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89岁的红军老战士仲世发住在天津警备区某干休所的一所普通的公寓中。在这所干净、整洁的公寓病榻前,我们见到了年迈体弱的仲世发。仲老见到我们很是激动,当听明白了我们的来意后。回想起当年红军长征。仲老的眼里禁不住流出眼泪。嘴里不停地说“红军长征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还提它干什么?长征路上牺牲的红军战士太多了,不讲它了,不讲它了……。仲老边说边擦眼泪。我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面对这位身经百战的红军老战士。让人不禁联想起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勇猛杀敌的场景。我们安慰着仲老,工作人员递上水杯。仲老的情绪开始稳定下来。沉思~会儿的仲老,给我们讲起了红军,说起了长征,忆起了过雪山和走草地的往事……  相似文献   

2.
我的父亲吴英德是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共产党员,生前曾担任隆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7年了,虽然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红军精神。父亲常给我们讲的红军长征故事已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脑海,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红色书籍《我的母亲——长征中最小的女红军》讲述了母亲和她的红军战友们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事迹,读后催人泪下,该书是21世纪又一部红色经典,非常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一支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同时也是一支热爱文化生活的队伍。为使广大红军指战员有书可读,毛泽东非常注重红军图书工作,指出这是建设人民军队,发展人民革命战争不可缺少的"第一个重大工作"。  相似文献   

5.
鄂豫皖苏区时期的优抚政策包括优待红军战士及家属、抚恤军烈属、安置红军伤病员三个方面。苏区政府设立相关社会保障机构,制定优待条例;分配红军公田,实行代耕制度;为红军家属提供各种生活优待;保护红军战士婚姻关系。同时,颁布抚恤条例,确保烈属与伤残战士获得物质补助、享受各种权利,褒扬革命精神等待遇,并有效实施红军伤病员的休养安置工作。鄂豫皖苏区优抚政策的实施,壮大了红军的队伍,鼓舞了红军的斗志,密切了苏区军民之间的感情,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双拥"工作制度的雏形。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 本刊2006年第7期发表了倪墨炎先生的《破解鲁迅茅盾"电贺"红军之谜》一文.在文中,倪先生提出了《鲁迅全集》中收录的"联名电贺"一信并非鲁迅和茅盾所写,而有可能是红军内部人士撰写等观点.  相似文献   

7.
序言     
《四川档案》2006,(5):1-1
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四川是红军长征经过地区最广、时间最长、最艰苦卓绝、最可歌可泣的省份。四川又是红军一、二、四三个方面军都经过的唯一省份,是经过的14个省中自然环境最险恶、敌我战斗最惨烈、党内斗争最激烈的省份。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分别于1935年5月和1936年5月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强渡金沙江进入四川境内。红四方面军从川陕苏区经阿坝直接北上,红军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内实现了两次成功的会师(甘孜,红军二、四方面军会师;懋功,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  相似文献   

8.
颜梅生 《档案天地》2009,(10):28-32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时.仅有30位女性随军,其余女红军干部、战士和家属则全部留在了苏区.对留下者而言。无疑意味着等待她们的是艰苦、斗争、等待、悲惨、壮烈。她们中,有的为了一句承诺.守望终生:有的未来得及留下姓名便战死沙场:有的不幸被捕.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红军唯一女师长的张琴秋,从苏联留学归国后,从地下工作逐渐走上战场前台。她率领下的红军部队英勇善战,取得了一场又一场战事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屡立功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四川境内行程一万五千里,历时一年零八个月,途经近70个县。四川是长征所经过的14个省中自然环境最险恶、敌我战斗最惨烈、党内斗争最激烈的省份,四川各族人民对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缅怀先烈业绩,弘扬长征精神,四川省档案(局)馆特别制作了“红军长征在四川”档案网上展览。  相似文献   

11.
李彬  刘文  靳道亮 《兰台世界》2016,(24):103-106
对红军在长征中夺取战场信息主导权的成功、作用及其原因进行了研究,指出战场情报信息的获取与相对优势的形成,是红军能够制定正确决策,成功实现战略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红军极少数的优秀无线电技术人员政治信仰坚定,专业素质过硬,具有顽强的钻研与吃苦精神,是红军夺取战场信息主导权的坚实基础;红军长征夺取战场信息主导权的成功启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人才对现代战争的作用,不断开拓"信息制胜"新领域。  相似文献   

12.
张俊 《军事记者》2004,(4):60-60
1935年9月18日,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到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随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也相继到达。在此地,中央曾召开重要会议,决定红军长征以陕北为“落脚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红军长征要在陕北落脚呢?对于这一原因,曾有过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谌许业  杨彦辉 《档案时空》2006,(9):F0004-F0004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跟随电视记录片《伟大长征》摄制组参加了红军长征通道的采访拍摄,为通道转兵与红军精神所感动。深深领悟到通道会议与通道转兵以及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的不畏强敌,勇往直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艰苦奋斗,独立自强;爱民护民,坚韧不拔的无产阶级彻底革命精神是留给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红军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红军这三大方面军前身却都叫“红四军”。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听说陕西省蓝田县蓝桥乡蓝桥街有一位叫马希旗的农民朋友,自办了一家红军档案馆,我们驱车前往,进行采访。  相似文献   

16.
佚名 《出版参考》2009,(12):23-23
西安事变前,一贯主张息兵御侮的张学良发生了从“清剿”红军到“资助”红军的思想转变,不仅给红军暗中创造军事行动上的便利条件,还多次赠送大批物资和现款援助处于危难之际的中国红军。解决了红军的燃眉之急,缓解了红军的生存困局。  相似文献   

17.
在墙洞里深藏64年的"红军借据" 在汝城县档案馆的库房里,珍藏着一份用土纸(毛边纸)、毛笔书写的红军借据. 1996年暮春的一天,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亨村村民胡运海挥着铁锹在墙角上来回铲动,准备砌一个新灶,为了施工方便和新灶的美观,他先把老灶墙上的黑壁铲去,突然,墙上露出一个洞,里面有一个用土纸包裹的东西.胡运海忙不迭地取出,原来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打开铁盒,里面竟是一张发黄的毛边纸,纸边缘部分已被蛀虫噬掉.  相似文献   

18.
2005年5月10日.某报有一篇新闻的标题为“枪手击溃红军”。这是一则转载新华社的体育新闻,说的是8日有“红军”之称的利物浦队在与“枪手”阿森纳队的英超焦点之战中,客场1比3负于对手。  相似文献   

19.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70年前的长征是那么遥远.对于我们这些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当年红军战士形象是高大却遥不可及的。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这支队伍为什么叫红军?浙江有过红军队伍吗?参加红军的是怎样的人?他们怀着怎样的梦想参加了红军?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在我们周围还有健在的红军战士吗?带着疑惑、好奇,我们这一群参加“现代传媒技术在档案抢救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的浙江传媒学院在校学生,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前夕追寻传说中的英雄。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伟大的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红军在长征途中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红军的性质、目的、任务,瓦解了敌军的斗志,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使沿途的人民群众了解共产党、拥护共产党,了解红军、支援红军,为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加强对敌宣传,动瓦解敌军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十分重视对敌军的宣传工作,把它作为动瓦解敌军,战胜敌人,增强革命力量的重要武器。正是由于红军在长征途中对敌军进行了各种有力的宣传措施,才收到了打击敌军、瓦解敌军士气、争取敌军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