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战线》编辑部来信:“新闻界同志看《政协小记》之后,说你写的很有特色,希望你谈谈写小记的体会。”班门弄斧辱承夸奖。我这个自充的业余专栏作者深为感激。我在政协开会期间承担这个角色,一半是出于老朋友的怂恿,更重要的一半是想借一点压力,考一考自己能不能写千字文。写完了十三篇,松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2.
写完这《高粱红了》第三部的最后一个字,不禁大大松了一口气,但内心深处却又觉得忐忑不安。为啥?这便是我要在这里说的话。写这部书,是在一九四八年辽沈战役之后便动手了的。那时,我并没想写什么“三部曲”,只是被那些为保证锦州解放,  相似文献   

3.
《新闻战线》编辑部来信:“新闻界同志看《政协小记》之后,说你写的很有特色,希望你谈谈写小记的体会。”班门弄斧辱承夸奖。我这个自充的业余专栏作者深为感激。我在政协开会期间承担这个角色,一半是出于老朋友的怂恿,更重要的一半是想借一点压力,考一考自己能不能写千字文。写完了十三篇,松了一口气,这匹老马总算能跑到终点,看来还可能有几年继续我的笔墨生涯。内行人看了没有摇头,不免受宠有愧。写文章越长越容易,要是限定在一千字之内,把文章写好,我原本是没有把握的。如果不借一点外力,我下不了笔。对我来说,凡是不大有把握的事,要我主动地去做,总是不大容易,特别是那些大可不必去做的事,更是懒  相似文献   

4.
卢弘 《军事记者》2012,(10):53-53
如果说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感染和影响了一代代中国青年,军旅作家西虹的同题作品,则鼓舞和教育了一批批人民战士。就在新中国诞生的头一年,我所在的“三野”部队小说报上,以几个版的篇幅,转载了一篇既似小说又像报告文学的长文,标题只有一个字:《家》,作者是“四野”的西虹。  相似文献   

5.
一道 《出版史料》2001,(1):69-69
《隔膜》是叶圣陶的第一本小说选集。它的出版经过,叶圣陶说:“《新潮》出版的时候,顾颉刚兄要我写小说,我就写了几篇寄去。写小说并不是那时候才开头,在五六年以前我就写过二十来篇,多数是文言的,有三四篇是白话,从印本撕下来自己订成一本,一直没有想起印什么单行本,到现在,那本子不知道哪里去了。再说给《新潮》写了小说之后,接着《小说  相似文献   

6.
巴金在《怀念曹禺》一文中说:“靳以把家宝的一部稿子交给我看,那时家宝还是清华大学的一个学生。在南屋客厅旁那间用蓝纸糊壁的阴暗小屋里,我一口气读完了数百页的原稿。一幕人生的大悲剧在我面前展开,我被深深地震动了!就像从前看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一样,剧本抓住了我的灵魂。我为它落了  相似文献   

7.
由于平日与文字打交道的机会较多,我逐渐爱上了文学。四年前开始学习写作,先是写小说,未果。其中一篇我自认为写得不错的小说稿先后投给八家文学期刊,均被退回。我想大约自己不是写小说的材料,便转而改写杂文。还好,头一篇寄出去一个月便在《陕西日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之后,我便以写杂文为主,间或写点散文、科学小品之类的“报屁股”文章。日积月累,如今竟也发表了近二百篇、三十万字的东西了,只是对写小说一直视为畏途。去年,《西安晚报》增辟《终南》文学作品专版,我偶然心血来潮,尝试着将三年前屡投屡退的小说稿《极限等于零》寄往该报。一个月后收到退稿,当时我实在没有勇气拆开信封,便随手扔在抽屉里,继续写我的“报屁股”文章。几天后,妻子整理抽  相似文献   

8.
杨义和他的《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孙郁我曾写过一篇谈杨义的文章,登在《人物》杂志上。那时是因有感于他独自治《中国现代小说史》,写了许多感慨的话。一转眼,五六年过去了,我们偶然相见,谈起天来,知道他已钻进故纸堆里,搞起古小说的研究来了,从现代小说研究,转向...  相似文献   

9.
乍看到陈祖芬的《让我糊涂一回》(河北教育版“红罂粟丛书”之一种)的书名,着实令我莫名其糊涂了。这是报告文学还是小说抑或其他?待读过了一篇又一篇,才明白无误地确认这是一部随笔。心想以写报告文学著称的女作家陈祖芬,何时舍弃了心中所爱而移情别处?其实怪我孤陋寡闻,这已是她的第二本随笔集了。初识陈祖芬这个名字,是十几年前在报章上看到的一篇报告文学《祖国高于一切》。十几年过去了,这篇文章仍记忆犹新。主人公是一个留德的知识分子,当他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抛弃了在德国的优裕生活,忍痛与德国妻子离了婚,带着三个孩子和一吨重的书籍回到了祖国。但在“文革”中,这个内燃  相似文献   

10.
已故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的代表作《黄金时代》曾是大陆学者获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的首部作品。对此,王小波曾感慨道:“这小说用了我很多时间和才华,写得很精致,倾注了我对小说的许多想法。性是一个人隐藏最多的东西,是透视灵魂的真正窗口,这点《黄金时代》写得有些境界。”  相似文献   

11.
1978年3月31日全国科技大会闭幕时,8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我的这个发言,与其说是一个老科学工作者的心声,毋宁说是对一部巨著的期望。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正待我们全体科学工作者和全国各族人民来共同努力,继续创造。它不是写在有限的纸上,而是写在无限的宇宙之间。”  相似文献   

