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依据课程知识观的核心要素,从课程知识选择、课程知识组织和课程知识呈现三个维度梳理了柏拉图、夸美纽斯、斯宾塞、杜威、布鲁纳和多尔课程理论内在所反映的课程知识观,并以知识观视角解析了课程知识观演进特征,提出了课程知识选择从普遍真理到存疑情境、课程知识类别从等级层次到多样分类、课程知识编排从普适确定到开放建构,以及课程知识呈现从抽象绝对到多元描述等趋势,以期助力大学课程内容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2.
“课程授受”是“课程内容的授受”的简称。要分析课程授受的社会学意涵,首先必须言明究竟何谓“课程内容”。 在课程社会学的研究中,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存在两种对立的知识观,即“法定知识观”与“生成知识观”。法定知识观认为,课程内容是以经政府部门指定的或政府所设专门机构审定认可的教育文本(如教科书)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是教师与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因此是一种“制度性文化”与“法定性知识”[1]。“生成知识观”则认为,课程内容是教师与学生在具体的、变动不居的教学活动中共同创构的结果。因而是一种“协商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型,教育的思维方式也发生着从“非此即彼”到“亦此亦彼”的范式革命,这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是课程观向动态的、开放的和综合化方向发展。课程目标要超越知识达到对学生存在的关注;二是课程内容回归生活,课程内容更加关注知识的不确定性;三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教师、学生和课程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课程内容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以课程内容为媒介,通过互动,师生达成共识,达到共享,进而促进各自的发展。现代社会随着传统知识观向现代知识观的变革,课程内容的设计与选择也正发生着变化,现代知识观对课程内容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知识是课程内容的基本性质和要素,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考虑知识的特点及发展趋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西方盛行的认知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传统知识观的批判为我国课程内容改革指明了方向,建立开放的课程内容观、编制适合学生认知逻辑的文本、构建一种"知识与人相遇"的知识环境成为课程内容改革的人性化指标。  相似文献   

6.
一、职业教育必须跳出“学科本位”,不能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 所谓课程模式实际上是指课程观、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三要素的特定组合形式,即课程模式是在一定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内容及其进程安排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特定组合方式。其中,课程观是课程模式的“纲”。 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专业教学特别注重学科体系及其  相似文献   

7.
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要求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学应从知识本位教学向素养本位教学转换,将学科知识置于育人方式变革的语境之下,跳出学科逻辑知识与知识点罗列的窠臼,构建“大概念”统整下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尝试确立与揭示大概念中的核心元素,聚焦大概念中的方法路径,构建大概念下的任务驱动,围绕大概念下的组织线索,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切实转变学习观,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关联主义(Connectivism)网络学习理论呈现的知识观充分体现了人们现时所处环境的时代性和社会性,能够促进传统知识观向现代知识观变革发展。文章以文献研究法为主,着重阐明了软知识和连接性知识,借由西门思对知识内在构成上的认识转变"知识是一种组织而非结构",将关联主义与建构主义知识观进行了比较,论述了自组织概念及知识网络的自组织发展演化机制,描述了知识的其他特性。对关联主义及其知识观进行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9.
课程论虽然正式诞生于20世纪初,但是课程却与教育相伴而产生,相随而发展。柏拉图作为轴心时代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根据自己的哲学理念、认识论途径和教育观念提出了较系统而丰富的课程理念:护卫的教育和培养的课程目的观、促进智慧与品行成长的课程价值观、等级知识组织与呈现的课程内容观、循序渐进牵引与锻炼的课程实施观。这些课程基本理念影响着西方世界教育和课程的发展直到艺复兴时期。  相似文献   

10.
所谓“教材呈现”,指的是课程内容用什么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既指教科书呈现课程内容的方式,也指教师在教学情境下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组织教材并以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新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已逐渐被普遍使用,此时,政治课教师如何更新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何按照新课程的改革目标变革教材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成为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伍军 《生活教育》2015,(1):48-50
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在逐渐摆脱"普遍主义"的思维方式走向寻求地方性知识与进行行动研究。文章分析了"双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借助于学术自识与双语教师教育实践的诉求,着重探讨了课程内容从"结构关系"到"意义关系"的必要转向;数学观的培植;把知识传授转变为科学的探究的改革,最后又提出"双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课程内容的建构和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精品课程的课程内容知识组织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在精品课程推广与运用中,确实存在着精品课程适应性不强和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其中课程内容的知识组织方式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运用精品课程进行学习和教师运用精品课程进行教学,笔者通过对精品课程的实地调查与分析,发现精品课程的课程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组织的教材化和堆砌化现象.本文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具体要求为参考,并以奥苏贝尔认为的"不断分化"和"融会贯通"是人的认知组织的原则为指导,提出在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关于课程内容的知识组织,应以知识点为核心,并以线性与非线性相结合的知识组织,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运用课程内容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而且有利于教师运用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内容.文本提出的课程内容知识组织的方式,希望能引起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者的重视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知识观转型与课程改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理性主义知识观和经验主义知识观陷入了客体对主体的牵制和绝对主义,是一种权威型知识观;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则倡导主体建构和批判反思,是一种批判型知识观。知识观的发展变化对课程改革提出相应的要求:课程目标要变知识灌输为建构力、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应减少单一性和确定性,适当增加多元性和非确定性;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应从机械接受变为投入理解。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两者已成互动之势。通过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沟通知识内容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推进课程内容深化;促进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两者已成互动之势。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沟通知识内容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推进课程内容深化;促进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指的是将网络课程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网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区别于传统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有其自身独有的特色.在分析网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特色的基础上,分析目前网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对网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知识观转变视野下的课程改革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万伟 《教育科学》2003,19(1):29-31
建立在现代知识观基础之上的理性主义课程观以知识为课程设计的中心,课程内容漠视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的完整统一性被破坏。现在我们正处于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时期,这其实也是一种从绝对知识观向相对知识观、从普遍知识观向境域知识观、从既定知识观向流动知识观、从精英知识观到大众知识观的转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高校课程与知识体系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从现代知识观探讨了知识体系、知识类型、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等,并以《大学物理》课程内容构成为例说明由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在表述方式、结构要素和分级阶位三个维度上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体现了英语教育的价值观、英语课程的结构观和英语实践的整体观。针对课程内容的变化,教师应分别开展素养本位的知识教学,运用形成经验的问题教学,实施学思用创的活动教学,真正实现以课程内容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课程理论中,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有“直线式”与“螺旋式”之分,在新课程内容中,其“模块化”的设计,呈现“螺旋式”的模式,已经打破了原来的“直线式”模式,本文就是基于此情况,依据新课程理念,探讨对新课程内容中“螺旋式”特点的认识与运用,切实理解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新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