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洪杰 《地理教育》2014,(Z1):19-21
正一、知识构建鲁教版"人口迁移"一节编写依据的课程标准内容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一课标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及其特点;二是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是能够联系实例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并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当地人口迁移的特点。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从本节标题看,教材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人口的  相似文献   

2.
一、知识构建 鲁教版“人口迁移”一节编写依据的课程标准内容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一课标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及其特点;二是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是能够联系实例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并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当地人口迁移的特点。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 1.教材和"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人口迁移"是湘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三节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一、考纲要求 1.人口的再生产: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人口的增长. 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 3.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二、专题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 2.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 人口迁移是人在空间位置的移动,它是人类固有的社会现象,客观上可以促进民族、种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人口迁移的发生,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它受生产方式和社会性质制约。本节“人口的迁移”是人口机械增长的表现,是引起人口增长的另一种原因。  相似文献   

6.
一、人口的变化知识梳理命题预测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增长模式的总趋势: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类型及特点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  相似文献   

7.
赵连明 《地理教育》2014,(Z1):31-32
正一、教材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主要途径。而人类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与变化,因此,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通过人口增长模式的学习与探究,让学生正确理解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为准确理解环境与人口容量、人口迁移打下良好基础。教材首先以"历史  相似文献   

8.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本条"标准"的知识目标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的综合反映。在具体的人口迁移过程中,各因素的权重有所不同,因此要探究其"主要原因"。"标准"中行为动词是"说明",即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证明"或"详细解释"。"举例"二字是"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的行为条件,也是本条"标准"的重点,它要求学生能够  相似文献   

9.
安晓丽 《地理教育》2015,(Z1):137-138
一、教材分析本教材内容为湘教版必修二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一部分内容"工业区位因素"。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工业的区位选择",二是"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阅读教材后可发现,教材以人类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区位选择→主要地域类型为线索,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教学设计将湘教版教材部分内容做了微调,将集聚概念的理解放到"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中与"工业集聚"一起介绍,不  相似文献   

10.
重庆在清末民初人口的增加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重庆的开埠,一方面导致重庆商业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形成,增加了重庆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能力,吸引了不少人口迁移到这里;另一方面导致农村经济的破产,农民被迫离开了土地,大量迁移到重庆,转变成非农业人口.二是人口与耕地的矛盾,人口增长与耕地增长不成比例,重庆地区农村人口过剩,导致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相似文献   

11.
岳红香 《地理教育》2014,(Z1):33-35
正一、课标分析本节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要达成的知识目标,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的综合反映,在具体的人口迁移过程中,常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寻找其"主要原因";"举例"是"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的行为条件,人口迁移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要列举生活实例进行分析;行为动词"说明",就是要做到"分析证明"或"详细解释"。本课标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运用所给资料,在梳理地理事实基础上,分析人口迁移主要原因,探究"人地关系",建立正确、科学的人口观和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教材(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材以正文、活动及案例相结合的形式探讨了什么是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三方面的问题。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人口迁移的有关概念,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等。  相似文献   

13.
黄春玲 《地理教育》2012,(10):31-36
一、考点点击1.考点解读(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2)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4)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  相似文献   

14.
孟志三 《新高考》2010,(2):43-46
【考点扫描】 1.人口、资源与环境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在近几年高考中都有所涉及。如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国的人订问题和政策、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等。  相似文献   

15.
李葛川 《地理教育》2015,(Z2):122-123
教材版本: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一课时。课标解读:本课时内容课程标准有两条:"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的主题为人口与人种,主要内容由四部分组成: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内容较多分为两个课时完成教学,考虑到内容衔接在课时安排中笔者并没有按照课本顺序设计,而是将人口增  相似文献   

16.
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1.人口与城市(1)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学习人口与城市的基础知识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而人类自身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与变化,因此,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地理科学、历史科学等都涉及人口问题的研究。地理课程对人口知识的教学将限制在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的范围内,即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城市是人…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旨在从文化这一视野看人口,重在探讨地域文化(环境)对人口的影响。各个地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因素,人口迁移又为地域文化的融合和冲突提供了可能,而本节侧重探究地域文化对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迁移、人口观念等的影响。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人口与环境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本节课标内容是: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考点扫描(表1) 二、知能构建 1.人口的增长 人口增长指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是人口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人口数量的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增长可分为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自然增长即由一个地区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人口增长;人口机械增长指由一个地区人口迁移或流动导致的人口数量变化.  相似文献   

19.
陈茜  朱雪梅 《地理教育》2012,(Z1):53-59
一、直击高考考点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考纲解读】不同人口的增长模式是对区域人口发展状况的描述,也是对人口增长特点时空差异的描述。对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差异的分析是了解人口问题与环境关系的关键。该考点具体的知识要求主要有:影响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和时间差异;形成人口增长时间和空间差异的原因。在复习过程中,要学会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人口迁移与适龄人口教育问题的宏观背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迁移与适龄人口教育问题的宏观背景研究□汪明当前,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我国的人口迁移按照户籍状况变更与否可分为两类:一是暂时性人口迁移,即未改变户口所在地的迁移。暂时性迁移人口通称为“流动人口”。二是永久性人口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