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增加探究性试验激发学生兴趣。 如在讲授“摩擦起电”时,倡导学生从多角度自制教具,帮助教师演示“摩擦起电”,效果会较好。若再增加一些探究性试验,例如,提出问题:“摩擦既然能生电”,那么“摩擦能否生磁”?  相似文献   

2.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所带正电的电荷跟核外所有电子带负电的电荷相等,原子处于不带电的中性状态.当中性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时,原子核所带正电的电荷跟所有电子带负电的电荷不相等,物体就带了电.用摩擦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在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原子核失去电子,从而该物体带正电,而另一物体由于得到这些电子而带上等量负电.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后,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后,有机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这种用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电荷之间相…  相似文献   

3.
问: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答: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即电子的得失过程.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摩擦起电不是“生电”,因为电荷是不能创造的.电荷本来就存在于物体中.构成物质的原子中,其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通常这两种电荷的电量相等,所以不显电性,两物体摩擦后,原来存在于物体里的正、负电荷重新组合,但它们的总电荷数仍然不变.问: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答: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因而物体呈中性.由于不同物体(如毛皮与硬橡胶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  相似文献   

4.
如何将自然教学从“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呢?近几年,我在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中作了有效的尝试,收到了良好效果。一、激起兴趣,引发参与意识教学中,教师要有虑识地激起学生对设计实验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实验设计活动。例如:教学《摩擦起电》一课,教师拿出一个用吹塑纸做的大钥匙,请学生挂上去。因为黑板上没有钉子,学生无法挂上。  相似文献   

5.
读了《小学自然教学》1994年第5期湖北荆门市麻城乡邓冲小学刘远政老师写的关于“摩擦起电可以听见”一文后,我在其它杂志上又看到类似问题,就是被摩擦后的物体不能使氖灯发亮。本人在教这一课时,通过多次的实验和探索,成功地做出了三种不同的实验:摩擦起电能吸弓[轻小的物体,手摇静电感应器能使学生看见和听见电球上的电火花和噼啪的响声,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后接触氖灯能使氖灯发亮,所以摩擦起电也可以“看见”。摩擦起电不能使氖泡发亮,造成“看不见”的原因,关键是实验操作时方法不对。  相似文献   

6.
让学生认识物体摩擦后能带电 ,并且能吸引轻小东西 ,这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 ,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1 “魔术”激趣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情感低年级学生的情感是比较容易调动的 ,但要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极其不易的。于是 ,我从学生最感兴趣 ,能让他们着迷的“魔术”导入新课。如教《摩擦起电》 ,首先拿一块吹塑纸往黑板上贴不住 ,放在掌上粘不住。此时老师在讲台上转一圈 (在转身时把吹塑纸放在身上摩擦 ) ,再往掌下粘 ,无论怎样晃动也掉不下来。老师再转一圈 …  相似文献   

7.
我在教过渡教材第六册《摩擦起电》时,也有和宜昌市西陵区得胜街小学李西珍老师同样的感受。物体经过摩擦能吸引起轻小的纸片,这个实验并不难做。用氖泡去接近摩擦过的玻璃棒,使氖泡发亮,这个实验我每次都是以失败告终,大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六年级学生求知欲较强。我想,以往的实验都是用视觉来说明物体摩擦起电,能不能用听觉来说明物体摩擦起电呢?这个实验我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做出来了。  相似文献   

8.
我教义务教育教材《自然》第三册第十三课《摩擦起电》时,本想通过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体验出“物体摩擦后能带电,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东西(纸屑、泡沫、碎片等)”的原理。但是教材上的第二个实验:“用氖泡去接近摩擦过的塑料尺,看有什么现象发生”时,学生怎么做也看不出效果,不管怎么摩擦,氖泡总是不  相似文献   

9.
1.为什么摩擦能使物体带电? 答.由物质的结构知道,组成物质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组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的同时,又有脱离原子核的吸引成为自由电子的倾向。在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摩擦中,使某个物体的核外电子得到能量而离开原子。这些电子有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去,从而使两个物体都带电。  相似文献   

10.
初三电学的第一堂课“简单电现象”中的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要讲授人们认识电的历史,要做物体摩擦后吸引轻小物体、同种电荷及异种电荷的相互作用、验电器等实验,讲述生活和生产中的静电现象等,从授课老师的板书看,几乎都抓住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相似文献   

