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态生成"的课堂应该是原汁原味的课堂,它追求的是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教师理应善待生成,让"生成"成为顺应时代要求的"望远镜",从而让学生的探究学习向更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2.
课堂提问要做到既能"散"又能"聚"。所谓"散",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在课堂上自由、自主地探究问题;所谓"聚",就是指在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信息进行必要的归纳和再生成,从而使学生自主获得的知识明确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教育者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也意味着课堂教学随时都会有"意外"发生。面对这些意想不到的"意外",教师应该如何处理,才能促进课堂精彩的生成呢?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例,分析教师如何善待"意外"、巧妙处理"意外",促进课堂生成,让数学课堂因"意外"而精彩。1.善待"意外",拓宽学生思维"错误"也可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前提是教师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智慧地处理。在面对突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4,(A4):52-53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享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学生由于年龄小,认知和经验缺乏,自主学习时会对课文的理解产生偏差甚至错误的认识。如果老师不及时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和认识引到正确的轨道,那么不但教学脱离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出现课堂"意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因为课堂是师生、生生不断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师生之间知识、情感不断碰撞、整合、调适的场所,教师再完美的预设也可能出现变化。作者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就遇到突发的教学意外,于是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采取得当的措施,变"被动"为"主动",化"意外"为"必然",让这些"意外"成为课堂中鲜活的教学资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在小学课堂的即时生成中,随时都有"意外"生成,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出现偏差,难免会有理解或解题上的错误出现。作为教师,要珍惜这朵"意外之花",因为学生的错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疑惑和误解,为教师提高了宝贵的信息,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化弊为利,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深入思考,积极调动思维、备战错误,对概念进行深化正确理解,从而将错误纠正过来。将它变成宝贵的学习资源,在不断的寻求新方法的过程中,逐步攀登知  相似文献   

6.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设计为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往往也出现教师倾力创设的情境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启发和引导功能,在不经意间让精彩"一滑而过"。而意外的精彩往往源于课堂的动态生成。本文结合笔者在几个教学片段中的"生成",意在讨论如何在课堂中捕捉"意外"、善待"错误"、呵护"插嘴",促进生成,利用生成。  相似文献   

7.
课改以来,新型的师生关系向教师的权威挑战,使教师与学生平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目中有人",必须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就要求教师要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并尽可能挖掘"意外"里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8.
郑潇潇 《快乐阅读》2012,(15):68-69
一个互动生成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围绕学生的发展来精心预设,教师只有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融入课堂,才能走进有效的"生成"境界。但再精心的"预设"也不可能预料到所有的"生成",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惟有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完善,才会有"节外生枝",才会有"灵光一现",才会有"瞬间"的精彩,而课堂也因为这些瞬间的生成而更精彩。  相似文献   

9.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课上,教师的"教"应为学生的"学"服务。课上,教师巧妙结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同时引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生成各种相关问题,再辅以适时点拨,疏理相关知识,并把知识拓展延伸到课外,实现数学生活化,就能构建出学生自主的课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0.
<正>在小学课堂的即时生成中,随时都有"意外"生成,学生对老师讲解的吸收出现偏差,难免会有理解或解题上的错误出现。作为教师,要珍惜这朵"意外之花",因为学生的错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疑惑和误解,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化弊为利,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深入思考,积极调动思维,备战错误,对概念进行正确理解并深化,从而将错误纠正过来,将它变成宝贵的学习资源,在不断寻求新方法的过程中,逐步攀登  相似文献   

11.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知识储备和个性特点等,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也就难免会有一些意外生成。教师只要在教学中抓住这些意外生成,以此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热情,就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意外中收获精彩,加速学习建构,提升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课》2008,(3)
课堂中学生没有朝教师课前的预想发展,却出现了"意外",您是会"紧急扑火",使课堂迅速恢复到原有教学设计的进程,还是"任其蔓延",让课堂彻底实现"随波逐流"?欧阳老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没有简单地"一刀切",而是辩证分析"意外"所折射的教育价值,有效利用这些课堂生成,在大科学观的引领下促进学生探究的深入。或许在您的课堂中也曾出现类似的情形,大家不妨细细比较。  相似文献   

13.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要让课堂动态生成,闪动着灵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巧用学生之"疑",反问追思;巧用学生之"姿",峰回路转;巧用"意外"事件,即兴编题;巧用学生之"错",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14.
背景介绍: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语文课堂必然是鲜活的,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也不可避免地让我们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面对这些"意外",我们不能排斥,而应该正视、思考、捕捉、宽容这些"意外",对这些"意外"进行巧妙地引导,让这些"意外"转化成课堂的兴奋剂.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为生成课堂设置的预设必须是充分的、生成的,只有这样的预设,才对高效课堂有用。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简单、机械式地解读了"生成",可是把"预设"却完全地抛弃了。但凡教师操作不当,让生成挤占了学生有效学习的时间,可能学生活跃了,课堂也热闹了,但这只是你看到的表面现象,并没有真正实际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四步:预设课堂流程——弹性灵活;预设有效情境——引领孩子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预设学生反应——使探究活动更具科学性;预设教学策略——让课堂拥有生成,以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郑丽英 《教师》2014,(30):103-104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过程,常会出现许多"意料生成"和"意外生成"。教师如何对待这些生成,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本文从耐心"等待"、巧用"错误"、捕捉"意外"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对待课堂生成的策略,要求教师运用智慧引领生成,使得生成增值。  相似文献   

17.
"生成"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追求学生生命的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预设教学内容,有效捕捉教学意外,质疑探究课堂问题,引导学生个性化、多元解读文本,从而促进课堂生成,利用课堂生成,不断演绎课堂的精彩,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灵动,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教与学的目标所进行的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沟通的共同活动,所以它既是教师课前预设的合理展现,又不免会碰到课堂"意外"的发生.能够出现课堂"意外"的课算是好课吗?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有句评课的行话,叫做"过分顺畅和完美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能够难住老师的课才是好课".这话很有道理,它折射出"以学为本""还学于生"的新型的课堂教学观,因为前者是立足教师的教,而后者是偏重学生的学,所以只有有效把握课堂"意外",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点,才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真正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课堂上教师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让教师尴尬.教师"尴尬"的出现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可能是教师的失误,可能是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的矛盾,也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估不够等.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一些疑难或意外问题让教师"尴尬",殊不知,在教师"尴尬"中可能隐藏着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堂技术性、操作性很强,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课堂意外是一种常见现象,哪怕课前作了充分准备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些"意外"或许会扰乱教学节奏,或许会让教师措手不及。对于教师来说,无法回避这些课堂意外时,如果能做到随机应变,适时转换教学方式方法,巧妙应对课堂"意外",把它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激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讨论思考的机会,这样能使信息技术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和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