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地震报道看媒体角色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社会中的媒体新角色 麦克卢汉说,传媒就是人的感官的延伸,媒介即是信息,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中国传媒的传统“喉舌”角色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适应了当时保障社会稳定、传达政策、发展经济的需要,在一个科技不发达、信息传播落后的时代,媒体的影响力是通过它的政府“喉舌”作用发挥的。然而今天,信息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传媒扩大了人的生存环境,拓宽了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2.
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新闻学院在北京举办了气候·传播·互动·共赢——后哥本哈根时代政府、媒体、NGO的角色及影响力研讨会,共同探讨在气候传播中政府、媒体、NGO三者如何有效沟通、互动,从而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3.
政府形象传播的主体是政府。通常情况下,政府形象是通过媒体来传播,而政府既是传播者,又是把关人。也就是说,大众传播中,政府垄断了政府形象传播的信息资源,政府在政府形象传播中充当了信息生产、分配、传播的多重角色,使得大众传播中媒体失去传播的主动性。传统政府形象传播往往以“强势传播”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政府理念、  相似文献   

4.
地震灾害危机传播是政府在地震灾害发生前后,维持社会秩序、动员公众参与、进行社会管理、创建政府形象的过程。政府、NGO/企业、媒体、公众是危机传播的关键要素。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NGO/企业、媒体、公众的辅助作用,促成地震灾害危机传播管理机制得以顺利运行。在地震灾害中官方与公众间话语空间的互动,为政府处理危机传播、建立良好形象带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媒介的本质是“不同主体之闻关系的建构者”,“联接力”是媒介的本质力量.大众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因其垄断信息传播渠道而成为不同主体之间关系的“间接建构者”,从而扮演着媒体的角色.作为新媒体出现的互联网“传”“联”之力兼具,正在颠覆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主导的以信息“播撒”为特征的“大众传播时代”,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关系的直接建构者”,并几乎全面替代了传统媒体作为“关系建构者”的媒体角色.本文通过对中国新旧媒体20余年来博弈轨迹的深描与分析,认为“不是传播力的强弱而是‘联接力’的有无”才是决定新旧媒体盛衰转折的关键.在互联社会,传统媒体转型的根本路径大体有两条:要么增强产品的吸引力,成为优质内容的供给者;要么回归媒介的本质,成为具有独特价值的互联者.  相似文献   

6.
从地震报道看媒体角色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社会中的媒体新角色麦克卢汉说,传媒就是人的感官的延伸,媒介即是信息,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中国传媒的传统“喉舌“角色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适应了当时保障社会稳定、传达政策、发展经济的需要,在一个科技不发达、信息传播落后的时代,媒体的影响力是通过它的政府“喉舌“作用发挥的。然而今天,信息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传媒扩大了人的生存  相似文献   

7.
媒体体现着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丰富内容,必然也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X二代"报道中媒体从信息传递者逐步向社会活动参与者转移,由此引发媒体角色定位的一系列争议话题。媒体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与受众预期是目前"X二代"报道中媒体角色错位的主要原因。既"X二代"信息传播语境中,媒体承担的社会角色难以完全割裂或区分,应是传媒观念与现实情境的一种复合,即是报道者又是分析者,既是监督者又是引导者,既是旁观者又是当局者。  相似文献   

8.
高菲  陆地 《新闻战线》2020,(2):45-46
现实中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媒体也是现实世界万物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必然受到各种力的牵引或者挤压。媒体市场上有政府或政策、资本、技术和用户四种常态的力在不断发生作用。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要找准“点”,才能发挥“四力”,提高传播效果,在日益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韩啸 《今传媒》2010,18(10):142-143
政府信息公开是法治国家行政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现实中公众所掌握的公共信息几乎都来自于新闻媒体,大众传媒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中担任着重要角色。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媒体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角色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文通过对我国媒体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重要性和角色进行分析,指出媒体应向"社会雷达"、"观念转换者"和"行业规范者"等角色转变,这不仅是媒体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突发事件中,媒体、政府和公众之间,是一种三角互动关系。首先.媒体是政府的喉舌,承担引导公众舆论的角色;其次,媒体又是公众利益的代言人,要代表公众舆论监督政府作为,并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第三,媒体担负着“环境监测”的作用,媒体有责任为政府、社会及时准确地提供新近发生的,尤其是与公众休戚相关事件的最新信息,主动对危机发出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主要的国家发展方略,其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新闻媒体作为当代主要的大众传播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媒体的发展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为大众传媒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平台;同时,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其发展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重要力量。当然,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化大众传媒的发展也面临着现实的困境。这时,科学、合理的媒体角色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媒体角色的建构需要政府、公众、媒体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的推动和努力。  相似文献   

12.
《新闻窗》2009,(4):60-60
地域形象建构与传播属于政府大型公关活动,主体是政府。在当前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西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地域形象作为一种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软实力,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地域形象的建构与传播过程中,媒介是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是政府建构与传播地域形象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展示地域形象的重要平台。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站,因其迅捷、互动及跨地域性,在地域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贵州省门户网站的《金黔在线》,  相似文献   