11.
开展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之初,我就强烈要求学校购买一块“磁性黑板”挂在教室中,尽管所有的人都无法理解“磁性黑板”与“成功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然而实践证明,这块“磁性黑板”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协助指导教师把握活动方向、调控活动进程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简直是无可替代的。那么,“技术上”如何操作这块“磁性黑板”呢?很简单:指导教师、学生对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建议、疑虑以及活动过程中的困惑等都可以直接写在这块“磁性黑板”上,或者以纸条的形式用磁铁固定在上面。然…  相似文献   

12.
在教《摩擦起电》一课时,我先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做塑料尺、笔杆等与头发(或别的物体)摩擦后的吸引小纸屑的实验,从而理解“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这一性质,接着教师讲解“正电”、“负电”和“同种电互相排斥,异种电互相吸引”的概念,并做相应的实验,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有两点做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万事开头难,一节成功的科学课必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怎样设计一个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开端呢?下面结合几个成功的例子,谈谈自己的看法。案例1在教学《摩擦起电》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下面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好吗?”边说边把事先准备好的小气球,偷偷地在衣服上摩擦几下(摩擦起电),然后粘到额头上,再做一个鬼脸。魔术立刻吸引了学生,做完后问学生:“这个魔术有趣吗?你们想亲自试一试吗?”学生纷纷举手。接着我便引导学生每人做一遍,并分组举行比赛,看谁学得最快最好。由于魔术操作十分简单,所以…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过程中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在备教法上我做了深入的实践和探索。在电学部分的讲授中 ,我不失时机地采用类比的方法 ,讲解电学知识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摩擦起电和自由电子。由于物质由分子构成 ,分子由原子构成 ,原子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在核外做高速运转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 ,电子带负电 ,它们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使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当两种物体接触摩擦时 ,实质上最外层电子相互接触摩擦机率大 ,据摩擦生热的原理 ,最外层电子由于摩擦而本身内能增加 ,这样本身具有的能量远远超过原子核对它的相…  相似文献   

15.
我教《摩擦起电》一课时,小朋友们在理解了“摩擦后的物体带静电,带静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后,我就让他们做摩擦起电实验。小朋友们有的把纸剪成纸屑,有的把泡沫塑料弄成一颗颗的小圆柱……;有的用塑料小尺,有的用塑料笔杆……;有的在头发上摩擦,有的在衣服上摩擦……。他们兴致极高,做得非常入神……还有几分钟就要下课了,我刚要进行总结,忽然听到一个哭声:“老师,我衣服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都被  相似文献   

16.
摩擦起电     
活动目标:1郾识别一对经摩擦能产生静电的材料。2郾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3郾学习记录实验结果。活动准备:准备塑料小棒、塑料尺、黑色绸布、碎纸屑等实验材料,也可由幼儿自己寻找实验材料。创设主题墙饰“摩擦起电”,其中有关于摩擦起电的各种生活现象的资料,也有幼儿参与实验的照片、幼儿的个人实验记录表、集体的实验汇总表等。查阅有关摩擦起电的图书资料,同时,亲自用不同物品进行试验,思考在操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将要投放在科学区、图书区中的玩具材料和文字图片资料。活动过程:一、小游戏———…  相似文献   

17.
自然教学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求知——探索——研讨等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群体活动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一定要敢于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敢于放手让学生探索,不怕一时的“乱”,以求磨炼学生的探索能力。这是我第一次尝试放手让学生进行活动的真切体会。 教《摩擦起电》一课时,我按“老调子”事先准备了一根塑料棒、一根玻璃棒、一块丝绸布带进了教室。没想到学生不等我说完就拿起东西动了起来,这下我可慌神了,  相似文献   

18.
垂线、平行线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学生也能从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并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但有学生质疑:“我认为黑板的长边和短边并不互相垂直,虽然它们相交成直角,但黑板的长边和短边不是直线,因为书本上的定义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这位学生的分析深深地震撼了我,引起了我的思索,我认为他言之有理,教材中的知识出现了前后矛盾的现象:揭示垂线的定义后,接着举了几个例子,如黑板的长边和短边是互相垂直的,课桌面、书本面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因此,我认为垂线的概念可以这…  相似文献   

19.
《摩擦起电》一课中的第二个实验:用氖泡去接近摩擦过的塑料尺,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表象——验电笔中的氖泡遇电发光来证明摩擦过的物体确实带电。教师在实验中不论怎样摩擦塑料尺,氖泡也不会发亮,有的教师便用“箔片验电瓶”进行实验,学生能看到用未摩擦的塑料尺接触金属  相似文献   

20.
让学生动手做“摩擦起电”实验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肖素芳(431500)小学自然教材第六册里的"摩擦起电"的第二个实验,按书中设计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近氖管,氖管能发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难成功。我们同行改用毛皮或丝绸会摩擦塑料文具盒、塑料尺或唱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