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杜229块油藏是典型的超稠油构造油藏,其开发层系为兴隆台油层,储层为一套以扇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为主的中厚层砂体。储层为高孔高渗储层,其内部非均质性较弱。现杜229块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其西南部兴Ⅲ+Ⅳ组油层由早期的蒸汽吞吐开发方式转向蒸汽驱开发。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建立地层等时格架,结合测井小层解释结果,采用多参数聚类分析法进行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将杜229块兴Ⅲ+Ⅳ组储层划分出四类流动单元。  相似文献   

2.
刘杰 《内江科技》2014,(4):66-66
<正>1概况八面河油田构造上位于东营凹陷南斜坡八面河断裂构造带南端翘起部位,广饶凸起的北部。沙四1砂组油藏埋深1245.0 m,平均厚度为3.8 m,沙四段1砂组油层孔隙度平均值为30.9%;渗透率平均为252.6×10μm,属高孔中渗油藏。地面原油粘度平均为1580 mPa.s,属中浅层中低渗透普通稠油油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地层能量不足、含油丰度不高,油层较薄,储层渗透率虽然达到中渗但非均质性较强,原油粘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3.
曾家明  陈新领 《内江科技》2009,30(5):114-114
柴达木西部南翼山浅油藏上油砂山组(N2^2)自上而下分为四个油层组,I+Ⅱ油组的储层岩性以泥质灰岩、藻灰岩、泥灰岩为主,泥灰质粉砂岩次之,且发育少量泥晶白云岩。Ⅲ+Ⅳ油组储层岩性主要以碳酸盐岩类为主,具体分为两类:即藻灰岩类和泥质灰岩储层。对I+Ⅱ油组来说,随着灰岩增加,孔隙度影响不大、渗透率有增大趋势。Ⅲ+Ⅳ油组的藻灰岩、泥质灰岩物性最好.且孔隙度与渗透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奈曼油田为辽兴油气开发公司重要生产区块,目的层为九佛堂组,埋深1300-2500米,为中低孔、低渗、水敏储层,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油藏,油品性质为普通稠油油藏。在举升过程中面临着油井偏磨、原油粘度大、泵效低等生产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区块的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5.
李明金 《内江科技》2015,36(6):46-47
锦25-32-26块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欢喜岭油田西部,区块于楼油层原油粘度大且油层薄,利用直井开发油汽比低,无法实现经济有效开发,区块自2004年至今一直处于低效开发状态,目前开井只有2口,日产油5 t,采油速度只有0.55%,区块处于基本停产状态。针对区块存在的问题,通过油藏精细描述、油藏工程等方法,在精细构造研究及精确储层预测的基础上,对锦25-32-26块薄层稠油利用水平井开发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确认该块适宜采用水平井开发,共部署完钻水平井2口,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提高了区块的储量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三次加密试验区投产初期含水高于预测含水值的原因分析,认为萨Ⅱ组薄差层及表外储层的外前缘I、Ⅱ类在原井网动用较好,含水级别较高,外前缘Ⅲ类发育差、动用差;葡I组非主力油层和主力油层的河间砂动用较差,含水级别较低。  相似文献   

