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1月下旬。遥远的英国,一下子派来88所高等学校,在上海设摊,办起了“英国教育展”。这已是英国第3次在华举办的教育展。据英方称,参展单位十分踊跃,原因是“中国的教育市场,有着很大的诱惑力”。出国念书,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同样也“有着很强的诱惑力”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英国教育部选派72名小学数学教师到上海考察学习。起因是上海中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连续两届取得数学、阅读和科学第一的成绩,而且数学平均分(613)远高于英国学生(496),优秀率也高于英国学生(55.4%∶11.8%),这样的成绩引起了发达国家和全世界的关注。在上海30所小学考察结束后,英国教师进行了专门的讨论总结,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张民选将此次讨论写成《英国教师眼中的中国数学教育秘密》一文,现全文刊登,以飨读者。文章摘自教育部网站。  相似文献   

3.
史峰 《生活教育》2012,(21):91-92
一、看似很有效果的一项教育举措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英国教育者不断思考的问题。目前,英国的一些中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一问题上,推出了一项新的举措:学校设置了一个名为"活力里程"的奖励项目,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做法是:学校给每个学生设置一个和银行账户类似的"点数卡",学生自己设定密码可以自主  相似文献   

4.
陈小英 《中国教师》2011,(23):49-50
<正>"现代教师之魂"包含的元素很多,而"师爱"是它的核心内涵。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师爱这个核心,师德和师能就无从谈起,这是共识,也是常识。问题是,今天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师爱,每一个站在第一线面对学生的教师应该怎样去爱学生,并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这真的是一个需要重新思考和学习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唐子惠 《教育》2011,(7):35
"不久前公布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上海中学生门门拿第一,这一成绩甚至震惊了美国教育界。"在今年政协分组讨论会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政协委员薛明扬一番话引起了在场委员的热议:这是上海第一次在国际视野中检验义务教育质量。最值得关注的并不在于名次,而在于检验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业界动态     
《当代学生》2012,(Z4):16
上海调查报告显示:70%中职学生感觉自己被忽视"90后"的中职生是什么样的?历时两年的上海学校德育决策咨询课题"2010年~2011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报告"近日正式结题。这是上海首次以中职学生为对象进行的发展状况研究,73所中等职业学校33858名学生参与了调查,覆盖了中职校所有年级。  相似文献   

7.
徐丽遐:自从上海在2009年和2012年,连续两次获得PISA测试的冠军之后,上海的基础教育可以说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初,英国教育大臣代表团重点考察访问了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对于中国学生在PISA测试当中所取得的成绩,请问托尼校长会如何评价?托尼·里特:上海的数学教育,我们认为非常好。数学教育正是英国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因为英国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而个性发展有时会成为允许学生不学数学的理由或者借口。而上海的中小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在数学上做得更好,他们在数学  相似文献   

8.
黎灼辉 《广东教育》2007,(7):100-100
"重视每一个学生个体"是英国一项意义非凡的议题,纵观英国的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9.
一名英国学生问中国学生一天上课的时间。有老师回答:"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那些惊讶的孩子就此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学生肯定不喜欢上学。这是发生在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95名乡村教师(简称资教生)赴英国中小学考察中的一个场景,也是教师们的一个"发现"。  相似文献   

10.
很多影视作品里都说,国外的课堂都是快乐如娱乐节目一般,外国学生都是激情不羁、思维奔放,这一直让我们充满了"羡慕嫉妒恨"。事实真的如此吗?这是一个到中国交流工作的英国老师所撰写的一篇文章,他从自身的经历对英国和中国教育进行了对比。他批评了中国目前教育中的分数至上和由此导致的师生关系扭曲,而让他吃惊的是在当下的英国校园里,正在出现  相似文献   

11.
周大平 《教育》2011,(16):37-38
中国上海5000多名中学生在2009年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下称PISA)测试中的表现领先!这个测试结果在2010年12月公布后,使内地基础教育界不少人感到扬眉吐气。更有国内专家认为:这表明,上海"进入了世界基础教育第一方阵","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很有‘亮点’的,不要随意乱改革,以免改掉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相似文献   

12.
滕珺 《教育》2013,(21):62-63
"提起芬兰,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都很熟悉。在上海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前,芬兰几乎垄断了历年测试的头把交椅。"上海在最近一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取得了全球第一的骄人成绩,但我们却不得不反思。因为我们的学生是在重负的情况下取得这一成绩的。而相比之下,芬兰学生是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并充分享受着学习的快乐。是什么造就了芬兰教育发展的奇迹?芬兰教育和文化部国际流动与合作中心负责人帕斯·萨尔博格(Pasi  相似文献   

13.
平凡的追求     
品读《人民教育》2008年19期发表的《知识分子要"追慕崇高"》一文,久久不愿释卷,仿佛在跟苏叔阳这位睿智的老者谈话。多读一遍就能多聊一会儿吧。苏老说:"教师应该先教学生做人,其次是做学问。"古人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发明了考试,曾遥遥领先于世界几千年,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测验"和"学生评价"却先后发韧于英国和美国,我国仍然处于引进和借鉴的层面。学生评价的发展轨迹是一个不断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在这期间,学生评价的方法更加多样,学生评价的范围更加宽泛。如今,中国和平崛起,再创华夏辉煌,应该在考试制度时期、教育测验时期和学生评价时期以后的"后学生评价时代"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5.
以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为个案,对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证的新方法进行研究。讨论英国四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多样性,指出维持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的核心是《英国高等教育质量规范》。并对其工作创新,包括政策背景、进展,以及英格兰和北爱尔兰在2013-2014学年实施的"基于风险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新方式等进行考察。不仅对质量保证署过去十年如何促进学生参与质量保证的方式进行探究,而且对其当前的学生参与质量保证的活动策略和运作机制进行讨论,展望外部质量保证未来可能创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芬兰基础教育模式成功因素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0年和2003年负责组织实施了由32个主要工业化国家15岁学生参与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The Program for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在两次公布的评估结果中芬兰学生的总体水平远远超过了美国、英国、德国及北欧的其他邻邦,这也引起了  相似文献   

17.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光有爱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爱"。真正的爱是"智慧的爱",是恰到好处的爱,是能够激发学生真挚情感的爱。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感到,爱也应该"因生给爱"。2008年2月,学校让我接任高二(6)班的班主任,这是学校历史上的第一个音体美特长班,但学生的专业基础刚刚起步,文化基础也很薄弱。学生的自觉性、控制能力、人生理想、学习态度都有待改变。如何在  相似文献   

18.
本真教育就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学识培养、心智开导和人格塑造的教育。实践"本真教育"应力求理念回归、课堂回归、课程回归、评价回归、管理回归和职业情怀回归。  相似文献   

19.
2012年,上海再次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评中获得数学、阅读、科学三项第一。在此,主要进行三点解读:一、数学标准的执行PISA测试是用同一把标尺对不同标准下培养的学习者进行测评。上海学生在"空间和图形"这一领域得分最多;在"变化和关系"领域,得分较多;在"数量"领域,尤其是"不确定性和概率"领域,与国际水平相比,只是持平。测试结果说明,上海学生PISA数学测试的好成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基础教育正在回归公益性、社会性、适应性和基础性本质。要求我们在转型教育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开启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新路。当下基础教育学校共性的东西依然过多,真正关注学生绿色发展的教育还屈指可数。这促使我们思考学校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是追问"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二是追问基础教育的基础在哪里,是知识、技能,还是终身受用的东西。三是追问初中挑战的严峻性在哪里,面对巨大的学生个体差异,怎样突破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