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不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组织的考察团,赴德国、奥地利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考察内容重点是两国职业教育培训制度体系(特别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政府促进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效果、行业企业及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职责和作用等。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德国的培训学习进行了深刻总结与体会.通过对比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体系、教学模式、人才输送方式等方面的区别,提出就教师的"职业自由"而言,我们实现与德国同行们一样的"职业自由"的途经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德两国职业分类体系、分类标准及职业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之间的关联各有特色。德国职业体系体现了分类体系的科学性与全面性,职业分类的横向对接与纵向继承,职业描述内容的系统性与指导性,职业体系与教育培训体系的对接等特点。德国职业体系的发展及其与教育体系的对接,对我国进一步建设职业体系、进行职业发展与研究以及加强职业体系与教育体系之间的关联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助中德合作(江西)职业教育项目的经验,对比论述了教学评价在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关键作用,探讨了职业学校开展能力发展评价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分析了我国职业院校借鉴德国教学及其评价模式的策略和潜在的问题。最后文章呼吁围绕能力发展评价组织系统化的教师培训和评价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5.
马树超  许英 《职教论坛》2002,(23):56-58
在中德两国建交30周年之际,应联邦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和德国国际发展基金会(DSE,现在改名为德国国际继续教育和发展公司,INWENT)之邀请,10月22日至11月2日,我们随中国职业教育代表团赴德国考察,首先参加了2002年联邦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所专业研讨会(柏林);然后参加了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研讨会(慕尼黑);此外考察了汉堡职业技术学校、奔驰汽车公司汉堡培训中心、汉莎航空公司人力资源部(汉堡)等机构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考察团成员还有中国高级人事管理官员培训中心、辽宁职业教育研究所负责人和…  相似文献   

6.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职业化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基础。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职业化发展现状分析,在对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以及其深层次原因剖析的基础上,从做好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化发展顶层设计、构建"一主多元"协同合作机制、引导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化发展、创新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4方面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英国和德国虽然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两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却大相径庭。英国的职业教育曾发展缓慢,落后于西方经济大国,而德国的职业教育举世闻名,成为"欧洲的师表",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国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长期以来,英国在"绅士文化"影响下,崇尚传统,重人文轻科技,侧重培养具有"绅士风度"的精英分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德国有着重视手工艺和技艺、重视实践和培训的优良传统和务本求实的价值取向,这种广泛的大众文化基础和强烈的社会认同感促进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世界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的挑战面前,世界职业教育正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改革,其中职业教育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其改革和发展有四大趋势:职业教育终身化;职业教育上移化;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合作化;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  相似文献   

9.
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模式胡永东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由社会众多部门参与的多元多层次管理体制,除联邦和州政府外,经济部门、行业协会、联邦劳动局、各类公共部门和教会均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按(联邦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培训、职业继续教育和职业转换培训三...  相似文献   

10.
在赴德培训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及模式的基础上,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概况做了比较;参照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本专业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及教学实践,包括培养方案、教学方式及内容、评估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完善;经过不断学习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吴兆明 《成人教育》2021,41(3):58-66
作为承载农村农业发展人力资源基石的广大农民经历了"身份农民—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化发展进程。长期以来,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促进农民职业化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以CNKI数据库中自1993年至今的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相关的86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利用CiteSpace文献分析工具进行关键词聚类和时区图谱分析,研究该领域研究的演化路径,并利用burst term(突变词)算法来有效探索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及其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2月,我校两名教师和两名国家级竞赛获奖学生跟随河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考察团,对德国工商大会纽伦堡商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舍弗勒工业集团企业培训中心、西门子集团企业培训中心以及卡尔斯鲁厄CJD职业培训中心进行了参观与学习,对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对现场专业课的观摩,让我们感受到德国职业教育所体现出来的对学生专业能力、团队意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2008年5月,笔者参加了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政府共同举办的在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州府马格德堡市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进行的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合作项目的学习,在德国42天的学习中,学习了教学法,参观了德国的一些职业学校和企业。同时,系统学习了职教专业教学论知识,了解了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切身感受到了德国的职业教育的优势,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4.
《机械职业教育》2008,(8):64-64
2008年6月18日,韩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院行政委员姜一圭博士及中国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国际合作与比较教育研究室主任刘育锋等一行七人对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考察访问。宾主双方就两国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的交流。来访客人对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成果表示赞赏和钦佩,并表示愿意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长期稳定关系,在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领域开展相关合作。  相似文献   

15.
以严密标准、系统完整、融汇互通的顶层设计为基础,利用"双元制"确保劳动力再生产质量,通过人才素养与劳动力市场的紧密联系来保障就业,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优势显著。但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仍广泛存在,使德国教育和就业系统中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加剧了德国劳动力市场风险,不利于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此,德国发挥学术界先锋作用,利用研究佐证克服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采取结构调整措施增强"双元制"的吸引力,改善职业教育与培训性别差异;并从不同教育阶段着手帮助学生建立性别平等观念,消解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全面应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10月14日,以"扩大交流、拓展合作、促进发展"为主题的2010中德职业教育交流大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来自中德两国教育界、科研界和企业界近300名代表,为加强两国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献策,就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和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制度等内容作了广泛交流与深入探讨,并就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和主动适应行业企业与经济发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及课程的设置与创新等四个专题进行了分会场讨论.  相似文献   

17.
英、德职业教育体系差异的政策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国庆 《教育科学》2006,22(3):70-73
英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化水平远不如德国,导致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两国的政策取向不同。其经验表明“市场化”并非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明智选择。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正面临错综复杂的诸多问题的关键期,政府应当从战略高度承担起其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18.
中德职业教育专业理论教学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各国中是比较发达和先进的,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正在蓬勃发展起来。本文从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诸方面, 对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对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密切相关。通过对中德两国数控技术职业资格考试中证书类别、培训方式、考试内容和培训师资的研究和对比,得出中德数控技术职业资格考试的优劣。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模式,提出我国数控技术职业资格考证的建议和提高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农民工为调研对象,对职业教育培训与高质量就业的关联性进行实证性研究。从就业稳定性、社会保障、职业收入水平、职业发展、劳动条件、职业满意度、职业匹配度等多个维度探索职业教育培训的有效性。通过数据分析,探究相关维度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这为我们构筑新型高质量就业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在分析构建新型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内在要求的基础上,从信息化、市场化、均等化等视角提出构筑新型高质量就业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