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教育部将在全国推行中小学"绿色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是一种科学的评价体系,"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它突出的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评价理念。一是全面评价,它包含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  相似文献   

2.
我国学界对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存在着争议,主要有3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现代大学主要起源于古代的"太学";一种认为应该以清末引入的西方大学堂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将西方大学堂与我国传统书院共同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双重起源。为了全面认识我国的"太学"、"大学"和"书院",本文试图全面梳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给出一个客观、准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3.
正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可以说,中小学教育就是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和初步的智力培养。这既是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得以全面发展的具体体  相似文献   

4.
全面描述了<朱子语类>副词"旋旋"的语义与用法,探讨了"旋旋"产生与消亡的过程,说明"旋旋"的使用是唐宋时期特有的一种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项教育的基本决策,素质教育的制定和实施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学校如何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谐"是一种伦理的"善"和关系的"和",是一种稳定、有序、协调和进取的融合状态。"和谐校园"是一种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共同进步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一种以校园为纽带,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的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是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幸福乐园"。  相似文献   

6.
《江苏教育》2017,(10):3+82
<正>"博健"——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校园内传递学校精神的硕大校训石,正袒示着这所首批省实验小学、模范小学的殷殷企盼,由此生发的四大核心力量正在转化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生动实践。以文化决策力凝聚共识。陈克校长以"四个实小"举旗定向,以"四个全面"谋篇布局。"魅力实小、强教实小、才智实小、品质实小",既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一种教育信仰;"全面打造‘强教高地',全面深化课程改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实践缘何举步维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涌动着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热潮,理论研究领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在教育实践中却效果甚微,甚至出现了种种背离素质教育改革初衷的现象.需要走出以下素质教育实践的误区:素质教育并非与"应试教育"根本对立;"全面发展"不等同"全面优秀";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短期不能全面实现,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素质教育绝非仅限于学校教育,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9,(71):92-94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师生直接交流的必备途径。本文从小学英语绘本教学"创想"课堂的教学理念出发,探寻富有创造性和新颖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创想",是引导递进升华;是一种智能拓展;是一种文化底蕴;是一种闪光的震撼。让充满"创想"的教学方式成为课堂的催化剂,使课堂教学真正贴近学生,为学生所"想",为学生所"创"。  相似文献   

9.
正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核心,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其工作千头万绪,纷繁而复杂,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全面接触、相互作用的劳动;是一种"做人"与"育人"密切联系,内在统一的劳动。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要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主动沟  相似文献   

10.
"积极共享"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积极"是一种师生共同追求的校园生活方式,体现为外在行为方式和内在心智模式;"共享"是一种共处方向,学生的成长必须在一定的教育关系中完成,教育就是要营造适合学生自由生长的空间。学校通过一是贯穿以礼塑德——争做彬彬有礼的五河少年;二是打造特色项目——阳光乒乓和阳光团队;三是培育反哺文化——将关爱学生进行到底,全面营造学校"积极共享"德育生态圈。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观点中,实践只是被看作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一种工具和手段,由此得出一种误解,即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只是一种与我们现实相分离的未来社会的遥远理想,从而导致现实当中忽视人、牺牲人的现象的发生.事实上,在马克思看来,实践首先不是作为一种工具,作为实现人的全面与自由发展的手段而存在,相反它本身就是价值尺度或标准.因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全面与自由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体现和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因此,关注特定时期人的实践活动及其生存状况就是体现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内在地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交往关系的发展中。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理想境界,又是一种发展现实,每一个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的理解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而且"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个体)和人类(集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这种"人类最全面的发展"即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是内在地统一的。  相似文献   

13.
<正>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2007年10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明  相似文献   

14.
<正>基础教育课程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举措。"面向全体学生"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要求的必然体现;"全面发展"是教师在教育方针指导下,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因地因校制宜,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发展"既是一种个性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和完美人格的全面培养。近年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对素质教育的人士还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其实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它是一种力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康个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道德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超越性,实现大学生道德自律和培育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一种教育。文章通过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全面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全面贯彻"双主体学导式"德育教学模式三方面阐释了实现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文章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化教育理念.是一种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学生"会学"的教育;学生个性发展是以学生原有的素质结构为基础,并对原有的素质结构不断进行转换、改造、升华的过程.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个性的教育;发展个性是实现素质教育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必然要求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克除应试教育的弊端,从解放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抓起,使学生在一种发展优良环境中自由和谐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应该坚持在基础性、全面性、全体性之上讲究学生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两种文化"的分裂,构成了不和谐的文化生态,是当下文化建设中不能回避的深层次难题。追求"两种文化"的融合,无论就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而言,还是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均十分必要。融合"两种文化"的路径大概三条:一是交叉式的相互迎合;二是互补式的相互契合;三是混杂式的溶剂化合。相比较而言,第三种路径是最理想的,却也是最困难的。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中的"优质",意味着两种均衡,一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均衡,另一种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均衡。时下的基础教育发展,开始重视教育机会均等的"均衡"了,但尚未能善待全面的课程,是忽视了这里的另一种均衡。《纲要》中主张的坚持德育为先和坚持全面发展,针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引导推进的正是另一种均衡。以合格性教育与教学评价理念,调整并实践均衡的课程,是促进另一种均衡的合适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