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尔雅》研究,在我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据笔者所知,有关方面的著作大约有150种。历代学者这样重视《尔雅》研究,与《尔雅》内容所显示出的多方面价值有关。《尔雅》是一部解释古代语词的训诂专著,具有词典的功能;其内容所涉及的学科较多,具有百科的性质;它是儒家13部重要经典之一,作为语言著作在经学史上独领风骚。总而言之,《尔雅》"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  相似文献   

2.
《故训汇纂》是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正在编纂的一部全面地、系统地收集古代汉语字词训释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它广泛地汇辑了先秦至晚清经、史、子、集中的故训资料,基本上反映了清以前对汉语字词训释的成果。从性质上说,它跟清代著名学者阮元主编的《经籍籑诂》相近。《经籍籑诂》问世近二百年,学术界普遍地对它给予了很高评价。王引之在《经籍籑诂序》中称它“展一韵而众字毕备,检一字而诸训皆  相似文献   

3.
宋咸熙是《经籍诂》编修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但其行事、著述,尤其是他与《经籍诂》的关系,迄今无人叙述,以至一代学人,几近湮没无闻。咸熙字德恢,一字德辉或德晖,号小茗。浙江仁和县(今属杭州市一部分)塘栖里人。约清代乾隆中后期至道光中期在世。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举人,任浙江桐乡县教谕,后终老于家。除参加编修《经籍诂》外,另有著述多种。丁申《武林藏书录》卷下“思茗斋”条:“宋大樽,字左彝,号茗香。仁和人。乾隆丁酉顺天举人,官国子监助教。有《学古集》、《牧牛村舍外集》。工校雠。”大樽即咸熙之父。大樽著…  相似文献   

4.
<正>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问世之后,能在学界引起反响是件好事。谈好谈坏、见仁见智的说法都应该理解与包容。作者或编者不必因为批评或有失分寸,或稍离事实而去一一回应。但李开金、易竹贤《也谈〈故训汇纂〉与〈经籍\诂〉》一文(1)(以下简称"李文"),却把"脱离历史实际去苛责阮元和他主编的《经籍\诂》,甚至否定《经籍\诂》的开创之功"这样一顶无中生有的大帽子扣到我们的头上。而且为了"坐实"这种  相似文献   

5.
广纳群说是《文献通考·经籍考》所创立的辑录体解题的基本特征,而对收录的文化典籍“订其文理 之纯驳”,则又构成了该《考》广纳群说的极致所在,具体投射到颇有深层次探索意义的8个学术支点上,内在地 组成了同条共贯的学术链条,由此开拓出古典文献提要学前所未有的深广境界。  相似文献   

6.
现今仍有许多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总集多有收录某些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存有争议,如“毛伯成诗一卷”、“江淹拟古诗一卷”等;清朝的大学者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也对“毛伯成诗一卷”、“百国诗四十三卷”等作品集何以被编入总集存有疑问。对此,文章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序与《隋书·经籍志》总集之小序所述进行比较,并对《隋书·经籍志》总集中的多个作品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隋书·经籍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日提要》总集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之总集的概念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总集”是单纯的总而集之,而《隋书·经籍志》总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提到理论与学术的研究,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穷经皓首”、“孤灯苦读”、“板凳要坐十年冷”之类的情景,而有成就的作也一定如唐代韩愈所言的那种“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之士。然而,社会实际常常要比人们的想象更为丰富和独特。由陕西日报社、陕西省新闻研究所、陕西省新闻工作协会土办的大型新闻学月刊《新闻知识》给我们对于新时期新闻与传播理论的研究开辟了一种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隋书·经籍志》“总序”所载“五十五篇”涉及《隋书·经籍志》的作者与成书,以及《隋书·经籍志》道、佛两部的演变,然历代学者皆语焉不详。“五十五篇”实指“部类”而非“篇序”,其虽源自魏徵贞观年间整理图书所撰“书序”,且此“书序”后入《隋书·经籍志》成其“总序”,但魏徵并未参与编修《五代史志》,魏徵与《五代史志》经籍部分转变为《隋书·经籍志》无直接联系。今本《隋书·经籍志》分四部四十类,附道、佛两部及其大纲,与魏徵贞观初年整理图书典籍时的规划不同,是因《五代史志》对“五十五篇”进行了调整,删除了道、佛两部之细目,究其缘由,则是《五代史志》的官修史志性质以及对前代旧例的遵循。  相似文献   

9.
《旧唐书·经籍志》历来被认为是《古今书录》的节本,这种认识也影响了对其的研究与利用。对《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之部、卷数作深入细致的统计,并参照《新唐书·艺文志》等目录学典籍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旧唐书·经籍志》的编撰者在《古今书录》原著录书的基础上,增补了二十九部开元以前的唐人著作。利用《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与“不著录”的区别,可以确切考出《大唐新礼》、《紫宸礼要》等十八部《旧唐书·经籍志》增补的著作及其卷数。  相似文献   

