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火箭托举神七飞船和三名航天员飞向苍茫夜空.尘埃落定,刚刚还聚集在发射现场前的几百名媒体记者像火箭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坐在空旷的发射采访区,我长长地出了口气;记不清这是第几十次拍摄航天发射了,经验丰富的我依然忙乱.  相似文献   

2.
飞龙送珠 1986年2月1日。四川西昌。实用通信广播卫星预定在晚八时后发射。缀满灯光的发射塔架,拥抱着一枚乳白色的巨型火箭。卫星安放在火箭顶部。远远望去,象一条衔珠待飞的长龙。三天前,传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发射升空时发生爆炸,机毁人亡的消息。我们都震惊了。心头不免罩上一片阴影。我问一位专家:“我们这次发射有把握吗?”“有把握!”他的回答干脆而又自信。这次发射用的运载火箭是我国自制的“长征三号”。这是一种三级巨型火箭。1984年我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用它送上了天。今天,它将再显神威。此刻,我与来自首都和各地的记者们等侯着这个时刻的到来。  相似文献   

3.
作为身兼摄影.字两职的记,我在前一天就做好准备:相机、录音等、优盘、笔记本等。5月11日7点10分,记就来到清华大学东门,想早点安检进入报告厅,占有利的拍摄位置。9时25分,宋楚瑜携其夫人陈万水“闪亮登场”。宋先生今天着深色西服,搭配桔色领带,显得神采奕奕。在场的同学和老师全体起立,整个报告厅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欢迎宋楚瑜一行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千分之一秒的快门,凝固了永不静止的瞬间。漫天飞舞的破东乱西,组合成图片冲击力的基本元素。我们的耳畔,仿佛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炮声,我们在惊诧中感受着战争的恐慌。摄影记者的职业是危险的,但亦因此而神圣。连久经沙场的战士都被火箭发射瞬间吓得惊恐万状,摄影记者的快门却在这一瞬间按动。也许这一瞬间刚过,记者手中的相机也飞上了天,也许人也被冲击波撂倒在地上,但一个真真切切的镜  相似文献   

5.
“澳星”发射不顺令人扼腕,而电视台现场直播同时实施“紧急关机”,将画面定格在火箭点火瞬间达几分钟之久,尤其让人失望。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在焦虑的等待中,忽然想到现场报道的记者是否一时手足无措,不得不以静待动。发射“澳星”举世瞩目,点火后发生意外,从新闻角度讲,它的爆炸性要比顺利发射更大更强;而观众哪个不是又急又忧,谁会满足于细细分辨现场低微的急迫  相似文献   

6.
在ChinaJoy展会现场,游戏中的人物纷纷登台亮相,更有许多人身着“奇装异服”在人群中行走。小编们的相机此时当然也不会休息,拍摄到了大量的Cosplay人物,在这里就精选出一些,让那些没机会在现场观看的观众们一饱眼福吧!  相似文献   

7.
自1982年10月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以来,我国潜射导弹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从弹型到发射平台(潜艇)都实现了多种、多型。随着海军装备的不断发展,潜射导弹发射的拍摄机会不再为试验专属人员和个别"皇家"记者所独有,越来越多的媒体摄影记者和基层报道员走近了潜射导弹发射的现场。当然。机会有了并不意味着拍摄成功。因为潜射导弹的拍摄有着与一般记录性摄影不同的特点和技术上的要求。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摄影实践,谈谈潜射导弹拍摄技术方面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我从1950年起参加天安门重大政治活动的拍摄工作。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我不是在城楼上,就是在城楼下,还有时爬上金水桥上的高台,用我们自己设计的相机——“大炮”,对着天安门拍摄。  相似文献   

9.
失败的提问     
5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一箭(长征四号乙)双星(风云一号D、海洋一号)”。第二天,某电视台采访了长征四号火箭总设计师李相荣,主持人问:“在(一箭双星)发射前,您想了些什么?”李相荣  相似文献   

10.
经常有朋友说:我花二三千元买的高级“傻瓜”相机,为何拍不出好的照片。请其拿相机为我来拍一张,见其举机拍摄的伟姿,立即明白了,毛病出在他的握机手法上。  相似文献   

11.
今年6月,上海相机收藏协会发动会员参加《格林杯》老相机拍新上海摄影比赛。我有一架伴随我拍摄了54年的珍爱的莱卡3C型老相机,我虽已70岁高龄,还是积极报名参加了。 一架曾摄下珍贵历史照片的老相机 我曾用这架相机拍摄了1947年12月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的“救饥救寒运动”(这组照片先后被《上海人民革命画册、《申江红浪——上海第二条战线斗争风云录》选用,上海解放初的《庆祝上海解放大游行》、《庆  相似文献   

