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下乡几次,就像围场狞猎,没有抵抗,遇到的是惊怖的人群和家禽家畜。(叶楠《淹没不了的往事》见《新华文摘》91年第7期第97页)我为义军一往直前的勇猛冲击欢喜若狂。(同上第99页)上引文字中有两个词语是临时拼凑的:一是从“惊慌”中抽出“惊”,从“恐怖”中抽出“怖”,拼凑为  相似文献   

2.
崇尚俊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012年第4—5期合刊中撰文《这个“有”字不能省》,认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87页四处提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漏掉了非常重要的“有”字,应该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表述。  相似文献   

3.
王尚文在《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讲到语文课程的复合性特征,很自然地就会让人联想起1956年的语言(汉语)、文学分科改革。它“刚开了头,就煞了尾”,在“昙花一现”“灵光一闪”之后便中途  相似文献   

4.
勘误     
本刊2021年12期所载老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解释(一)》一文,第6页“1021年财政收入增至1亿多万贯”,改为“1021年财政收入增至1亿多贯”。  相似文献   

5.
一“近年来,外来词与汉语词夹杂使用越来越普遍,像 CT、MTV、CD 盘、SOS 儿童村、T 恤衫、BP 机等外来词蜂拥而至,冲击着人们的听觉、视觉和感觉。”(《语文建设》1995年12期27页)句中“听觉”“视觉”“感觉”三个词语并列不当。《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6.
教学中,我们采用黄伯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在讨论复句问题时,教材里把无条件复句的格式描述为:“无论(不论、不管、任、任凭)A,都(总、总是、也、还)B。”并且指出:“无条件关联词语要成对使用”。所举的例子是:无论什么时候到站,都有人热情接待。不管谁来,他都按制度办事。(下册159页) 备课过程中,为了联系实际,看了一些文学作品,碰到了一个问题:无条件关联词语是不是一定“要成对使用”?从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看,不是完全这样。比如: (1)书记.你多担待,不管怎么样,我不能冲着你。(叶明山《富人邻居》,《白花洲》1998年第2期第40页)  相似文献   

7.
我在《长江水利教育》1989年第4期发表一篇题为《“双变”渗水试验方法原理》的论文,其中有一小错(118页,第3行)应纠正如下:又:黎祥族同志在《长江水利教育》1990年第3期(即1990年第3期)发表一篇题为《《“双变”渗水试验方法原理》的数学启示》的论文,有一小错(56页第2行)应纠正如  相似文献   

8.
更正     
《学习之友》2006,(3):47-47
本刊2005年第11期第14页倒数第2行的“60年”应为“360年”;2006年第2期第63页第2行的“天后官”应为“天后宫”,承蒙热心读者陈如锦、许旭绵分别来电指出,特此更正并鸣谢。  相似文献   

9.
藏起来的话     
小树爸爸有一本台历。这天,他刚把旧的“昨天”哗啦翻过去,眼睛就直了——新的“今天”上,谁已经写了一行汉语拼音:qǐng dǎkāiwǒde xiǎo shūchú.这不是小树写的吗?可是……真怪,小树去外婆家已好几天了呀?爸爸一边拼读,一边走向小书橱。一打开小书橱,他发现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请找到《小朋友》杂志2006年第1期的第29页。爸爸找到了一看,那里夹着一张五颜(yán)六色的卡片,上面写着:“zhùbàb”这还不算,谜(mí)还没完——“zhù”的右下角,写着:请找到《小朋友》杂志2006年第2期的第16页……就这样,爸爸一口气从三本《小朋友》杂…  相似文献   

10.
《考试》2006,(9)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2006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教学研究》总第84期刊载了拙作《“疑”作何解》之后,引起了争议:汤甦民同志在总第90期上撰文,认为“疑”解成“像”、“似”不妥。笔者赞成汤甦民同志关于“诠释词义要紧扣表达的情境”的观点,但不赞成诠释词语时为了满足所谓的情境表达而“天马行空”。  相似文献   

12.
“清”与“青”作为两个单字出现时一般是不容易混淆的,但在构成某些词语时却常见将“清”错写为“青”。如: 1.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山青水秀、花红竹翠、空气新鲜,风景美丽的环境。(见《小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4期第18页) 2.这里山青水秀、碧波映天,加上弯弯扁舟、绿荷红莲,多美呀!(见  相似文献   

13.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笔者在《小学教学参考》(1997年第9期第16页)中看到(思维训练要到位》,又看到此文被《小学教学》(1997年第9期第17页)摘编(较前文不同是文尾增加了三句话).此文作者杨柳、贾敏两位老师说一位语文老师教学《五彩池》"启发思维(一说思维训练)不到位”.但什么地方不到位,怎样做才到位,理应“疑义相与析”.这样,那位语文老师也才会满意.  相似文献   

14.
我是《文史知识》的老读者。先后拜读了伍翰仁先生的《说“倒过醮来了”》(《文史知识》1991年第12期)和魏连科先生的《也说“倒过醮来了”》、韩振飞先生的《“倒醮”应该是“倒醮”》(二文皆发表在《文史知识》1992年第11期上)。三位先生认真分析考证《金瓶梅》词语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佩,所谈知识也给我们很大教益。我是山东微山人,对书中的家乡话较为熟悉了解。“倒醮”(倒嚼)一词的比喻意义,三位已详解且正  相似文献   

15.
莫由 《数学教学》2006,25(6):47-47
老朋友、南伊利诺大学贝克(Jerry Beker)教授最近发来电子邮件,传达了一则短消息.这是2006年4月6日美国《教育周刊(Education Week)》(25卷33期第5页)的一则报道,标题为“强调数学基本技能的专家受聘为美国教育部数学顾问”.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6.
①可见他只是一般雇员,非是一名官员,当然更不是高爵位的“侯”了。(《阅读与写作》91年第10期第38页)此句之错在文白间杂,语体风格不一致,将“非”改为“不”就可以了。②回忆录真是难写,至今未读到多少写得很好的令人读时欲罢不能,事后回味无穷。(《杂文选刊》94年第4期第5页)  相似文献   

17.
小语第三册归类识字(二)的第一课,有一个生字“插”,学生常易写错。我为此翻阅了三种参考书,发现三种不同的写法。第一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的(1995年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详见第64页倒数13行)。第二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编著的(1994年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三册教案》(详见第50页倒数第五行)。第三种是上海教育出版社朱典、辛夷编著(1979年版)的《常用汉字的笔顺笔画》(详见第80页第二行)。为了便于对照,我把三种资料中有关“插”字右  相似文献   

18.
老九同志在《〈语文知识〉语病拾零》(见《语文知识》1993年第12期)一文中,认为“坦露”一词使用不当,应为“袒露”。(第40页)笔者以为“坦露”不误。首先,《汉语大词典》既收了“袒露”,也收了“坦露”。“袒露”有三个义项:①脱下上衣,露出身体。②暴露,  相似文献   

19.
《湖北教育》2006年第10、11、12三期刊登了一则“敬告读者”,现照抄如下:敬告读者:本刊举办的“教师人生”征文活动启示刊登在第14面,请留意。本刊推出的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征文活动启事刊登在第19面,请留意。  相似文献   

20.
《中学数学月刊》1999年第2期第32页例7:“设x,y∈R_ ,且x y=1,求证:(1 (1/x))(1 (1/y))≥9。”(第三届加拿大IMO试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