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庄儒虽为二家,但其思想多有融通。儒家的天命观中,“天”有自然之义,也有不可知的必然性之义;“命”则包含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庄子的自然之“天”既来源于老子,又吸收了儒家;而具有必然性意义之“天”与包含必然性与偶然性双重含义的“命”,则直接来自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2.
自南朝唯物主义无神论者范缜以落花喻命以来,历史上许多文人相继作出回应.感慨“贵贱偶然,命同落花”,表现出一种自然主义的偶然观。联系历史与现实,命运偶然观应该有其合理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一对范畴.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偶然"非偶然.科学家的任务,就是透过偶然性的表面现象,找出隐藏在其背后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一滑而 过     
邵文兵 《化学教与学》2014,(1):81-82,90
“滑过”不是纯粹偶然的,而是有着某种程度的必然性。文章从备课、课堂提问、学生实验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滑过”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为教师能有效避免“滑过”现象的产生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先秦道家基本上都相信天命的存在,并且认为天命具有强大的权威,命不但决定人的穷达贵贱,也决定人的寿夭生死,列子和《黄帝四经》更认为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天命决定的。天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天命是早就注定的,人力所无可改变,人的一生都无法逃离天命的安排,但如果具体到个人,则一个人的命好命坏又完全是一种偶然性。道家认为命是神秘的,不可预知也无法言说,而且"命"和"时"缺一不可,而当道家的命论和"时"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更加具有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意味。  相似文献   

6.
理解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要注意一些限定条件.历史偶然性的概念需要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界定;不同条件下的人类社会,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其中的“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也不同;在近似条件下也要注意从规律的不同层次区分必然与概然;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作用在不同的时段体现不同;人的选择最终决定了历史前进的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7.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上海浦东新区梅园街道老年学校的招生简章,在琳琅满目的课程中,我选择了中老年保健。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既不喜欢唱唱跳跳,又没有书画基础,不如学点养生保健知识吧。可就是这个不经意的选择,竟救了我老伴一命!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充是第一个把必然性与偶然性作为一对范畴进行考察的哲学家。在自然观上,王充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思想,与当时的经验自然科学水平基本是适应的;而他用遇、幸、偶、适等概念建构的适偶论,则是对偶然性范畴的积极探索;特别是他提出的“二偶三合”说,不仅探讨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必然性决定偶然性,必然性通过一系列的表面的偶然现象来实现,而且揭示了偶然性是在诸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的思想,对必然性与偶然性范畴的历史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论语·子罕》篇中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向来有多种解读。通过对“利”、“命”、“仁”等范畴的多方位考察,结合“与”字的多种含义,同时联系孔子思想的实际,可以看出孔子少言“利”,多言“命”和“仁”,从而断定“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种解读最为恰当。  相似文献   

10.
刘薇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5):96-99,117
电影《罗拉快跑》的表述是“时”,这是一种关于时间的叙说。它表达了西方文化中命运、偶然、游戏的主题,又契合了东方文化中宿命、“无常”、“无为”的命题。东西方文化对“时”的认识相比照又相交融——这是赏析电影《罗拉快跑》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生命”作为沈从文小说浪漫色彩的维度之一,成为研究沈从文小说浪漫情怀的重要切入点。对于“生命”这一抽象概念,可以从血性生命力、直面和体验“死亡”、至善至真的爱情、粗糙而优美的灵魂四个方面来管窥其“生命”之“理”。这种“生命”背后有“神”的痕迹,也有“庄严”的理趣,流露着作家的“浪漫情怀”。  相似文献   

12.
海子后期长诗创作一改前期温情脉脉的叙述方式,让位于表现冲突、暴戾与雄强。他借助象征着毁灭之力与光明的“火”、变形后的“水”以及有着拯救之力的至高无上的“王”这些独立又相联的意象,营造出一个溶入了个体生命体验的“太阳”意象系列,使其诗风格变得丰富多彩,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焦琳《诗蠲》是清末民国时期重要的一部《诗经》研究著作.以文学性的思想来研究《诗》学是《诗蠲》的一大特点,焦琳《诗蠲》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文本为主、以情论诗、以意逆志、以诗释《诗》上,以文学思想解读《诗经》打破了文学与经学的藩篱,使《诗》脱离了圣人之义的窠臼,重新焕发出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4.
“兴象”是中国诗歌独特的意象类型,它受到中国诗学的普遍认同与推崇,一方面在于吻合中国人对诗性形象的设计和对某种特定审美趣味的追求。另一方面它更接近中国美学所强调的对“道”的体验,和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更易展现个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兴象”在构“象”上、喻“兴”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在审美上表现出情景交融、意存言外、自然天成等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学生"跪着读书"是被教育者普遍忽视的教育隐患,它易造就"主奴人格",远离教育本质。教育在本质意义上是启迪灵性的艺术,教育的启迪应从"尊重"开始。尊重的力量就是教育的生命力,建立一种基于"尊重"的学校哲学,就意味着找到了学校生命的基石。实践证明,只要用平等和仁爱撒播"尊重"的良种,教育就一定会开出最美的花朵。  相似文献   

16.
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发挥新奇丰富的想象 ,调动比喻 ,拟人等手法 ,精细生动地描写了藤萝花的勃勃生机和妩媚的特征 ,营造出美妙生动的意境 ,从而洞察到生命的本质 ,而作者的情感从始至终都体现出一种含蓄深沉  相似文献   

17.
公平的本意是“合情合理、不偏袒”,是公正与平等的有机结合,且重心在公正,是一种“应该如此”的价值判断,具有永恒与普世的价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仅仅将“一定程度的收入均等化”视同为公平,并由此出发探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存在难以克服的硬伤:忽略了公平中的公正要求,与公众日常生活中“合情合理、不偏袒”的公平观不兼容,极易引发种种悖论,误导价值观的混乱。放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取而代之以“维护与实现公平(正义)”,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8.
“火”象征“媒介”、“洁净”、“生育”、“生命力”、“群体”、“终结者”;象征的所指与能指之间存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对应的关系,这种对应关系由特定的民俗空间所决定。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诗文中普遍存在叹"老"的情结。苏轼叹"老",但善于积极地消解"老",主要方法和途径就是"隐",即隐于田、隐于梦、隐于酒,无意功名利禄,达到超尘绝世,淡泊宁静的"闲"之境,以返归自然的态度对待现实人生,从而探索生命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人的社会性来看“形式”和“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莱夫·贝尔将“有意味的形式”中的“意味”界定为“神秘意味”,并不能视为贬义色彩上的神秘主义。因为不但人的存在需要神圣之维,而且审美也需要这一维度。贝尔的神秘主义的贡献就在于,他始终强调这一维度,并坚持真正的审美情感必然包含着对“纯粹形式”中的“神秘意味”的领会。也许正是贝尔所强调的东西,构成了人的审美和动物“审美”的一个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