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佐拉.尼尔·赫斯顿和艾丽丝·沃克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被誉为黑人文学的经典之作,为当代黑人女性文学传统奠定了框架,沃克深受赫斯顿的影响,她的代表作《紫颜色》不仅在主题上.而且在叙事策略上也追寻了赫斯顿的女性文学传统,小说在叙事结构、叙述声音、叙事语言和叙事手段上更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肖沂 《海外英语》2012,(15):199-202
《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该文描写了主人公珍妮通过三次婚姻,挣脱了传统习俗的束缚,逐渐成长为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独立的妇女。她不甘愿成为第一任丈夫的劳动工具,也不愿被第二任丈夫作为摆设,她不断地寻求自我,最终发现并了解自我。黑人女性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只有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不懈的追求才能使她们实现自我的完满。珍妮这个人物成为美国女性文学和美国黑人文学中影响深远的角色。这部作品也可以称作黑人文学的经典。  相似文献   

3.
于春荣 《培训与研究》2007,24(12):23-24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升起的一颗明星。当代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赞誉赫斯顿为"南方天才"和她的"文学之母"。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和沃克的著名小说《紫色》被誉为黑人女性主义的杰作。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两部小说进行阐述,通过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回归分析了黑人女性的独立过程。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美国整体的思想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引起了“新黑人”思潮的发端.以哈莱姆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黑人文艺运动,常常被称作“哈莱姆文艺复兴”或“新黑人运动”.新黑人们拥有鲜明的种族意识,对自己的黑人身份感到自豪.左拉·尼尔·赫斯顿就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升起的一颗明星.赫斯顿在创作中突破了当时美国社会中种族、阶级、性别等多重障碍,塑造了积极的黑人女性新形象,开创了黑人女性文学的先河.一些后起的黑人女性作家,如爱丽斯·沃克就把赫斯顿视为自己的“女性祖先”.赫斯顿对黑人作家创作立场的认识,对黑人女性自我的积极肯定,对南方文化艺术特征的真正传承,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界有关早期美国女性文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诗人安妮.布拉兹特里特,对其他女性作家则几乎不曾涉及。本文以美国17世纪女性文学创作为背景,简要介绍了一位极其重要的早期美国女性作家——玛丽.罗兰森的生活经历、她的代表作品和她所采用的体裁,揭示了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并肯定了她对美国文学特别是美国女性文学所做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伟大“母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昕 《文教资料》2007,(7):143-146
作为活跃于哈雷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重要的黑人作家,赫斯顿曾经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她在其长篇代表作小说《他们眼望上苍》以一个黑人妇女珍妮作为主人公,描写她在婚姻中追求自我和平等的人生历程,在以“抗议”为基调的哈雷文艺复兴运动中发出了独特的声音,把黑人妇女敢于争取追求自由、平等和自我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带进了当时的黑人文坛,为后来美国的黑人女性文学的真正繁荣积淀了丰富的给养。  相似文献   

7.
《他们眼望上苍》作为赫斯顿一生中创作的最重要的一部小说,是黑人文学中的第一部展示黑人女子内心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通过浅析女主人公珍妮的四个人生阶段:未婚时珍妮与奶奶南妮的相伴以及她的三段婚姻经历。在这一过程中她的不断的寻找自我,探索自我,突破传统的黑人女性意识,成长为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实现灵与肉的自由,实现真正意义的独立。  相似文献   

8.
董春雪 《海外英语》2014,(17):185-186
《他们眼望上苍》作为赫斯顿一生中创作的最重要的一部小说,是黑人文学中的第一部展示黑人女子内心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通过浅析女主人公珍妮的四个人生阶段:未婚时珍妮与奶奶南妮的相伴以及她的三段婚姻经历。在这一过程中她的不断的寻找自我,探索自我,突破传统的黑人女性意识,成长为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实现灵与肉的自由,实现真正意义的独立。  相似文献   