12.
《中国记者》编辑部:贵刊的前身《新闻业务》1986年第10期刊登了我写的一篇采访札记:《旅途奇遇》。文章刊出后有的同志来问我,“你所写的事儿是真的吗?”言外之意是非常明白的。更有不客气的,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好家伙,编得挺圆。这算小说还算新闻?”开始,我对这些都一笑置之。我有什么必要编一个故事当新闻作品发表呢?其实,这番奇遇本来并没有准备写出来发表,与一个外国人萍水相逢,当时实在没有想到问问他的尊姓大名,与他的交往只不过是尽尽义务,想帮这个异国大孩子一把(作为一名记者,这也是一个值得记取的教训)。后来又有一位同志来问我,既然是亲身经历,为什么偏偏不知道那位日本青年的姓名?作品发在新闻  相似文献   

13.
真的是很久不看小说了,人过40岁,似乎看透了人世,身旁的人和事都难以相信,更不用说那些杜撰出来的东西了。可就在新千年即将开始的时候,我竟然3天没动窝,读完了一本30多万字的小说——《沙祭》。 3天来,我混入书中的人物中间,走进了寒风刺骨黄沙弥漫的大沙漠,走进了近乎残酷的陕北高原,和他们一起唱、一起跳、一起哭、一起笑。是的,这3天是我近几年少有的美丽的日子。窗外下着雪,屋子里弥漫着陈美醉人的小提琴曲,那时而激昂,时而悠扬华丽,时而悲怆的旋律,就像是专门为这本小说配的乐曲,形成了一个奇异的氛围。我突然发现,现代与传统、都市与乡村、富丽与贫困是可以如此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沙祭》讲述的故事遥远得恍若隔  相似文献   

14.
《文心》是我的父亲和岳父一同编写的。单行本在1934年6月由开明出版,到如今将七十年,还有出版社在印行。初版的封面上印着个副标题《读写的故事》,记不得哪一年取消了,可能因为谁都知道,这是一本用小说体裁讲阅读和写作的书。文学作品自古以形式分为诗歌、戏剧、散文、小说四大类。为什么以小说为形式写的《文心》,从没人说  相似文献   

15.
一、您是什么时候发表处女作的?那时有多大年龄? 我现在以写小说为职业,第一篇正式小说,是1956年11月发表的短篇《喜鹊登枝》。然而,我的文学生涯,是从写小演唱、诗歌,故事和新闻报道等开始的。这方面的手稿被变成铅字的,应该算我的真正的“处女作”。我写的第一篇故事,题名《姐姐进步了》,刊于1950年10月的《河北青年报》上。那年我18岁,在区委搞青年团工作。有一次我请假回乡探亲,途经姐姐家的那个村,就顺路去看她。在家里扑了个空,跑到地里才见她正跟男人们一块干重体力活计。这情景在当时来说是件新鲜事  相似文献   

16.
我曾经采访过许多人,但是采访同行还是第一次。坐在我面前的这位年轻人已经不是第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了。十二年前,当他还只有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写了一部反映小学生生活的十五万字的小说,引起了天津新闻界的注意。现在,他又由于在一九八三年全国新闻测试中,以总平均九十二点三分的优异成绩取得第一名,又一次受到了同行  相似文献   

17.
是不是搞专业创作才是给自己做“衣裳”,而当编辑就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从我这个过去摘专业创作、而今主编一报一刊的亲身感受是:读来信,编来稿,接待作者,主持笔会,不仅仅是为别人做嫁衣裳,同时也给自己做了一件件漂亮衣裳。 这,使我想起了五六十年代,那时,我在襄阳地委办公室工作,一方面要下乡搞调查研究,写调查材料;一方面还要协助领导起草公文和会议报告。忙不忙呢?忙得很,有时能三天三夜连轴转。按说,如此忙,还能业余搞创作?可恰恰这时,是我习作高峰期,小说、话剧、电影三套锣鼓一起打,《典型报告》、《万紫千红才是春》、《财政部长》、《小学里的“大学生”》、《“啥都管”与“只管己”》等作品不是进入学校课本,就是引起文艺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论,几本小说  相似文献   

18.
冀振武 《出版史料》2007,(2):122-125
巴黎赛纳河里圣路易小岛上,有一套散发着书香气的居室,那是旅法华人翻译家李治华先生的寓所。李先生1915年生于北京,从私塾到小学,就对语文有着特殊的兴趣,九岁时已识得五千个字,过两三年看小说自然不成问题。那时看的是《七侠五义》《小五义》《施公案》之类的石印本小说。  相似文献   

19.
今天,对于中国45岁以上的人来说,几乎每个人的经历都可以写一本书,一部电视剧,因为这一代经历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太多太多了。现在,当我看到祁念曾《新闻探索与实践》的书稿时,非常感慨:在几十年的风雨中他以执著的精神,坚韧不拔地探索着。无论是在“文革”的动荡中还是在工厂的日子里,无论是在执教的年月里还是在当记者的今天,他总是在想,在写,在探求人生、社会、艺术的真、善、美。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一代人来说经历就是一种财富。一个有志向的人生活在世界上,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以为是探索精神。这种精神,对于…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渊博的知识既来源于革命的实践,也来源于对文献的利用。毛泽东同志从八岁开始读书,一直到十三岁才离开本地的私塾,其间读了具有人民性的《西游记》、《水浒》和《三国演义》等小说。他读这些小说极其用心,在书上打了圈、点等记号,或写上批语。这是毛泽东同志一直保持着的一种优良读书习惯。从十三岁至十五岁,由于父亲需要帮手,使这个极爱读书的少年辍学在家,在田地里劳作。除了农活和帮助父亲记帐,毛泽东同志仍旧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