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超高的今天,我们应应用新的课程理念,改革小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语言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健全的人格。一、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告诉我们学好语文的关键是实践,即听、说、读、写,乃至眼、手、耳、口。让学生充分的读,认真地想,无拘无束地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紧扣教材,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使学生学好语文,真正让学生运用好这一"基础性工具"。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促进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在具体的语言教学中,就是要充分激活学生的身心,不断生成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进而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文本语言成为学生生命活动中充满活力的心灵元素.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语言形式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多读、多思、多练,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其他教师的一些教学片段,谈谈阅读课中的读写结合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主要是语言实践,即言语实践。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说:"语文能力这种非传递性和内在性决定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以言语的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它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才能最后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那么,如何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言语实践"呢?一、立足教材,借用文本习得语言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叶圣陶老先生就十分重视语文实践,他强调:"一定要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刘国正先生也说:"人们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有个特点:语文能力的获得主要依靠实践,而不是依靠知识,更不是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获得能力."由此可见,应把阅读教学构建为学生自主实践的乐园,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是学生的语言实践课,学生只有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拓宽学生的语言实践的渠道,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课文的精彩词句段落,提高语文能力,增强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听、说、读、写是人们基本的语言应用能力,也是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本文从读的实践——增加语言积累量的有效方法;听说的实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写的实践——强化语言表现力的根本途径三方面论证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目标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而且是培养学生对语言学习积极的态度。可以说,语文教改的不断推进,正使语文这门学科回归到其语言的本质,并积极通过语文教学改革使得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转变为语言应用能力。"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方式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应用生活化教学实践,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但放眼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绝大多数老师在阅读课上,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条分缕析上,花在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上,往往忽视了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探究,缺少了对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训练。长此以往,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的"眼高手低",即阅读理解能力在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读写结合是  相似文献   

12.
<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些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开发和培养。因此,切实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给学生一片自主天空,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推动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一、开放课堂,让学生自主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  相似文献   

13.
林旦 《考试周刊》2014,(71):49-49
语感的训练主要是落实语言因素和积累语感经验。"语"指语言文字,"感"指感受。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和丰富理解,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实践说明:语文素质越高的人其语感能力越强。语文学习的成功在于语感的建立。培养语文语感,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当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高俪萍 《教学随笔》2014,(10):20019+19
《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我认为,《课标》提出的"实践"是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力,应该包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语用"是指对母语运用的学习及语言应用的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语言学科的特点出发,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因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指导中,对于文本的利用应注重语言应用的过程。针对此,在"语用"视角下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立足文本,设计"语用"策略文本是语言应用的具体体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经过编者精心筛选,内容精练,语言凝练,情感丰富,意蕴幽远,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好素材。基于此,教师在"语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要沟通课堂内外,注重学科问的联系,充分利用自然、社会、人文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看到“语言实践”,大家想得最多的是语文实践活动,如做调查报告、演讲、表演等,或者想到口语交际课.其实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语言实践无处不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笔者认为,语文实践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生的语言实践,如语言表达、语言运用等.日常语文教学活动要重视语言实践,充分利用学生语言实践的最佳场所——课堂,灵活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充分利用显示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作业,正是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有效通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并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我们认为,语文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除了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外,还要突出“三化”,把握好四个关系。一、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必须突出“三化”1.语文生活化——在模拟语境中培养实践能力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模拟的语言情境中,通过“实践”的手段,在不断地“说”和“写”的过程中逐步领悟语言的意义和适用范围,把人们共同使用的规范而又丰富的…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2语) 设计理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实践、想象实践、读写实践和语言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