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全媒体时代,微博以几何式倍增的速率发展,并逐渐在各类群体性事件中突显其影响力。本文论述了群体性事件中微博传播的三个层面,并以此引出如何优化与完善群体性事件中的微博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2.
王珂 《青年记者》2012,(26):17-18
作为大众自媒体平台,微博成为许多重要新闻发布的第一现场。从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到唐骏"学历门"事件、方舟子遇袭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等等,这些突发和热点事件,其第一手信息都源自微博。微博的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介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挑战传统媒介的权利体系与话语权,赋予了公  相似文献   

3.
一个账号,一段140字以内的文字.一个提交发言的按钮,2010年,我们见证了中国"全民记者"从萌芽到爆发的全进程.见证了微博使得整个社会公民意识的提升.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储建国说,微博不是为推进民主而专门设计的工具,但这并不能掩盖它所具备的光芒.随着微博在公共事件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例如宜黄事件中的微博直播、河北大学事件中的滚动播报、上海献花事件中的集体呼应等等,微博已经显现出它在推动新闻传播和群体性表达上所能体现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谢佳沥 《新闻世界》2011,(12):112-114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体性事件在频繁发生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形式和新特点,其中微博在群体性事件中的频频“现身”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但长久以来,人们大都将目光集中于微博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负面作用和影响。而笔者认为,只要应用得当,微博一样可以成为政府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5.
在对于宜黄拆迁事件的微博传播分析中,研究者们强调了"意见领袖"在网络传播中的主导作用。但是在浙江湖州"织里抗税"事件的微博传播中,并没有出现主导传播的"意见领袖"。该事件的传播沿用了人际扩散的模式,在这种基于人际传播圈子的传播中,信息采用无中心的平等链式扩散,在信息扩散中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并受到人际传播中认知强调和归因错误的影响。因此,政府对于该模式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应该谨慎应对,找准网民怨恨目标和动员框架,并在微博直播向传统媒体转移的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微博的信息传播首先体现在由头信息的围观速度化,形成舆论势力;而微博的媒体性和微博客身份的多元化,舆论焦点易走进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和事件相关人的关注范围,促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实际解决;最后在微博的娱乐化传播中,权威遭到消解,事件的严肃性也被削弱,淡出公众的焦点视野。值得注意的是,微博的危机传播可能导致危机恶化,扰乱社会秩序和网络运营,应加强舆论引导和自媒体的新闻素质。  相似文献   

7.
传统媒体如何开微博?——媒体微博应用的战略和战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微博成为众多公共事件的重要舆论信息传播空间.微博使用者迅速增加,截至2010年10月20日仅新浪微博用户数就达5000万①.微博建立了一种新的传播平台,任何用户都有可能在这个全新的平台上,获得覆盖全国用户的传播机会.新浪微博中的草根微博"冷笑话精选"有170万粉丝(关注者),其每条微博的转发量以数千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个人维权与群体性事件频发,抗争政治成为了重要的公共议题。而微博这一社交媒体的出现,可能对抗争政治表达提供一条新的道路。2012年8月,湖南永州市"上访妈妈"唐慧被劳动教养引发的微博抗争政治事件就是这种新兴表达方式的一次典型表现,本文通过对本次事件中抗争机制与过程的分析,探讨微博抗争政治事件中,以律师为代表的新意见领袖以及其他传统意见领袖是如何通过微博行动的,由此进一步探索微博这种新的社交工具在抗争政治中扮演和有潜力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生活 我更愿意回顾一些重要微博的开通,带给我的激动. 2012年11月9日,"国务院公报"加着蓝色的大"V"发出了第一条微博;同年7月22日,北京的大暴雨罕见,《人民日报》微博凌晨4点正式发声,在这一暴雨事件中进入微博领域,滚动播报救援动态.  相似文献   

10.
浙江温岭虐童事件2012年10月24日,一个身穿豹纹外套的年轻女孩双手提起一个4岁男童双耳的照片在网络上被疯传。第二天,温岭警方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刑拘了照片上的虐童女教师颜艳红,又以涉嫌寻衅滋事行政拘留了帮助拍照的童某。11月16日,温岭警方依法释放颜艳红。21日,新华网首页图片新闻报道"温岭虐童女老师外出打工,不愿向受害者道歉",整个事件到此算是告一段落了。温岭虐童事件表现出以下传播特点:第一,传播主体特殊,即"本地微博达人+本地公安微博+机构微博+微博意见领袖"。在新浪微博转发这张照片的"温岭陈宇航"是事件发生地温岭人,  相似文献   

