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颜陈 《新闻前哨》2014,(5):67-68
当前。我国同时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不少网民对公权力不信任,对社会公正缺乏信心,在很多突发事件或政策讨论中.新媒体成了民意的聚集地。同情弱者,对滥用公权、现有发展模式的批评.这些都成为新媒体语境中普遍的价值共识。综观近年我国社会的重要事件和热点话题.几乎没有一个能完全绕过新媒体。  相似文献   

2.
网络“政民互动”正日益成为我国政府“谘诹善道,察纳雅言”的新路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官员正在积极主动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征询民意、接受监督。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新媒体同样是把双刃剑,要真正运用好“政民互动”的新渠道,必须懂得社交网络的特性,变“堵”为“疏”。本文就如何通过网络有效互动、打造良好的政民互动环境等问题,展开理论性探索。  相似文献   

3.
一、新媒体与新业务本次论坛讨论的是“数字新媒体”。什么是“数字新媒体”?当电视出现的时候,我们说电视是新媒体;当网络出现的时候,我们又说网络是新媒体。今天我们讨论的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出现的,新的传播电视的媒体形式,如IP电视、手机电视、卫星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新媒体。  相似文献   

4.
话语     
《青年记者》2009,(15):4-4
网络问政是否被重视.体现出领导干部是否善于从新生的信息交流渠道中捕捉民众智慧。倾听民意民声。领导干部要养成上网这一“第五习惯”。既要“上网访民意”,更要“下网解民忧”.回复网民要制度化,解决问题要常态化。——青海省委书记强卫最近谈网络问政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异军突起,“网络民意”作为一种史无前例的民意表达形态,成为备受瞩目的关键词。从Web2.0到政府2.0,这种由中国网民所发挥出的虚拟力量,体现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其本质是原生态民意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本文试图通过对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传播特质进行研究,梳理网络民意的特征和搭建网络问政平台的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网络民意沟通存在的问题,并探寻优化网络民意畅通渠道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马燕 《传媒》2016,(12):90-92
用户日益增多的新媒体社交在网络上形成了区别于真实社交的语境,部分受众基于“民意聚合”,在脑海中构筑“想象的共同体”,借此融入社交网络以形成弱势群体的聚合,抒发政治诉求;正向的民意聚合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社群文化,但当前社交语境下的某些民意聚合并不一定是合理的社交行为,如媒介事件被框架化,人物刻板印象加剧,非理性的表达让受众的价值观产生了偏移;对其纠偏,须有赖于官方对公民意识的尊重,媒体对职业道德和责任的坚守,以及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2011年11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华南理工大学主办,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2011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发端于2004年的中国新媒体传播领域的两个传统会议:“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及“新媒体与新思维论坛(新新论坛)”在2008年合并改名为“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该年会大大促进了中国新媒体传播的研究,代表了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的公共政策智库结构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专家学者独揽向官方咨询机构与分散的网民并重.网民来源的广泛性、丰富性支持网络民意的理性与民智的科学性,网络表达的便捷性、匿名性保障网络民意的真实性与民智的专业性,网络民意足以充当公共政策的“民间智库”.本文通过分析“个税起征点”调整政策的出台过程发现,网络民意的活跃程度取决于决策者对于民意与民智的态度.本文认为,从政策问题建构到政策评估及反馈,网络“民间智库”全程充当咨询师和信息员;从常设民意平台到科学分析网络民意,决策者须主动利用和发挥“民间智库”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移动互联网及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传媒产业、受众以及传播方式的改变。在媒介融合的新格局下,如何探求恰当的媒介定位、开发特色的媒介产品、制定适宜的发展策略将成为传媒行业发展的关键。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对传媒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预示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将相伴而生,并不断被应用,本期“传媒大讲坛”着重以互联网时代为研究背景,探讨新传播体态对社会的影响,以期对传媒发展产生积极意义。为此,栏目组特邀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许正林教授撰文《双微时代的“民意”误区与社会理性建构》,文章从微博微信作为政治言论空间的新形态,剖析网络民意与网络民主微妙的边界界定,重点辨析双微环境下对网络民意与网络民主的误解现象,从而对新体态民意与民主进行科学的定位,阐述网络民主对社会的作用。《高校网络群体事件干预中的类比策略讨论》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网络群体性事件形成中的推断偏向因素及其干预策略研究”(13YJC840021)阶段性成果之一。本文着重分析了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比干预策略,提出构建预防体系、及时应对、正确决策,是高校在群体性事件发生时要重点把握的。本期栏目各学者观点鞭辟入里,论点独树一帜,论述严谨缜密,相信会对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和社会建构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理性表达,理性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中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2.53亿,近2/3的网民或在网上发过帖、或参加过“Web2.0”互动。网络逐渐成为人们自由表达意见,传递声音的主要渠道,无论是对“虐猫女”的人肉搜索还是对“正龙拍虎”的拍砖打假,网民们把网络上虚拟的权利兑现于实际行动上,无不显示了网络民意的力量。网络民意力量的凸显也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相似文献   

