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诗歌的灵魂是意境,怎样再现原诗的意境是翻译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考察分析大卫.霍克斯的《葬花吟》译本,阐释了原诗中落花意象如何在目的语中得以传达和再现,揭示了诗歌翻译中意境美传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古诗翻译的得失,取决于对原诗深意的理解,揣摩如何用诗化的目标语再现原诗的诗体、韵律、词藻、修辞、意境、词汇文化内涵和创作艺术,译诗贵在传神达意,兼顾原诗的形式,体现其音象美、视象美、意象美,以信、雅、达的标准保留其风格。  相似文献   

3.
诗的语言具有一种特殊的音乐美,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要神,形兼顾,但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在译诗中很难完全移植原诗的意境,音韵美,本文将从结构和语法的角度试分析诗歌翻译中押韵的技巧,以在继承原文意境美抽时,发扬原诗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4.
汉语诗学有"炼字"法,汉诗英译也要字斟句酌、精雕细刻,以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再现原诗的意境美.<葬花吟>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主人公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而写的一篇重要的代表作,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七位英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种炼字手法,传神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运用英语构词法使译诗生动形象,文辞简约;选用诗歌用语使译诗"文白"相应,典雅优美;运用下义词使译诗辞藻丰富,描写精妙;注意词语之间的搭配,使译文通顺流畅;不仅注意了词语的字面意义,还考虑其情感色彩,成功地再现了原诗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古诗词的译文能否体现出原文的情美、景美、意境之美是影响其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解决好两个主要问题:即文化差异以及语言上的模糊性,以期能使译文读者更好地体会到原诗的意境和风韵。  相似文献   

6.
许渊冲是翻译界的泰斗,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在译坛独树一帜,以其意美、形美和音美而著称。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其以上风格窥见一斑。他是如何成其风格的,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通过对形容词的选择模仿原诗的意境;译文具有规则的外形,或模仿原诗的外形,而且用词简练;译文具有音乐的美感,语调与原诗感情基调一致。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崔颢所做的《黄鹤楼》集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于一体,被誉为唐诗七律之首。为了能保留原诗中的美学意蕴,在《黄鹤楼》的英译过程中,许渊冲将"三美"论应用其中,使译作充分传达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这一翻译思想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不谋而合,为古诗词翻译提供了新视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笔者对<人生礼赞>这首名诗的两个不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诗歌翻译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诗的语法结构、词汇、行数、韵律等.而应忠实原诗的意义和诗情,再现诗的内涵、诗的意境.要保持其韵味和音乐美.  相似文献   

9.
英语商籁诗在转译成汉语后,由于两者在文字表达、词语发音等方面的差异,其原有的韵律美和格律美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韵律和格律翻译时译者的适度创造性叛逆能够增加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从而能帮助汉语读者在欣赏译诗时获得和原诗读者大致相同的美感.  相似文献   

10.
在诗歌翻译批评中,司空图诗学思想即三维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诗评原则。本文从司空图感性学三维出发,对《虞美人》3个英文译本的音像美、视像美和含蓄关进行了比较研究。好的诗歌译本应从听觉、视觉和味觉3个维度尽量保留和再现原诗的意境美,实现原诗的“韵外之致”、“景外之景”和“味外之旨”。  相似文献   

11.
针对英语格律诗的翻译方法问题,文章在对《墓园挽歌》两篇译文的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翻译英语格律诗的过程中,译者只有采用现代汉语格律诗的形式,通过移植原诗的格律,使译文尽可能地达到形式对等,才能充分展现原文的美,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内容对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英诗汉译始于晚清,第一首翻译成中文的英诗是约翰.弥尔顿的商籁体诗《失明,》1854年发表在香港的中文期刊《遐迩贯珍》上。英国传教士开了英诗汉译的先河,后来才有中国人翻译的英文诗歌。晚清用来翻译英文诗歌的语言是文言,诗歌的体裁为中国古典诗歌,晚清的诗歌翻译采用高度归化的策略,读起来犹如用中文创作的诗歌,几乎看不出经过翻译的痕迹,使得英文诗歌的他异性在翻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13.
从事英诗汉译的人须两种语言都要过硬,并具有深厚的诗学造诣,千方百计地捕获英诗中的各种相似性手段,而后在成型的汉诗中或运用或变通,以达到与原诗相似的艺术效果。译者可用自己喜欢的句式,自如而又充分地表达原诗诗意。对于诗体,译者不要按图索骥,削足适履。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英语语言里的一个重要语言形式,具有形式和形象多样化的特点;其翻译的难度也比较大。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主张让译文和原文在功能上对等,而非简单的形式对等。应用功能对等理翻译英语阴喻的方法有:对等地借鉴形象相同或不同的汉语阴喻,对等地借鉴汉语明喻,和对等地用主体;要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对等翻译;在实现功能对等的前提下,选择形式更对等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古诗英译是一个复杂的语际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古诗今译是理解与表达中间必要的一个过渡阶段。古诗今译作为语内交际,除了丢弃了原诗的格律、韵脚等要素以外,在再现原诗意境、转递原作信息方面一般都能做得比较好。古诗今译有助于译者对原诗透彻了解并忠实地传达原诗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本结合典型实例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述英汉长句的主要译法:1.顺序法;2.逆序法;3.调整顺序法;4.分译法;5.综合法。这些译法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共性,特性及其习惯表达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一百多年来,许多唐诗被翻译成外文,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然而唐诗英译中求真与求美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科学派讲究真实,而艺术派强调求美.从诗歌翻译的总体实践来看,诗歌翻译属于艺术,科学派的对等译法不适合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18.
以MTI的基础笔译课程教学实践为例,探讨英语学术论文汉译中常见的三个问题:照搬原文抽象表达,译文晦涩难懂;误读句内语法关系,译文错误百出;忽视衔接手段差异,译文连贯性差。在此基础上,指出必须尊重英汉语言表达形式的巨大差异,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诗歌文本因其语义、意象和意境的不确定性而使其翻译产生了特殊性和复杂性。关联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将译文和原文关联起来进行相似阐释的过程。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对诗歌文本进行阐释翻译,对诗歌“原生态”美的保留和意境传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苏轼的代表作《定风波》的三个英译本为例,分析在诗词翻译中基于语言、意象和意境三个要素进行“阐释性相似”关联的必要性,证明关联理论对诗歌翻译指导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外国诗歌汉译与中国现代格律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外国诗歌的翻译对中国新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在翻译中存在着不顾原作格律的问题,造成了外国诗都是自由诗的误解,产生了负面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歌翻译家在译诗中注意还原原作的格律,被卞之琳先生称为"译诗艺术的成年".外国诗歌格律原貌的展示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理论研究、创作相结合,有助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确立,从而推动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