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α-收敛和β-收敛对我国内地30个省份的教育差异进行分析发现:1990—2002年期间,我国教育发展存在α收敛和β绝对收敛,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在不断缩小;而2002—2007年期间,教育发展总体呈现发散趋势,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随之扩大,但是,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内则呈现显著收敛,差异在不断缩小,呈现了“俱乐部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2.
通过σ-收敛和β-收敛对我国内地30个省份的教育差异进行分析发现:1990-2002年期间,我国教育发展存在σ收敛和β绝对收敛,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在不断缩小;而2002-2007年期间,教育发展总体呈现发散趋势,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随之扩大,但是,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内则呈现显著收敛,差异在不断缩小,呈现了"俱乐部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3.
区域间教育得以协调发展是实现教育公正与平等原则一个重要体现,而我国省际教育的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影响区域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采用"经济收敛"的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城市教育省际差距及其收敛的情况。研究结果说明:在2005年实行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后,从2005到2012年,各省份城市的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教育公平程度改善;各地区之间的城市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和教育公平差异也开始缩小。省际教育发展差异受各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较大;而教育公平的省际差异则主要源于各省份原有教育公平程度,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统计并核算出2005-2012年除港澳台外我国31省份各城市的平均教育年限与教育基尼系数可以看出,教育发展省际差异与教育公平省际差异均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教育发展省际差异有β收敛的趋势,而教育公平省际差异没有β收敛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1—2020年6岁以上残疾人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结果,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间及区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殊教育发展状况。结果表明:我国特殊教育公平程度有所提高,教育基尼系数由2011年的0.313下降至2020年的0.308,整体处于相对合理阶段,平均受教育年限在6.33—6.53年之间,受教育程度普遍处于小学阶段,但仍有近一半的省份未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区域间特殊教育发展不均衡,东部与中部特殊教育公平差距呈缩小趋势,西部与中部特殊教育公平差距呈缩小趋势,东部与西部特殊教育公平差距较大且呈扩大趋势。特殊教育不公平程度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趋势,西部各省的教育公平差距最大。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全国教育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在对西部10省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本中的核心理念、战略目标、资金保障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西部与全国、西部省份之间的教育发展规划具有较高重合度与较大差异性并存的特点。探讨此问题,将有助于西部各省落实规划任务,实现区域教育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6.
根据二十字总要求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空间β收敛模型测度和考察2012—2021年中国乡村振兴及5个维度发展水平、动态演进和空间收敛特征。研究结论表明:基于熵值法测度结果,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但考察期内平稳上升,不同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5个维度指数大小依次为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生态宜居;基于核密度估计结果,全国与中部地区呈现高水平集聚、西部地区呈现高低水平集聚、东部地区未呈现明显的高低水平集聚现象,不同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绝对差异逐步缩小,全国分布极化现象不断改善,不同地区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基于空间β收敛结果,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存在明显的空间β收敛,并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所控制的差异化经济特征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空间收敛。  相似文献   

7.
对比四个教育现代化指标的区域分布后,认为东部地区的教育现代化程度高,西部与东、中部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进一步用泰尔指数对其区域差异进行估量,发现东部各省区间的差异最大,但趋于收敛;西部差异较大,虽有缩小迹象,但速度较慢,教育经费的省际差距不断扩大;中部省区间差异小且总体下降,教育经费的省际差距也呈扩大态势。  相似文献   

8.
选取区位商指数作为测度指标,对1997—2010年我国31个省市旅游产业、星级饭店和旅行社的集聚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运用面板数据协整检验、估计分析与因果检验,考察全国范围内以及东、中、西部旅游产业集聚及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全国大部分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呈逐年提升的态势。东部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整体上明显高于中、西部。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与此同时,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全国范围内以及东、中、西部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同方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参考我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借鉴国内外教育综合发展指数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我国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根据该指标体系对我国和各地区教育综合发展指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但东、中、西部地区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和特点,东部地区较高而西部地区较低;各省份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大部分省份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均衡性较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改善,能够促进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地方高校是高校队伍中的主力军,其科技创新水平是评估中国高校科技创新整体质量的重要标准。文章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对中国31个省份的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算与评价,发现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呈年度间波动态势,但总体增长趋势不明显,且地区间科技创新水平及结构的差异性较为突出。文章采用σ-收敛、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差异进行收敛性检验发现,不同地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年度间均未呈现总体收敛的趋势,仅在部分年度收敛;全国总体及各地区均不存在明显的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β-绝对收敛态势,地区间的差距在逐渐变大;所有地区的地方高校科研效率均呈现β-条件收敛的趋势,地区间分化呈现均衡态势。据此,文章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发与合作、深化产学研一体化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