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偶戏,古时称之为“傀儡戏”,或称“傀儡子”、“魁儡子”、“窟儡子”。属戏曲类中的一种剧种。据史籍记载,木偶戏渊源于西汉初期,系刘邦的谋士护军中尉陈平在“白登山战役”献计突围中首创(见2002年第1期《发明与革新》载:《木偶戏始于汉代》)。继后,三国时期机械发明家马钧亦曾制作木偶,能栩栩如生地表现各种技艺。唐代大历年间,有人“刻木为尉迟鄂公,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见唐代文学家封演著《封氏见闻记》)。“窟儡子戏,……作偶人以戏,善歌舞”,“北齐后主高纬尤所好,高丽之国亦有之,今闾市…  相似文献   

2.
足球是世界第一大球,足球运动也是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众所周知,现代足球产生于英国,但是古代足球的发祥地,却是在亚洲的东方———拥有悠久文明史的华夏大地。中国古代的足球,叫“蹴鞠”、“蹋鞠”。“蹴”是用脚踢的意思;“鞠”即为用皮缝制的球。最初,球是中间充实富有弹性的毛发的实心皮球。古代充气的足球,是唐代开始出现的。说到中国蹴鞠的起源,大多以《轩辕黄帝经》中“黄帝令作蹴鞠之戏,以练武士”以及西汉刘向《别录》中“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为历史依据,说是从黄帝之时就有了此活动。从史实上讲,…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迷信的说法,认为遇到“两头蛇”是凶兆。在古籍中有一则《孙叔敖杀两头蛇》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楚国宰相孙叔敖少年时“尝杀两头蛇埋之,归泣告其母。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我今见之’。母曰:‘蛇今安在?’曰:‘恐后人见,杀而埋之矣。’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必有阳报。子不死矣。’”  相似文献   

4.
唐律之“戏杀”可概括为因“戏”而杀人,即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死亡.“戏杀”之罪过形式近似于现代刑法理论中的过失,行为外观表现为“共戏”,行为结果表现为“共戏”对象之死亡.“戏杀”在量刑上均比照“斗杀”减等而科刑,作为独立的罪名、独立的刑事法范畴,“戏杀”比照“斗杀”科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戏杀”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而这种独立性与完整性的欠缺,直接导致了法律实践中立法者与司法者对“戏杀”含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5.
"魅"之视野下的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魅”这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出自人类社会产生到现在,人类对自然之“魅”的理解有三种形式,即人类对自然的附魅、祛魅和返魅。通过对自然“附魅”、“祛魅”和“返魅”产生的原因和特征进行分析,可知自然之“魅”的附—祛—返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借助科学及文化的发展对自然的不断解构、建构活动。  相似文献   

6.
郭战峰 《科学中国》2006,(12):33-35
“圣婴”,即厄尔尼诺(EI Ni-no),厄尔尼诺(EI Nino)是西班牙语,“上帝之子”之意。  相似文献   

7.
郭炜 《知识窗》2007,(1):25-25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晋臣中行文子说:“君子之谋也,始、哀、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君子谋划一件事,对这件事的开始、发展、结果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不是很难吗?这里“三不知”说得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时“始、中、终”作了很详细的阐述:“‘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刘汉杰 《百科知识》2007,(12S):55-56
祈子,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主题,更是民众希冀人丁兴旺、子嗣绵延的起点。传统祈子之俗,手段稚拙而综杂:或求,求诸送子观音、子孙娘娘、麒麟等灵异;或送,此如湘、黔等地“偷瓜送子”之俗;或拴,如旧时北平之“百子堂内分外热闹,娘娘殿上供比山高,抽空还把那娃儿套”……麒麟送子是诸多民间祈子之俗中的一种。那么,麒麟是如何从民众信仰的灵兽脱胎成送子灵物的呢?  相似文献   

9.
正毽子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踢毽子运动的娱乐性和灵活性使它深受师生的喜爱,是学校体育教学中常见项目之一。在体育课堂中,踢毽子教学的组织方式有很多,不论哪种方式,在课堂练习中都以计算踢毽子的次数为主要组织形式。目前体育教学中所用的毽子都是市场上的普通毽子,而我将微型计数器和毽子改装组合,可自动计算踢毽子的个数。一、方案设计针对市面上现有毽子的特点,提出以下设想。1.更换毽球的材质,以便安装计数器。  相似文献   

10.
韩菽筠 《科教文汇》2012,(2):160-160,169
五音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唱腔婉转、妩媚,素有"北方越剧"之称。其发生、发展、定型经历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和五音戏四个时期,曾广泛流行于山东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音戏地方特色浓郁,方言纯朴自然,娱乐性强,极易引起观众共鸣。近年来,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给五音戏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冲击,但同时在各界的保护和推动下其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