11.
2011年春节期间,一起非常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就是微博"打拐".1月25日,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在新浪微博呼吁"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得到了网友热烈回应.一些被拐卖儿童已经被顺利解救. 我们首先关注一下在这起事件中起关键作用的新媒体--微博.在去年著名的浙江"钱云会案"中出现的公民观察团,以微博小试牛刀,公民观察团赴现场考察,充分发挥了公民的监督作用,是媒体促使公民参与的一个范例.而此次的"微博打拐",也是社会力量借助微博,与传统媒体一起救助乞讨儿童的公民行动.  相似文献   

12.
微博报道的三种方式1.把微博作为重要新闻线索来源许多媒体及其从业者都积极通过微博搜索及转发功能,完成新闻线索收集和突发事件报道.今年发生的许多热点新闻,如"郭美美事件""抢盐事件""南京梧桐树事件"等,均是微博的现场爆料引发传统媒体跟进报道.  相似文献   

13.
微博VS传统媒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士海 《传媒》2010,(10):58-59
2010年2月21日,在上线不久的人民网"人民微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名字也引起舆论广泛关注.2010年3月4日,新浪CEO曹国伟在新浪2009年度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上透露,新浪微博用户群已达500万.人们不由感叹,中国的"微博时代"到来了.  相似文献   

14.
“微博事件”及其传播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10年至2011年3月的24个"微博事件"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什么是"微博事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微博事件在发生地域、所涉群体、事件类型、意见领袖、集体动员、微博舆论、传播状况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特征。  相似文献   

15.
名人微博影响力探析——以姚晨微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晁姝蝶 《青年记者》2012,(14):72-73
微博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公共事件中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新浪微博名人人气榜上,演员姚晨的粉丝数量排名第一,被称为"微博女王".名人在微博中拥有大量的粉丝,其一言一行备受关注.为什么名人微博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笔者以姚晨的微博为个案,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姚晨的相关微博及其微博评论为样本,进行统计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6.
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及至2011年,"王功权私奔"、"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达芬奇事件"、"卢美美事件"、"小悦悦事件"等无不显示微博在社会公共议程设置中的主导性地位,加上传统媒体的跟进,更是放大了这一议程发展过程,使新闻事件产生空前的裂变式效应。笔者  相似文献   

17.
叶萍 《青年记者》2012,(15):43-44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在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下面,笔者就传统媒体如何借力微博传播平台拓展新闻信息来源渠道,增强互动功能吸引网络受众,提升媒体品牌影响力等作一探讨. 利用微博平台,拓展传统媒体信息来源渠道,强化采访功能 美国有研究称,70%的突发性事件的发现都始于微博.在中国,从2009年微博诞生至今,微博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李开复离开谷歇中国"、"方舟子炮轰唐骏造假"、"郭美美炫富"事件等社会热点,无一不是从微博发端而成为传统媒体报道的新闻焦点.  相似文献   

18.
微博正在改变传播方式 从2010年的舆论热点可以看出,除了传统媒体自主调查并披露引发的热点外,由网络引发的热点大部分起源于微博,或在微博上得到当事人的回应.2011年春节发生的微博"打拐"事件,更使"微博"一词成为2011年春节最主要的关键词,微博的力量已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9.
廖倩仪 《新闻世界》2013,(6):166-168
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探讨针对钓鱼岛事件网上的言论聚集和舆论走向,归纳新媒介环境下的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属性和特点,并对“政务微博”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政府如何应对新媒介环境下的群体性事件,从而提升新媒体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20.
对微博的再认识无可否认,微博正日益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媒介)形式.但是,在微博火爆的背后,其内容真实性却不像传统媒体因有制度化的审查体系而得以充足保障.也正因此,由微博引发的多起"涉假新闻事件"已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比如,2010年12月6日晚8时许,新浪微博有人传播"金庸去世"消息,不明真相的网友疯狂转发.某刊物负责新媒体的一位编辑下班后看到这条微博,于是在家登录该刊新浪微博官方账号,以该刊名义发表类似内容的微博.因为没有注明转发,很多网友误以为是该刊核实并首发的消息,出于对该刊传统媒体公信力的信任,纷纷信以为真,于是大量转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