9.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当代文坛上独具特色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代表作《紫颜色》从一位黑人女性的视角出发,对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沃克的女性生存理论追求女性的自由解放,具有不容忽视的当代价值。这里通过分析女主人公茜丽的成长经历探寻其女性意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20世纪前期杰出的黑人小说家、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在《他们眼望上苍》中,赫斯顿通过将黑人民间故事框架、布鲁斯音乐和黑人方言英语融入到叙事策略中,巧妙地形成了作品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学风格,体现了她先进于时代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表达了她追寻黑人女性身份认同和重构黑人文化身份的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11.
<紫颜色>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创作的一部畅销小说,是当代美国女性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作者通过对书中的主人公西丽亚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探索了一名逆来顺受的黑人妇女成长为具有独立个性的新女性的发展轨迹,并在这个人物的身上,寄寓了自己对妇女解放的独到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12.
吴迎春 《海外英语》2012,(3):216-218
《宠儿》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为莫里森获得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该文重点分析了莫里森独特的奴隶叙述方式及其在整个黑人文学中的文学地位。莫里森以奴隶尤其是女性奴隶的角度描写了奴隶的真实内部生活,改写了黑人女性在传统的奴隶叙述及主流文学中的刻板形象,揭示了掩盖黑人真正历史的沉重黑幕!填补了以往奴隶叙述的空白,为重建黑奴文学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他们眼望上苍>的主人公珍妮的话语能力逐步提高为线索,分析珍妮在她生命的不同阶段如何从一个沉默的客体成长为拥有自我声音的女性主体的.  相似文献   

14.
门薇薇 《海外英语》2012,(18):196-197
Alice Walker is one of the prominent American writers in American women’ s literature and black literature in 1950s-1960s.The short story Everyday Use was published early in her writing career.She display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behav iors and minds of the mother and her two daughters during the process of seeking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black woma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 womanism".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awakening of their heritage and self-consciousness in or der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oughts on the theme of the text.  相似文献   

15.
《天堂》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之后的第一部力作。在这部作品里,莫里森运用一贯的叙事策略,先交代结果,然后层层抽丝剥茧,将真相慢慢展示。除了主要章节的五名女主人公的叙述,莫里森还利用两个章节借他人之口道出故事的其他版本。另外,众口铄金的杂音至始至终贯穿着整部小说。  相似文献   

16.
谢梅 《鸡西大学学报》2014,(2):126-127,135
美国黑人妇女作家格温多琳·布鲁克斯的第一部公开发表作品《布朗泽维尔的一条街》中的长诗《萨丁-勒格日·史密斯的星期天》通过聚焦于史密斯这位普通黑人男性的反英雄形象,白描其在美国社会边缘地带的日常生活,折射出布鲁克斯诗歌中的类似于TS·艾略特笔下的人物Alfred Prufrock的反英雄特色。反英雄人物和主题不仅完美地契合了美国现代主义后期诗歌的显著特色,也流露出作家浓厚的黑人写作意识。  相似文献   

17.
作为美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二十世纪黑人文学一直以美国梦为一个重要主题。在二十世纪早期,黑人文学充分表达了对于黑人民族的赞美和对于自由平等梦想的憧憬与努力;中期以抗议小说为代表的黑人文学则震撼地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黑人贫困状况以及作家对于美国梦能否实现的焦虑与担忧;后期以沃克、莫里森为代表的黑人女性作家反思了黑人群体的狭隘排外,倡导黑人男性与女性、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博爱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艾丽斯·沃克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杰出的美国女性文学及黑人文学作家之一,她提出了“女性主义”的理论,重视文学创作中的黑人女性话语。她的短篇小说《日常使用》(Everyday Use,1913)中描写了围绕着旧百衲被(黑人传统文化遗产的象征)发生的冲突,揭示了女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黑人妇女寻求自我个性与在逆境中保持人的尊严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裴水妹 《华章》2007,(11):196
Sister Carrie i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characters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ought as a "fallen woman" firstly,she was defined as a "new woman" by some critics later. However, by digging into the motivaton behind the whole process of Carrie's "succ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rie and her creator (the author), the social conditions of then American, it can be found that Carrie has never been free-standing on her thought and she has never found her real-sdf even after becoming a famous actress. In a society dominated by mass consumerism Carrie is only an adherent of her own desires. She also is a representative of all those country girls flooded into cities, a symbol and a sacrifice of the urbanization of America in a time countryside was overcome by 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