12.
瞬间的难度     
做一个摄影记者难不难? 初学摄影时,我打心眼里觉得:一点都不难。拿起相机“咔嚓”一下,比一字一字地写、一笔一笔地画来的快多了。当时处在文革初期的混乱年代,所能看到的“新闻照片”几乎都是充斥报刊版面的“剧照”,摆布导演几乎成了唯一的拍摄方式。当我掌握了一定的光影技巧后,对这种“新闻照片”真是不屑一顾,摄影记者可能不容易当上,但他们的活儿一定是容易干的。 如今,我在中国日报干了14年摄影记者,恰好以前在学校、插队、做工、当兵的业余摄影时间也是14年。手中的相机,从跟别人借用,到用8元钱买的“华山”牌简易相机;从百余元的“海鸥”双镜头反光相机,到上万元的进口相机,虽然拍摄的对象由轻松变得沉重,从到此一游成为毕生追求,但拍出的照片,总觉得还对不住昂贵的器材。拍照片是容易的,拍出好照片,有时真让我难得无能为力。 于专业摄影时间一长,40多岁就觉得心已经老了,拍片子  相似文献   

13.
“长沙每三天就有一条小街道消失,包括很多古街。”廖斌秋说。为了保存这些正在消逝的历史,在过去的13年里,老人手拿相机走遍了长沙的每个街道,拍摄了上千张照片。  相似文献   

14.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有天上午接到报料说有人要跳河,我连忙背起相机赶到现场。由于事发地点离单位有一段距离,等我到达时,只见一名中年妇女蹲坐在地上,情绪有些激动,旁边圄了许多人。我一问才知道,这位妇女正准备跳河的时候,被周围群众劝住,从围柱边拉了回来。  相似文献   

15.
1976年9月10日晚上11点多钟,杜修贤在人民大会堂布置悼念毛泽东的吊唁活动的拍摄工作,他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困了乏了,就一支接一支地吸烟。几十小时后,毛泽东的遗体就要运至这里,明天还要拍摄瞻仰毛泽东遗容的场景,想到这里,他准备坐在大厅的沙发里休息一刻。朦胧间,耳边有一个声音对他说“老杜,你带上相机跟我走”,他睁眼一看,是汪东兴。  相似文献   

16.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有天上午接到报料说有人要跳河,我连忙背起相机赶到现场。由于事发地点离单位有一段距离,等我到达时,只见一名中年妇女蹲坐在地上,情绪有些激动,旁边围了许多人。我一问才知道,这位妇女正准备跳河的时候,被周围群众劝住,从围栏边拉了回来。  相似文献   

17.
从摄影装备的演化、更新,看新闻摄影的“年代秀”.我们会发现,拍摄新闻图片,有一个“作业”准则始终未变:第一时间抵达第一现场,第一视角记录新闻当事人和现场,锁定新闻真相.然而,摄影技术装备的不断更新进步,相机的自动化、便携性、全民化,正时刻倒逼摄影记者自身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孙璇 《新闻三昧》2003,(11):6-8
10月17日,晚上20:00,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上空的天黑压压的,地上则刮着凛冽的寒风。而刚刚结束“神舟”五号发射及后续新闻采访的我和同事侯恕望(摄影记者)乘坐的那辆车,却在无垠的沙漠里打着“圈圈”——我们迷路了。  相似文献   

19.
部队在开展大练兵活动中,经常会组织一些比武,如炮兵的射击比武、通信兵的专业比武、炊事兵的烹饪比武、医护人员的野战救护比武以及保管人员的技能比武等。这类比武活动都是从事摄影报道工作的同志渴望而难求的采访拍摄机遇。但是满塘的“活鱼”如何“钓”呢?这里我结合工作实践和同行们的成功经验,总结出采访拍摄大练兵比武现场的几点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拍摄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不可能精通部队的各行各业,在拍摄大练兵的比武活动时,不熟悉对象、不熟悉比武的内容,就好比雾里看花,抓不住重点,只能在现场抱…  相似文献   

20.
1949年10月1日那天,天刚破晓我就穿起新军装。背上照相机,挂上记者证,步入天安门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大红地上镶着五颗金星的新国旗,我以肃穆的军人姿态立正敬礼.并迅速打开镜头,拍摄下这面在东方即将升起的庄严红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