与解释 ,从而为我们研究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同中共关系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地方与中央关系的互动 ,是中国现代史的主题之一。但是 ,正…  相似文献   

9.
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开展了对南方国统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对地方实力派、民主党派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坚持团结抗日、反对独裁统治、开展地方抗日民主运动以至后来的西南地区的解放等等奠定了极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于蒋介石实行消灭异已的政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和国民党中央一直存在着矛盾、分裂和斗争,芦沟桥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抗战,国民党中央和各地实力派不得不在“共赴国难”的口号下结束对抗,合作御侮。然而蒋介石集团消灭异已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实力派抗日作用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月到抗日前夕,刘少奇受中央派遣前往华北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主持北方局的工作,作为“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他为华北抗日民族统,战线的壮大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肃清“左”的关门主义影响,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武装党员的思想;二、联合一切可能抗日的党派和阶层,“把门完全打开”,建立民族解放的人民阵线;三、推动地方实力派抗日,争取共组“北方联合战线”。刘少奇的工作得到了当时中共中央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2.
地方实力派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相当实力和社会影响的重要军事政治力量,与控制中央大权的蒋介石集团向来处于既统一、又矛盾的状况。如何处理好与地方实力派的关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非常重要的政治策略问题。毛泽东在阐述中国新民主王义革命理论和政策中,曾经对地方实力派问题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因此,地方实力派是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以来,我国历史学界对地方实力派进行过不少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在此领域内,仍然有许多问…  相似文献   

13.
1936年,中国共产党对蒋政策由“反蒋抗日”转变成“逼蒋抗日”,这一转变有着深刻的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因受到英美等国逼迫对日态度有所变化;蒋介石因自身利益受日本侵犯而改变对日政策;国民党内部和地方实力派转向抗日。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民党内部主要派别的地方实力派 ,在国共两党由对立走向合作抗日的过程中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地方实力派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不仅是中国抗日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与中国共产党、民主势力一道,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抗战的局面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间势力在我国是有很大力量的,不但中国共产党在极力争取他们,以反对顽固势力;国民党顽固派也在极力争取他们,妄图孤立我们.能否争取中间势力,是我们能否战胜国民党顽固派的一个重要因素.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是中间势力中最有军事政治实力的一部分.在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争地方实力派做了大量艰巨复杂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中间势力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间势力是指介于以中共为代表的进步势力和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落后势力之间的阶级、阶层和政治派别的统称。毛泽东 1940年在《目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中指出 :“争取中间势力 ,就是争取中等资产阶级 ,争取开明绅士 ,争取地方实力派。”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 ,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 ,成为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科学依据。抗战时期 ,中国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 ,虽以民族矛盾为主 ,然阶级矛盾有时也十分激烈 ,尤其是进入相持阶段 ,蒋介石集团一面消极抗战 ,一面积极反共 ,压制抗日民主 ,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  相似文献   

18.
优待抗属政策是中共军事动员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共壮大武装力量、巩固抗日根据地政权、抵制日本侵略的有效措施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基于对乡村传统的顺应,中共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内推行了优待抗属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体现中共政治理念的优抗政策还始终与乡村传统相纠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9.
蒋介石同地方实力派在抗日这面旗帜下基本上维持合作的局面。但集权与分权、控制与反控制、中央化与非中央化的斗争亦贯穿于抗战的始终,给中国的抗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陈毅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天才的统战家。抗战时期。陈毅的抗日统战工作非常成功。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论述这一时期陈毅的统战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