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讨论现代汉语介词“对”的隐现问题。研究表明:“对”的省略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句法上,“对”字结构位于句首作状语;语义上,在“对”介引的成分与动词或动词宾语有隐性语义关系前提下,如果“对”后边的名词性成分中包含指示代词或疑问代词,“对”可以隐藏,如果该名词性成分是降格的受事论元,“对”也可以隐藏;音节上,“时”介引的必须是非单音节词。  相似文献   

2.
普通话“把”字作为动词、介词以及量词的用法在安庆方言中均有体现,此外,安庆方言中“把”字的用法还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在动词词性上,它所表示的动词义更加丰富,可以替代多个动词;在介词词性上,它除了介引一般宾语外,还具有介引双宾语中直接宾语的功能;在量词词性上,它可以表示动量词“遍”、“次”等,及与数词“一”组成“一把”表示副词“一起”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讨论现代汉语介词“对”的隐现问题。研究表明:“对”的省略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句法上,“对”字结构位于句首作状语;语义上,在“对”介引的成分与动词或动词宾语有隐性语义关系前提下,如果“对”后边的名词性成分中包含指示代词或疑问代词,“对”可以隐藏,如果该名词性成分是降格的受事论元,“对”也可以隐藏;音节上,“时”介引的必须是非单音节词。  相似文献   

4.
徐辉 《文教资料》2008,(7):32-34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点的一种句式,本文着重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分析"把"字句的谓语动词、介引宾语和"把"字句的语言效果.  相似文献   

5.
关于“把”字句,黎锦熙先生最早提出了“提宾说”,认为“把”字将动词的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王力先生则从“把”字结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角度提出了“处置式”。“把”字在上古汉语里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动词,《说文解字》:“把,握也。”大约在唐代虚化为介词,但仍保留动词用法。《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著)中称为“次动词”,《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中称为“前及物动词”,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把”字在“把”字句中不是谓语的主要成分,而成为一种“提宾”成分,另外有动词作为谓语的主要成分。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句法成分和句法位置,探讨了“对”字结构的语义情况。“对”介引的名词性成分跟句中其他句法成分有着复杂的隐性的语义联系。  相似文献   

7.
论“把”字句“处置式”的几种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字句在汉语使用中是常见的一种动词谓语句,也是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着颇多难点的一种句式。究竟什么是“把”字句呢?黄伯荣与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订二版)是这样下定义的:“‘把’字句又叫处置式……是指在谓语动词前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主动句。” 如果我们将“把”字句与一般动宾句比较,就会发现,“把”字句有强调作用,强调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施加影响和客体受到动作的影响之后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把”字句多选用具有强施动性和强影响性的动词来对介词介引成分加以“处置”。那么只有  相似文献   

8.
"经过"和"通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规模语料的基础上,比较分析现代汉语介词"经过"与"通过"在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上的差异,同时还考察了两者可替换的条件.通过分析认为:"经过"介引的介词短语中往往含有时间词或形容词,用以描述介引动作的具体过程,使之成为结果实现的必要条件;而"通过"的后接成分重在对实现结果必需的工具等的介绍,动作过程多是简单概括."经过"后介引的成分客观地叙述了实现结果的条件,而"通过"所介引的成分则带有实现结果的主观目的性.  相似文献   

9.
“为”类介词可以介引的谓词性成分,“为”类介词引导的各类的谓词性结构中,述宾结构、兼语结构和状中结构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上述的三类结构中几乎都有一个“核心动词”。由于“为”类介词自身所具有的语义,使得它对后面所带有的动词有一定的选择性,文章运用义素分析法,将经常出现在“为”类介词后面的动词做了归类。  相似文献   

10.
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从词汇意义、结构及意义、历史来源、语境制约意义四个方面来研究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玩”作为泛义动词可以代替许多具体动词,其词义和用法都相当丰富,但它并不是万能动词;它可以连带宾语、补语,“玩”和它的连带成分可以构成短语或动词在句中作谓语成分,“玩”可以带“着”“了”“过”;徐州方言“玩”的泛义性质也可以在历代作品中找到它引申的痕迹;词汇成分、语句、结构对“玩”的具体意义都会起到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1.
“把”的宾语与动词之间的关系是“受影响”关系,动词的后附成分(或宾语)和前加成分(状语)对这种关系有促成作用,“把”字句的主语是引起这种关系的原因。“把”的语法意义在于点明“受动词影响的成分是谁”。  相似文献   