10.
《孝经》是儒家专论孝道的书。在儒家经典的所谓《十三经》中是部头最小的,全书不足二千言,但它却与其他“经书”一样,在封建时代倍受重视,具有深远影响。 一、《孝经》的作者、成书和流传 《孝经》一书最早著录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六艺”类:“《孝经》一篇,十八章。”“六艺”,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但“六艺略”所著录的不仅是六经,诸经传记亦在其列,“六艺略”中所包括的《论语》、《孝经》,并不属于“六经”传记,显然是有意将  相似文献   

11.
读《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67期,内有半窗同志的“大型工具书《尔稚诂林》已着手编纂”一文。文中介绍:“湖北大学语言研究室决定参照《说文诂林》以字分类的方式,按《尔雅》的分类,分别汇集各注家的著作和其它著述中论及《尔雅》的材料,编纂一部《尔雅诂林》。”可以预料此书出版,厥功非浅,嘉惠士林,恐不在丁福保的《说文诂林》之下。丁福保在古籍整理上是有很大贡献的,他一生以述代作,编辑了《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汉魏六朝名家集》、《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佛学大辞典》、《古泉大辞典》等  相似文献   

12.
孙肇兴是明清易代之际的大儒,所著《四书约说》包含了他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学术观念。《四书约说》的编纂很好地适应了清初的科举文化需求,是兴文课士的佳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后世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3.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它在刘向、刘歆父子的目录学成果——《七略》的基础上成书,反映了西汉后期的学术及文学思想。文章通过分析《汉志》中诗的著录及《六艺略》“《诗》类”小序、《诗赋略》总序的相关叙述,初步揭示了《汉志》诗赋有别、诗皆入乐可歌、诗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以及解诗应求其本义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4.
现今仍有许多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总集多有收录某些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存有争议,如毛伯成诗一卷、江淹拟古诗一卷等;清朝的大学者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也对毛伯成诗一卷、百国诗四十三卷等作品集何以被编入总集存有疑问。对此,文章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序与《隋书.经籍志》总集之小序所述进行比较,并对《隋书.经籍志》总集中的多个作品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隋书.经籍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之总集的概念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总集是单纯的总而集之,而《隋书.经籍志》总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隋书·经籍志》在著录体例上的创新之一是注明书籍的存亡。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影响 ,加之《隋书·经籍志》修撰时面临特殊的客观条件 ,《隋书·经籍志》通过“有”、“等”、“各”、“并”等体例的运用著录亡书。  相似文献   

16.
《隋书·经籍志》既承续了《汉书·艺文志》的优良传统,又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对《汉书·艺文志》的超越。它确立了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体例上更为统一,具备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是一部后出转精的目录学著作。了解《隋书·经籍志》对《汉书·艺文志》的超越,有助于正确认识《隋书·经籍志》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西汉刘向《列士传》,或作《烈士传》,原书已佚,其佚文见诸南北朝以来书籍征引。清章宗源于《隋书经籍志考证》卷十三曾对《列士传》佚文做过考证,不过,他只列出徵引之书的书名篇目和引文所记之人物,兹引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经籍举要》是我国第一部导学性举要书目,其以便于初学为目的,而采用了简约实用的形式,而非《四库全书总目》那样详细的藏书目录,对后来的举要书目如《书目答问》奠定了一初步的基础。以其开创之功,《经籍举要》在我国目录学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杜泽逊 《图书馆杂志》2006,25(10):72-74
《四库全书总目》(简称《四库提要》)为中国传统学术集大成之作,张之洞认为《总目》是从事学术研究之“良师”,洵非过誉。唯卷帙浩繁,出于众手,偶有疏误,诚所难免。余撰《四库存目标注》,寓目《存目》之书不下五千种,每见《提要》讹误,辄笔于简端,经、史两部陆续整理刊布,此则子部,聊作赓续之篇,仍希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春秋左传诂》是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的代表作,在清代《左传》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左传诂》所辑《左传》旧注为考察中心,通过细致比对《左传诂》与宋儒王应麟的《古文春秋左传》、余萧客的《古经解钩沉》、严蔚的《春秋内传古注辑存》在辑佚条目数量、来源及文本等方面的异同,指出《左传诂》在辑佚过程中参考了王、余、严的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因袭了诸家辑本的文本特征,且辑佚条目亦欠完备。此外,学者多谓《左传诂》中的"杜同此""杜取此""杜本此"三条例为洪氏所独创,其实王应麟早已运用了"杜同""杜注参用"的形式。应该说,洪氏制定的条例直接得益于王应麟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