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区域环境规制通过不同路径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文章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综合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及交叉效应模型,选取2004—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起直接作用但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起到抑制作用;环境规制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影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显著水平相同;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交叉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正向的,不存在区域性差异,但是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交叉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地区经济发展禀赋而存在差异。因此,环境规制实施强度应在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以加快第二产业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2.
本文把城镇化、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理论放在一个理论框架下,利用实证分析法,探讨区域城镇化进程中要素禀赋有机构成变化如何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升级变化产生影响,以及影响作用大小分析。结果发现各要素禀赋结构不断变化,在不同时期对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影响,城镇化进程对产业结构也有着重要影响。要素禀赋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城镇化会使产业由农业转向非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世界上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16个位于中国,客观评价中国环境污染水平,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在测度1999-2009年我国各地区环境污染指数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环境污染程度模型,考察贸易开放、FDI、政府规制、产业结构、资本深化、路径依赖等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回归分析表明,FDI、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污染路径依赖与我国的环境污染水平显著正相关;第三产业比重与我国大多数地区环境污染水平显著负相关;资本深化与我国大多数地区环境污染水平显著正相关;贸易开放虽然提高了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质量,却加重了中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环境规制对提高环境质量并没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技术进步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东中部环境质量的提升,但对于西部地区环境的改善则相对乏力。因此,为了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提高外资准入的环境门槛,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绿色贸易战略,健全环境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9—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模型等实证方法,探讨老龄化对旅游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论是:(1)在全国层面上,老龄化对于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旅游产业高级化具有抑制作用。(2)老龄化对于旅游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具有鲜明的区域差异,中部地区最明显,东部地区次之。(3)老龄化对于旅游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通过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中介效应来实现。(4)老龄化对于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门限特征。这些结论可为老龄化背景下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省区为单位,选取数量和质量两指标,对我国旅游节庆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衡量,发现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且旅游节庆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旅游产业状况、旅游资源禀赋都具有明显的正相关.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风险感知理论与消费者效用理论,探寻雾霾污染对微观旅游者个体需求的影响机理,建构雾霾污染影响城市旅游需求的理论基础。利用95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数据实证研究发现:雾霾污染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需求有显著抑制作用;随时间推进,雾霾污染对城市旅游需求的抑制效应呈递减趋势。雾霾污染对城市旅游需求的影响存在地区分异,中部城市雾霾污染对城市旅游需求的负向影响力大于东部与西部;相比行政级别高的城市,一般地级市雾霾污染对城市旅游需求的抑制效应更大;雾霾曝光可显著提升雾霾污染对城市旅游需求的边际影响。提出环境规制、雾霾信息管理与旅游吸引物开发的响应策略,以维系雾霾污染下的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形成受其要素禀赋状况的制约,外国直接投资也会根据东遭国的要素禀赋状况进行产业选择。而要素禀赋结构将随着经济的发展作动态变化,产业结构升级与要素禀赋结构的这种动态变化相适应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国家应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要素禀赋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不断积累更“高级”生产要素,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教育的学科门类按服务社会生产的对应关系可划分为基础型学科、生产型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三种基本类型,这三种基本类型构成的结构水平与区域从业结构水平相适应。我国省域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从业结构的适应性状态呈较为明显的由东向西递减格局:东部发展基础较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较强,教育供给结构可以保障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中部和西部地区科类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较差,科类设置不合理,教育供给与区域需求不对称。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利用引入总体均值截距项的固定效应变截距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从2005年至2011年之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省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同步扩大,各省均有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刚性需求,这从总体上说明了经济增长对高等职业教育有正向的推动作用;还发现“引致性”高等职业教育需求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有所不同,可能的原因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东部地区更多是被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中部地区有更多的人自主去选择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而西部地区因经济发展带来的“引致性”高等职业教育需求还是不足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这种趋势应该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13-2019年区域流通的数据为基础,对基于δ-收敛模型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不同要素对区域流通产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要素对区域经济影响较大,西部地区的调节效果是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资本规模对于区域流通产业的非动态演进具有较大的边界影响作用.不同区域之间的劳动力价值的非均衡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非均衡...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驱动下,我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利用中介效应模型,从消费升级角度研究电子商务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发展能够明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消费总量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均能发挥显著中介作用;电子商务发展在加快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的同时,还有助于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变革,推动各产业升级发展。为此提出了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相关建议。电子商务发展仅对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发挥积极作用,这一效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并未体现,电子商务发展有利于东部、中部和西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跃升。  相似文献   

12.
西部高等教育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角色,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文章通过运用AHP-TOPSIS-Tobit模型对2011—2020年全国和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时间趋势上,全国和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均呈波动上升态势,西部地区增长率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空间差异上,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表现为四川、陕西发展水平较好,重庆次之;离散程度上,东部和中部地区不断缩小,而西部地区呈扩大趋势;影响因素上,外部因素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内部因素的师资力量、教育经费、科研投入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为此,应以陕西、四川为战略基点,打造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鼓励西部高校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7-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测算我国31个省市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经济效率,结果显示:经济效率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呈东高西低的递减态势,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表明:政府影响力在东部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东部和西部相对于中部更依赖于对外贸易依存度;城镇化水平对西部地区经济效率的影响高于中东部;金融环境、单位能耗和产业结构对三大区域间经济效率的影响效果均为负,抑制了经济效率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背景材料】1.2004年12月3日至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影响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力度。2.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东部升级、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领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构建了“环境-能力-潜力”三维一体的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合作竞争力评价模型,分析了中部与东部沿海合作基础和潜力、一体化势差及问题。研究认为,中部六省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合作中,沿海地区的主要优势在于较高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以及长期以来优先开发和开放过程中所形成的较高的对外开放与经济自由化程度。中部地区的相对优势则在于发展速度和效率以及较好的科教基础、要素资源储量和较大的内需市场容量。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中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合作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是一种客观和普遍存在的现象。1998~2007年10年间江苏省旅游发展的空间变化呈现如下特征:区域旅游发展差异逐年增大.表现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和13个地级市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不断扩大: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呈现出集中性和地带性特点,江苏省旅游发展水平可分为五个梯度区,即旅游发达地区、旅游较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一般地区、旅游欠发达地区和旅游较落后地区。旅游发展差异受到旅游资源禀赋、区位差异、文化观念、基础设施、政策导向、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及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区外转移是实现三大地带协调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虽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产业跨越中部地区直接转移到西部,但中部地区所具有的区位特点、潜在的市场优势、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其成为接受东部地区所转移产业的主要地区。中央政府应通过制度安排鼓励东部企业进入中部地区投资,以加快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地方政府应根据各自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东部企业投资。  相似文献   

18.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中部崛起战略,都是为解决这一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全局而提出来的战略选择。我国中部地区,身处中国经济的腹地,如何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承东启西”,“呼南和北”,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无疑成为影响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实现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但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中部经济却并没有像许多学者预测的那样,依托西部大开发的优势和贯通东西的地理位置,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反而出现了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发展速度慢于西部等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对西部大开发前后,我国中部地区与东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研充。解析中部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通过对现实背景的分析,为中部崛起战略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的加快,中部地区迎来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为此,结合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从东中部产业结构梯度性、生产要素禀赋互补性两方面分析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并提出中部地区应抓住大好机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与劣势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在要素禀赋、结构转换、技术创新、制度学习和模仿、政府职能和国家政策层面上既有优势,又有劣势。面对东部的先发优势,中部地区不仅要发挥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和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更重要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制度创新,克服后发劣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