7.
胡一华 《内江科技》2010,31(4):106-106
陈家庄凸起下段薄层砂岩稠油油藏,油层厚度较薄、净总比低、储层出砂严重、原油粘度变化大。基于存在问题和开发难点,开展了热采配套工艺技术研究,包括热采防砂工艺的研究、注汽管柱结构的优化、注汽参数的优化,通过以上技术集成形成了陈373块薄层特稠油油藏独有的开发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8.
胜二区东二段为胶结疏松的稠油油藏,平面上原油物性差异大、原油性质差、油层容易出砂、开发难度大,经过十年开发,采出程度仅为6%.针对目前开发中存在问题:1、自然产能低<5t/d,产量初期递减快,年递减率15.2%;2、动用储量较差,动用储量只占61%,损失储量较多,78×10 4t;3、井网控制程度差,对储层控削程度不均衡;4、边部井含水上升快,有必要进行挖潜开发方式研究,改善该块的开发效果,提出蒸汽吞吐方式是开发该类稠油油藏的最佳开发方式,已在胜二区东二段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并得到推广应用,为同类难动用油藏的开发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徐海港 《内江科技》2012,(3):116+92
乐安油田草20馆陶组砂砾岩油藏作为国内外少见的构造岩性稠油油藏,受原油粘度高、层薄等的影响,各项指标均处于热采筛选标准下限,开发难度较大。本文在草20馆陶组开展了水平井精密筛管防砂完井技术的研究应用,逐步形成并完善了水平井精密筛管防砂完井及油层保护、酸洗、注汽。举升等稠油开采配套工艺技术,取得了突出效果,实现了稠油区块的高效开发,成为稠油上产的主导手段,这对水平井在低品位油藏热采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原油破乳剂是油田化学剂中的一大类产品,由于原油采出液具有复杂多样性,原油破乳剂存在针对性强的特点,因此,提高原油破乳剂质量,保证每一区块原油破乳剂都达标是一个比较艰巨的问题。尤其是我厂码头庄、韦5、韦8块普通稠油,含蜡、胶质和沥青质高、粘度大,以前没有针对性研究三区块原油破乳剂,致使三区块原油破乳剂用量大、破乳速度慢、脱水率低。现随着码头庄原油含水的增加,原油进行现场脱水,污水就本地回注,破乳剂缺点日益显露。随着韦5、韦8块稠油油藏的开发,部分井含水已开始上升到30%以上,原油乳化严重,抽油机动力增加。因此,研制出适合于三区块普通稠油的高效的破乳剂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D239块馆陶油层含油面积小、含油带窄、边顶水发育,该块于2002年上报探明储量,原上报储量时仅采用一套有效厚度划分标准,而在实际生产中发现,部分测井解释结论与实际岩心不符、相同电性特征的层段测井解释结论相互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对该块馆陶油层进行储层四性关系研究,油藏四性指岩性、电性、物性和含油性,弄清馆陶组油层的四性关系,对今后油层的生产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家民 《内江科技》2014,(6):63-63,60
纯17-1块为多薄层常规低渗透油藏老区,储层物性差异大,岩性复杂,注水开发以来仍具有较大调整挖潜的潜力。为此开展了两类油藏差异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形成纯17-1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技术政策界限。在此基础上,开展差异开发井网井距优化技术、Ⅰ类层特高温化学驱技术、Ⅱ类层差异储层改造技术研究,形成纯17-1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关键技术,从而形成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纯17-1块为多薄层常规低渗透油藏老区,储层物性差异大,岩性复杂,注水开发以来仍具有较大调整挖潜的潜力。为此开展了两类油藏差异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形成纯17-1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技术政策界限,在此基础上,开展差异开发井网井距优化技术、Ⅰ类层特高温化学驱技术、Ⅱ类层差异储层改造技术研究,形成纯17-1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关键技术,从而形成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4.
梨树凹鼻状构造位于富油凹陷——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东段,该区油层迭合性差,舍油高度较低,含油宽度较窄等特点,但综合地震、地质、试油、试采等资料研究分析认为该区仍具有较大的增储潜力。本文从构造特征、储层沉积特征、纵向上油层分布特征、平面上含油分布、油藏控制因素、油藏类型等几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东胜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盟北部隆起杭锦旗断阶带北东段,主要目的层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为一套冲积扇平原辫状河沉积。气藏储层孔喉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喉道较细,气田储层总体上属于低孔低渗。在本区储层的岩性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基础上,结合测井相、沉积微相分析成果,四性关系特征等研究成果,初步将本区储集层分为四种类型:即Ⅰ、Ⅱ、Ⅲ、Ⅳ类,其中Ⅰ类为好储层,Ⅱ类为中等-好层,Ⅲ类为中等储层,Ⅳ类为差储层。  相似文献   

16.
卫22块目前处于高采出、高含水、高采油速度三高阶段,针对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高度分散,Ⅱ、Ⅲ类层动用相对较低的现状,开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特征与精细评价、储层建模、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剩余油分布定量描述、储层分类潜力研究及储层分类治理方案研究,不断提高油藏认识。利用成熟配套工艺技术,充分发挥一二三类储层潜力,水驱采收率提高4.87个百分点,采油速度保持在1.1%以上开发,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内江科技》2015,(7):84-85
A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储层致密、物性差,电阻率测井表现油水阻值差别不大,甚至水层电阻率相对较高,造成油层识别困难。通过对20余口井岩心、测井、试油等资料进行分析,应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心物性分析手段,结合储层岩石学、沉积学理论进行分析,认为A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岩性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泥质含量高、孔隙结构复杂,残余较高束缚水饱和度是形成低阻储层的直接因素,放射性钾长石含量对低阻油藏的分布也有一定控制作用,钻井液侵入形成地层水矿化度增大造成油层电阻率下降。沉积微相在宏观上控制着相对低电阻率油藏分布,在河道侧翼,砂体较薄,泥质含量大,分选差,储层非均质性强,易形成低阻油藏。  相似文献   

18.
欧庄断块目前面临油井含水上升过快、递减加大,油藏整体动用程度偏低等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地质特征进行再认识,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区域。本文以该块主力层阜宁组二段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测井及相关分析测试等资料,对目的层段地层特征、沉积及储层特征开展了深入研究,进而完成储层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欧庄断块阜二段为滨浅湖亚相沉积,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和粉砂岩,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为主,整体为中低孔-中低渗储层;结合砂体展布和物性参数等因素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可将研究区储层分为四类,并主要发育储集性能中等-较差的Ⅱ、Ⅲ类储层。  相似文献   

19.
西峡沟西山窑普通稠油油藏2008年实施蒸汽吞吐开发后,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从油层热效率、油层加热半径、储层非均质性、地层压力降等四方面对西峡沟区蒸汽吞吐井生产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蒸汽吞吐效果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稠油开采是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国际稠油界最重大的石油科学攻关课题之一。稠油的开采主要表现为两大难题:一是由于稠油在油层中不流动或流动性差,原油流入井筒困难;二是原油可以流入井筒,但仅靠油藏的压力和温度原油难以流出地面。因此,稠油开采的技术攻关都是围绕这两大难题展开的。目前以蒸汽吞吐和蒸汽驱开发为主,并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这两种开发方式都比较熟悉,不做详细介绍,本文通过近几年的资料调研,重点介绍特超稠油HDCS技术、浅层超稠油HDNS技术等四项稠油油藏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