12.
在语言运用实践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把”字句(就是用“把”字将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放在动词之前的一种句型),运用“把”字句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如果这些条件搞不清楚,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1、“把”字和没有“处置”性的动词连用。在“把”字句中,动词要有“处置”性,所谓处置性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把”字介引的对象施加影响,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没有处置意义的动词不能用“把”字句来表述。如:①有的说,要提高团员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不把这一点重视好,就难以开展这项活动。(1997年全国试卷第31题)  相似文献   

13.
吴辉 《考试周刊》2007,(4):49-50
语言的主观性指话语中体现的说话者的“自我表现成分,在语言中无所不在,只是表现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在含有情态动词“会”的句子中,除表示实义动词的“会”和客观描述“某人具有某种能力”的“会”外,说话人还可能把自己对“能力”的体验和认识投射到有关的事物上去,形成了主观性表达方式。本文运用“主观化”理论对情态动词“会”的各义项及其之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吃"和"食堂"     
文中分析了动词“吃”和名词性成分搭配的形式和语义结构,以及“食堂”一词的用法。通过对“吃食堂”语义结构的解析,指出语义分析中要注意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一、把字句合法的介引成分生成语法理论思想在实际语法研究中的最重要贡献就是用以解释某些句式存在的合法性,以及对这种合法性之所以合法作出推导证实并加以限定其合法存在的条件。譬如:在把字句中NPb(把字句中的把字介引名词简称,以下同。)的可确定充当成分为:NPb等于简单句、动结式和得字句中由动词(动词组)或者结构决定,可以自由后移并再次前移的位于动词的主语NP;以及动结式中由结构决定可以强制或者自由后移并再次前移的补语的主语NP;简单地说,就是NPb都是主语。因而,我们就能对把酒喝醉了、把山爬过了诸如此类格式句子的不合理的原因做出相关解释。具体解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北疆方言特色虚词"给"书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北疆方言虚词“给”虽已有学者研究,但一向缺少书证。书面材料证明:特色用法“给给”不是动词的重叠,后一个“给”是助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单音节动词+给”这种组合格式中单音节动词几乎没有限制。不能把“单音节动词+给+数量短语”这种格式中的数量短语都看作是补语,这里面实际有补语和宾语两种情况。对“‘把’字句末用‘给’,起第二人称祈使式作用”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句子的语气类型与“把”字句中用“给”这种语法结构无关。以语序来进行“给”的词性认定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7.
一、“以”字用法索源。“以”(),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作ued”,像把形。金文作像人用。《说文》:“以,用也。”《玉篇》:“用也,意也。”因此,它的本义是“用”和“认为”的意思,动词。在古汉语中,“以”的常见用法是作介词,使用频率高,仅次于“于”。介词“以”是由动词“以”虚化来的。当句子中的“以”带有宾语(宾语有时可以省略),并且它的后面又有谓语Z心词(主要是动词)时,它便与所带宾语组成介宾词组作谓语中心词的状语,有时用在谓语中心词后作补语。这时,它就退居为句子的次要成分,由动词虚化成了介词。“以”…  相似文献   

18.
对明潮州戏文《金花女》与潮汕方言中"乞"的用法进行考察,发现戏文中"乞"字可作实义动词、使役介词、与格介词与介引被动句施事的介词,而在潮汕方言中可作给予义动词、使役介词、与格介词与介引被动句施事的介词.对"乞"字的语法化路径与在闽南方言区的发展进行梳理,发现现代潮汕方言中"乞"字用法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之前,且在明代潮汕方...  相似文献   

19.
在古汉语中,介词常插入“所·动”式中间构成“所·介·动”式,例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出师表》)(“所”与介词“以”、动词“兴隆”构成“所·介·动”式)(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所”与介词“与”、动词“熙”构成“所·介·动”式)(3)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为出。(《荀子·议兵》)(“所”与介词“为”、动词“出”构成“所·介·动”式)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汉语“V到”这种语法结构演变的语言事实来看,“双音节动词V 到”结构属于动介式短语。“单音节动词V 到”则比较复杂:有的已经成为复合词,有的仍然留有动趋式或动结式短语的痕迹。它们演变的程度不完全相同:有的已经完全虚化,有的还带有动词的痕迹。从配价、句式等角度可较全面了解“V到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