11.
当今新媒体已经成为民意表达,舆论传播的新兴重要媒体平台,而各类网络公共事件的频繁曝光也引起了线上线下的强烈反响,造成了一波接一波的舆论浪潮。因此怎样在新媒体背景下正确地引导网络舆论,还原真实的民意,真实的舆情,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从新媒体环境和特征着手,分析网络舆论的舆论现状,再结合典型事例,力图谋求网络舆论引导的积极正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网络问政     
《信息系统工程》2010,(3):12-12
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达3.84亿,居世界第一。中国普兴网络问政,温家宝在“两会”前再次与网民交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邀网民“拍砖”建言,上海市长韩正在网上推介世博会,中部安徽则首次将“网络问政”写入该省政府工作报告。政府通过网络集纳民意、民智,网民以留言、博客、微博等参政议政,这种平等、互动的交流方式成为中国政治生态中的新亮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媒科技》2009,(1):63-64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分水岭:其一是否只当喉舌?其二是否具备互动功能?”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在传媒沙龙活动里说,“如果说媒体是社会与个人之间中介,那么新媒体应该是社会与个人的互动中介。互动是从新闻传播到民意反馈,再到新闻传播,再到民意反馈的闭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积极顺应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准确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成因及特点,主动迎接新媒体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建立了“华水苇渡”微博、微信等网络集群,在利用新媒体引导、教育与服务管理学生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目前,“华水苇渡”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贴地皮接地气的校园网络文化育人新阵地和传递“华水同舟,微博共济”精神的新平台。“华水苇渡”校园微博先后荣获“河南  相似文献   

15.
民粹主义思潮的流行构成了当今互联网独特的景观,当下网络民粹主义源于中国断裂的社会结构,也与网民的构成有很大关联.新媒体技术助长了网络民粹主义的蔓延.网络民粹主义对于表达民意、监督权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绝对不能把民粹主义的所作所为等同于“广大群众”的意愿.我们需要通过合理引导网络信息,标本兼治,方能使日渐严峻的网络民粹主义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6.
栾轶玫 《视听界》2009,(6):117-117
最近国家网络电视台是媒介圈的热点话题,某新闻周刊记者的采访提问明显透着忧虑:央视此次推出一个新媒体的“巨无霸”,会不会对整个视频行业形成新的冲击?国家会不会通过政策扶持,使得央视的新媒体业务——新成立的“国家网络电视台”又成为“一家独大”,一家垄断?国家网络电视台这一新媒体业态与传统的电视业态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会不会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7.
刘伯高 《传媒观察》2013,(11):53-55
针对新媒体时代公民意见表达便捷化、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集中化以及两者交织而形成的民意“沸腾”的新形势,苏州市自2011年始策划推出了大型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对话苏州”,对于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密切干群关系、推动实际问题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新载体”。本文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提出初步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8.
羿克 《今传媒》2013,(7):24
主持人语: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的舆论监督功能逐渐形成并完善,这使得网民的舆论监督权利逐步得以实现。新媒体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引起了相关法律的研究。在这个"人人拥有话筒"的微博时代,微博成了人民大众表达意见的有力工具,也成为人民维权的一种新方式。微博既是民意与舆情的"观测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稳压器"。微时代,人人都有表达的  相似文献   

19.
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积极开展“两会”网上互动,有线无线全面应用,论坛博客全线出击,成为察民意、聚民声、集民智的网上平台。伴随着浓浓春意,互联网上民意涌动,广大网民通过互联网,为党和政府工作建言献策,传递对党和政府的理解支持,表达战胜危机、克服困难的信心。网络互动让普通网民走近了“两会”,也让“两会”更加贴近网民,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网络报道的一大亮点,互联网再次彰显出其独特魅力和强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声音     
《网络传播》2010,(4):66-66
“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透过互联网与手机的亲密嫁接,微博在官员政要、新闻媒体和老百姓之间架起了一条条沟通民意的新渠道。比之于古代吏官‘木铎’采风的做法,网络微博汇聚民意的便捷性、真实性则完全是古代所望尘莫及;而比之于论坛、博客等传播手段,微博的即时性、精炼度、亲和力也让前者难以比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