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前的习作,从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到修改、讲评,教师多以说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常常是自己说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但学生兴味不浓,收效甚微.虽然有时也配以挂图、小黑板,但大幅图画制作不便,小黑板又篇幅有限,所以常常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感到力不从心.学生也普遍不得要领,写作欲望不强,没有积极性,习作一度处于"逼学生写", "学生胡编滥造、敷衍应付"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感到身心俱累.学生却常常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总是绞尽脑汁.费尽心力才写出一篇.但结果却常常是令人不满意。尤其是习作评改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在许多地区依然延续着“生写师改”的老套模式。而一些教师往往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以成人的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去评改学生习作.常常改得满纸通红.耗时耗力,收效甚微.真可谓是“吃力不讨好”。那么,如何使我们的习作批改更具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学生完成了一篇习作,都有一种急于知道老师如何评价的愿望。但是我们常常看到,每当老师将批阅后的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时,多数学生只是随意浏览一下,并没有认真研读习作批语,也没有主动修改作文。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我认为习作批语本身缺乏情感魅力是关键。因此,我在撰写习作批语时,不仅要求自己做到言之有物,更要做到言之有情,并力求做到“四忌四要”,  相似文献   

4.
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浅谈作文如何选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标指出:小学生平时要“留心周围事物”,“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此“积累习作素材”,表达个人“独特感受”,写出内容“新奇”、“有趣”、“具体”、“印象深刻”、“感情真实”的习作。但在现实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学工作者会发现学生的习作常常达不到课标要求。这与我们部分教师平时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了解学生生活有关。教师备课,注重备教材,轻视备学生.  相似文献   

5.
一、习作案例教学的构想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往往采用命题作文,要求学生按教师提供的题目要求进行写作,而这些题目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因此,无法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写作方法的介绍也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案例与习作案例进行,往往是把教师对习作的感悟、体会和方法抽象地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对习作产生一种遥不可及的畏难情绪,使习作教学走进一个“假、大、空”的死胡同里,学生常常感到“要我写”,而不是“我要写”。这种习作教学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总结出“习作案例教学法”,并运用到苏教版第九册《习作6》看图想象编故事训练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为学生的个性化习作提了许多建议。如“对学生的习作要求是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这种教学思想无疑是科学的,学生只有以自己的个性去习作,才会对习作产生兴趣,才有足够的信心去习作,才会写出有生命的作文。但是,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常常陷入误区,主要表现在:误区一:个性化就是求异化我们主张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意识、创新意识,但求异、批判、创新并不是先对…  相似文献   

7.
把生活引进课堂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山西张成山传统的作文教学,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其步骤是先打好用词造句的基础,然后写“放胆文”,但往往不重视学生观察分析事物能力的培养,因而作文教学最易成为说教型,学生的作文也常常空洞无物。近年来,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相似文献   

8.
当前,大多数学生的习作常常是假话、空话、套话满天飞,写文章常常枯燥无味,生搬硬套,没有鲜美之感,究其原因,这与学生肚中无“墨水”、缺乏生活体验、缺乏情感体验、缺乏优美词语的积累有直接联系,因此,想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必须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和语言材料,必须引导他们自主积累语言材料。积累,是写作的生命源泉。正如古人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要求,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产生习作兴趣,掌握正确习作方法外,必须要使学生有话可写,即采用以生活为素材习作、发挥想象习作、创设情景习作等习作方法,把“封闭式习作”转化为“开放式习作”。  相似文献   

10.
濮黎琴 《辅导员》2009,(23):33-33
“巧妇难为无米之饮”,语文老师常常为批阅学生空洞无物的习作而烦恼,学生也常为写什么而抓耳挠腮、左顾右盼。其实,作文除了与生活贴得更紧些外,平时所学和各门课程也能成为习作的资源,有机整合,就能让习作如虎添翼。  相似文献   

11.
贺连邦 《青海教育》2010,(11):30-30
作文教学是语文的“半边天”,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作文是起步阶段,是“习作”阶段,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但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学生常常谈“文”色变,视作文为畏途,他们写作文时,常常搜索枯肠,胡编乱造,敷衍完篇,应付了事,毫无作文的主动性和兴趣性可言。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随文练笔,让学生在被欣赏、  相似文献   