13.
政府公共传播是组织传播和媒介规范的交叉概念。作为推动民主社会进程的机制构成,政府公共传播是基于公共决策、信息接近和社会责任的最佳社会决策框架而建立的“公共话语系统”。社交媒体重构了政府公共传播的要素指涉语境,“秩序协同”成为我国政府公共传播话语实践的主导模式。通过运用语境重构方法对微信平台的政府公共传播多元话语主体生成的关键文本进行文本间语境重构分析,以检验政府公共传播各行动者在社交媒体的策略实践能力。研究发现,在重大公共事件传播中,官方机构以“权威发布”的强话语文本建构公共传播“主调”,并通过机构间文本互文和修辞维持话语秩序。媒体文本对政府文本,尤其是关键文本高度依赖并将“协作修辞”作为其主要话语策略,此外,公众参与政府公共传播的话语空间仍然有限。据此,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公共传播的“协同责任”媒介规范理论,主张社会责任论与公民参与相结合的责任协同范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媒介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创建和管理可见性成为传播参与者的重要诉求,为研究者重新审视传播可见性理论及其应用提供了契机“。传播可见性”作为一种与“信息传递”相对应的研究范式,将传播理解为行动者让自己选择的形象、行为和知识对他者(或公众)可见的社会过程。文章从既有文献中梳理出两条理论线索:一是源于人际传播研究传统的“交往范式”,从微观层面考察可见性如何强化或疏离社会行动者的互动;二是源于大众传播研究传统的“展演范式”,宏观地审视可见性资源竞争背后的权力关系。文章最后以社交媒体平台使用为例,尝试将两种范式加以综合,应用于经验研究中。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愈发陷入不确定性的流动,我国媒体融合转型正呼唤着更多媒介社会学视角的思考。在流动现代性状况下,媒体结构性的外边界开始流动,能动性的内边界趋于轻量化;随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现代性所塑造的传播秩序处于频繁的“建立—再造”状态,传播权力体系也在从“参照群体”时代走向“普遍观照”时代的过程中呈离散化。对此,我国媒体应跳脱市场机制及利益驱动下融合思维的定势,以广泛地联结社会关系为根本,以助力国家发展为目标,以满足社会建设的需求为动力,推动兼具破圈意识和政策意识的融合。媒体应将媒介技术、传播环境以及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转为对政治稳定性的依附,以新的信息生产传播者、社会舆论引导者、主流价值弘扬者和国家发展建设者的姿态,促进媒体格局的变革和再造。  相似文献   

16.
“囧时代”:传媒业的角色与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图境中的传媒业并非没有机会,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发现“同时代”中社会传播领域新的需求空间。应该说,环境监视与议程设置是传统意义上媒体的基本角色与职业责任。在“危机中”的社会,由于全民表达时代的到来和社会议题上“共景监狱”的形成,媒体的角色与责任必然发生深刻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文化市场上的“消费者主权”与“公民文化权利”是什么关系?新世纪可持续的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公共传播政策?国际与国内传播理论和政策话语有没有全面对话的可能性?在下篇,作者通过提供国外学术界对现存国际政治经济体制下文化产业的最新批判分析来解答这些问题。在结论部分,作者将论述和分析国际文化传播领域前沿性的公共文化传播政策、可供选择的原则、建议和实践,并讨论传播学者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道德恐慌现象时有发生。在这一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发布者、事件的叙述者以及发表各方意见的平台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传媒所建构的新闻和图像为道德恐慌提供了认知基础,因此很难想象如果媒体缺席,道德恐慌将如何发生和发展。媒体在社会道德恐慌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是媒体制造了社会道德恐慌,还是道德恐慌藉由媒体的传播而迅速蔓延扩散?本文从恐慌事件的制造者、恐慌事件的传播者、社会利益的诉求者和商业活动的推动者四个方面对媒体在道德恐慌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以还原媒介在道德恐慌中的真实角色。  相似文献   

19.
在大众传播学中.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是信息传播的终端。主持人作为媒体代言人.是媒体“人格化”的代表,充当着传者的角色。因而,主持人形象塑造与受众的认知有着下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传播理念由“传者中心论”到“受者中心论”的不断转变.受众的地位越来越高.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受众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受众认同在本质上是对传播效果的肯定.所以主持人形象塑造真正被受众认知才有价值。作为媒体的重要组成方面,主持人所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工作。由于在媒体的频繁出现,他们便成为公众的、社会性的人物。他们还是自身所属媒体形象的体现.同时,由于媒体在我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因此主持人有时也就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20.
所谓“他者意识”,就是视“他人”为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存在者。浏览报纸,发现有些媒体存在着强烈的“他者意识”。与社会学和哲学上的“他者意识”稍有不同的是,“他者意识”在本文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媒体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以“他者”的眼光,在社会新闻方面主要是以猎奇、窥视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忽视自己是社会组成的一分子这样一种心态;二是指媒体在报道某些弱势群体时,把他们视作为“他者”、外来物,不纳入所在社群的这样一种潜意识。媒体作为社会理性、客观、公正的一面镜子,作为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