12.
杨启锋 《山东教育》2014,(10):35-35
作文评语是师生进行写作沟通和交流的重要载体。但现行的作文评语专注于学生习作结果等级的呈现,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没有充分向学生开放,被封闭起来,进而疏远了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距离。很多语文教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给学生作文下的评语,常常被学生“熟视无睹”,甚至看也不看。只能躺在习作里“睡大觉”,孩子们也无法从评语中获取写作的“养分”,导致作文评价的作用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3.
在习作教学改革的大潮中,语文教材中的习作似乎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不少知名特级教师做习作公开课,早已将教材中的习作元素丢至九霄云外,有的甚至直言不讳:“我从来不上教材中的作文课”;绝大多数的普通教师也常常是捧着教材苦思冥想而始终不得其法,课堂教学也是马虎了事、草草收场。事实上,以学校教育为基本模式,以教材学习为基本方式的习作教学,是无法脱离教材的。因此,习作教学不管如何改革,教材始终是学生感触习作、尝试习作的重要载体,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4.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对待差异,不少教师的态度常常是消极的:整班学生的作文不能“齐步走”,他们会埋怨;“小作家”写出了一篇不尽如人意的习作,他们会惋惜;“后进生”竭尽全力写出的习作,他们往往还会不屑一顾。其实,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多一点辩证法,具体分析、对待差异,我们就会发现,令人头痛的差异原本也是一种资源、一种动力。   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文教学如何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高年级作文     
表现时代变迁、生活变化这一主题的习作较多,但常常流于一般化。而本期《外公的“女较多,但常常流于一般化。而本期《外公的“女儿红”》选的角度则比较特别。小作者给文章开了一个很小的口子,以绍兴黄酒“女儿红”贯穿全文,从外公解放前喝“女儿红”是为了御寒,维持生计,到“三年自然灾害”时喝不上“女儿红”,再到如今喝“女儿红”是享清福,写出了时代的变化,生活的变化,脉络清晰,主题很鲜明。《门》也是一篇很独特的作文,小作者通过一扇扇门写出了学生生活的变化、受限制以及心中的无奈,是门将原本应该拥有的童年的快乐阻隔…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习作适合写简单材料,但是简单的材料写起来很难“挤”出一篇习作来!常常在要求只写“一件事”的习作里,写了多件事。硬是靠事件“堆”起一篇三四百字的习作来。这不能责怪他们不会审题,是没有学会写简单事物而“逼”的。事实上,任何简单的事物都含有不简单的因素,只要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给简单材料“曾加营养”,再简单的材料都可以写出一篇习作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一、误认为“习作”“作文”就是“文学创作” “习作”和“作文”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我国传统教育的深远影响和长期对“作文”的定势思维,普遍默认“习作”和“作文”就是“文学创作”。其原因有:一是我国古代教育多是以文学经典和典籍为教材,写作也就是进行文学创作,如吟诗作对,帖经,墨义,诗赋等。导致我们多数人延续至今的潜意识中仍然认为写作就是文学创作;二是当前语文教材选文多数是文学作品,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同时,也把写作和选文自觉不自觉地联系起来,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就以文学创作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相似文献   

18.
教师要给学生的习作以扎实的指导,单靠作文评讲是不够的。我觉得对学生的作文写好评语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我自己在下评语时常常感到没有什么把握。有时赞扬过分,有时又指责太甚,更多的是不能从学生的文章的实际出发,只是搞些一般的说教。这样的评语对学生帮助不大,自然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提到习作,很多学生会感到“头疼”、烦躁,甚至有的学生会“提笔色变”,得了作文恐惧症。不少教师也为学生“写不出文章”而感到烦恼。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其原因,对症下药,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习作、乐于习作。  相似文献   

20.
中学历史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艺术化、审美化了的教学,学生容易接受,也有利于孕育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道德。艺术化的教学注重交流的对象,偏向随机和情景的融入,虽没有规律可循,但建立在教育科学之上。缺乏艺术的教学,常常给人板着脸说教的感觉。中学历史教学追求艺术上的丰富多彩,是一种境界。境界“神入”了,教学才能“行云流水”。本文结合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些实例,谈谈对教学艺术“神入”的感受。那么,何谓“神入”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